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3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佈衛塞節為全國法定公假。雪蘭莪各民族慶祝衛塞委員會於5月13日會議中,報告了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來函稱:
“我國之團結與融洽之最大因素之一,乃為各族馬來亞人對於同胞之宗教信仰所具之容忍及尊重精神。查其他族群來源及信仰之人士,已具有全國性之假期及宗教節目,所以馬來亞之佛教徒亦宜存其本身之假期及節目,因爲有甚多民族之人士皈依佛教之故。”
該年5月17日和18日下午6時半,分別在十五碑佛教英文學校舉辦慶祝衛塞節民衆大會,並邀請本邦部長和各國使節參與;次日游行則爲了避免人群擁擠和交通壅塞,在經過與當局磋商後,改以全用汽車代步載送。參與游行的車輛須預先在17日,前往美芝律(Birch Road)觀音寺或西明寺領取小佛旗一面,安插在車頭以示標記,再於18日晚至西明寺集合,然後按照編排秩序出發;無車的群衆,則可領取巴士章,當晚憑據按時上車。
1962年慶祝衛塞節張燈結彩的西明寺外觀。-“雪佛教徒祝衛塞節花車游行熱鬧非常”,《南洋商報》,1962年5月19日,第10版。
當年的花車游行路綫,由西明寺昔喬拉律出發,經巴刹律(Jalan Pasar)、古路律(Pudu Road)、梳律、美芝律、茨厰街、蘇丹街;轉入諧街、巴刹街(Market Street)、也蘭拉惹、峇都律、金馬律、暗邦律、節士律(Jalan Gereja);再轉復諧街、蒙巴登律、也蘭蘇力(Jalan?)、哥洛士街(Cross Street,今敦陳修信路(Jalan Tun Tan Siew Sin)、火治街;再轉茨厰街和美芝律、蘇来曼律、十五碑、羅沙羅街(Rozario Street),於錫蘭佛寺所在的波律(Temple Road,今柏哈拉路(Jalan Berhala)散陣。此衛塞節游行,被當年的《南洋商報》報導喻爲“獨立以來最熱鬧的佛教徒花車游行”。
此後,吉隆坡盛大的衛塞節花車游行每年都例行舉辦,吸引上萬名信衆參與,直至今天仍在進行。不同既往的是,以去年(2024年)的活動爲例做比較,花車游行路綫相比起1960年代,路綫已擴大10倍(去年游行全長12公里,對比1963年英報《海峽時報》指出,當年衛塞節游行全長僅2英里(約3.2公里)),而且出發點和終點皆為十五碑錫蘭佛寺。除了吉隆坡因都市蓬勃發展而更改道路及重新規劃、命名等,一甲子以來的各種變化不能說不大,至於這長時間以來的原因和變動爲何,本人暫不得而知。
西明寺1957年7月開幕當時的照片。-馬來西亞國家檔案館檔號:2001/0024287W。
手頭上至1968年爲止所搜到的舊報章,與西明寺相關的報導,除了衛塞節慶典,多為吉隆坡華人英校生剃度短期出家的新聞。但從中可知,為小沙彌主持剃度的戒師,當時就有八打靈再也智達苑暹寺(Wat Chetawan)的住持阿贊榮,以及西明寺時任住持伯拉翁。
此外,亦可一窺馬來亞/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西明寺的一段歷史之緣。走入西明寺内部,經過繪有東協(Asean)標志和10國國旗的大銅鑼後,前方尚有一棟1960年代時建好的老樓層,為西明寺的講經堂,鑲入墻上的石灰匾便銘刻著:“此建築物由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殿下所奠基。”
1966年11月26日,東姑前往西明寺主持講經堂的奠基儀式。該講經堂為馬來西亞政府捐資8萬元所興建,隨後東姑在演説中表示,信仰宗教能為動亂的世界帶來和平,以及馬來西亞履行宗教共存政策,以便各族和各階層人民有信仰的自由,雖伊斯蘭是國教,但政府耗費千萬元興建廟宇和教堂,目的即使爲了使大家能夠和平相處。
講話中,東姑譴責部分人士利用宗教來達致各種邪惡和政治等目的,以製造國家混亂;但信奉上蒼,就意味著要行善,因爲信仰帶來快樂和完美。因此他希望佛教會能善於利用講經堂,研究相關宗教問題及對國家的責任,從而瞭解到,多元族群的馬來西亞,和平相處是多麽地重要。
1962年慶祝衛塞節張燈結彩的西明寺外觀。-“雪佛教徒祝衛塞節花車游行熱鬧非常”,《南洋商報》,1962年5月19日,第10版。
1968年5月10日,東姑再度受邀出席已建竣的講經堂開幕儀式,爲該寺當年5月12日衛塞節慶典及活動拉開帷幕。當時的衛塞節花車游行仍以西明寺為起點,以及十五碑錫蘭佛寺為終點。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分享和留言交流。此外,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和啓發,歡迎給予小額贊助,支持和鼓勵我能持續研究和撰寫更多好文:https://buymeacoffee.com/yoe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