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後,法國媒體報導在形塑大眾認知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各種敘事策略和框架,媒體引導了大眾對這場災難的理解,並影響了關於重建、國家認同和文化遺產的討論。 首先,媒體報導利用了視覺效果和情感敘事,強化了大火的衝擊和悲劇性。新聞媒體充斥著火焰吞噬聖母院的驚人畫面,這些視覺衝擊迅速傳播,激發了全球觀眾的震驚和悲痛。媒體報導也著重於情感敘事,採訪目擊者和巴黎市民,傳達他們的震驚、悲傷和失落感,加深了大火對法國社會和文化象徵的破壞力。

其次,媒體報導大量引用「文學」作品,特別是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將聖母院與法國國家認同和集體記憶連結起來。這種策略利用了大眾對這些文學經典的熟悉程度,強化了聖母院作為文化地標的重要性,並將大火解讀為對法國歷史和文化遺產的攻擊。法國廣播電台在火災後播出了雨果作品的特別節目,許多媒體也重新出版與聖母院相關的文學作品,試圖透過文學敘事來理解這場災難。 然而,有些評論家認為,過度依賴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可能會「簡化或扭曲」大眾對聖母院歷史和文化意義的理解。導致大眾將聖母院的價值局限於其美學和情感層面,而忽略了其在歷史、宗教和建築等方面的多元意義。 媒體報導引發了關於重建聖母院的爭論,反映出法國社會中不同價值觀的衝突。一些媒體強調了快速重建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國家恢復和團結的象徵,呼應了政府希望透過重建來重振國家士氣的意圖。然而,也有媒體質疑快速重建的必要性,主張應以更謹慎的態度來修復這座歷史建築,並呼籲進行更廣泛的討論,以決定聖母院的未來。 媒體報導凸顯了專家在法國遺產保護中的角色和局限性。一方面,媒體報導經常引用建築師、歷史學家和文物保護者的意見,將他們塑造成具有權威的聲音,並試圖為重建和修復提供專業指導。另一方面,媒體也揭露了專家社群內部的分歧和爭論,例如關於是否應重建尖塔、採用何種建築風格等議題。此外,媒體還批評了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排除專家意見的現象,突顯了法國社會中一種對專家知識的矛盾態度。 最後,媒體報導形塑了大眾對聖母院大火的集體記憶,並引發了關於法國國家認同和文化遺產的更深層思考。媒體報導將大火描述為一場「國家悲劇」,並利用各種符號和修辭手法,例如法國報紙《解放報》的標題「Notre drame」(我們的悲劇),將聖母院與法國的命運連結起來。這種集體情感體驗,雖然缺乏明確的論述和方向,卻促使法國社會重新思考其與過去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維護和傳承其文化遺產。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法國媒體報導透過視覺效果、情感敘事、文學引用、專家意見和符號修辭等多種策略,形塑了大眾對這場災難的認知,並引發了關於重建、國家認同和文化遺產的持續討論。 參考書目: Dominique Poulot, “Une catastrophe patrimoniale : Notre-Dame de Paris, entre émotions et controverses”, Culture & Musées, 34 | 2019, 24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