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問我一句話 : 「你平常有喜歡的事情嗎」
竟讓我尋思一番。
這句話在最初認識一個人時,是個很適合引導對方自我介紹,
又能將話題輕鬆延伸開來的提問,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好惡,
然而,這類提問對我來說類似於「你開心嗎」差不多等級的難回答。
你的「喜歡」是我理解的「喜歡」嗎?
首先,腦中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 :
「平常做的這些事情算是喜歡的程度嗎」
「這種行動力可以說是喜歡嗎」
「我能因此侃侃而談嗎」
也許不該想這麼多,但我對於「喜歡」的認知標準有以下 :
1. 必須綁定一定程度的積極性 : 例如: 即使每天再怎麼累,生活再怎麼厭倦,依然會抽點空去做這件事,並從中獲得能量。
2. 能感受到心情為此波動 : 當然就是有無做這件事情的心情差異,是否不做會渾身不自在,或感到空虛。
3. 不用是博士等級,但在這件事相關的話題上,至少能展現個人舞台魅力達60%的程度,也就是能談論的乾貨量不是阿貓阿狗都說得出來的資訊。
向我提問的這位同事是位對於飲食頗有見解的人,也了解小資生活的眉眉角角,擅於挖掘特價又兼具品質的食物。我用自己沒創意的思維幫她取名為「美食小天使」,因為她經常在辦公室分食給大家,若是以「挖掘美食與享用美食」作為這位同事平常喜歡的事情,我想是實至名歸的,而且可以理解。
然而,對我來說之所以難,是我真的不太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又或者不是如此。
恰巧上午同事們才聊到亞洲教育下的孩子,不太知道如何探索自己想做的事
但如果連日常喜好都難以回答,也許已經不是「亞洲小孩」的議題了。
沒有標準的純粹,有很多可能性,但也可能不值得一提
不過若將上述提到對於喜好的認知標準拆除的話,那我可能會說 :
1. 購買書封好看的書(但不一定會讀)或風格不錯的繪本
2. 一個人在小巷弄間散步
3. 聽重複的音樂
4. 偶爾的偶爾會畫畫
5. 嚕貓
這些,有些是常做但未必稱得上喜歡
有些瑣碎到不值得成為大聊特聊的話題
有些則可能造成開話題的人困擾,甚至不說出來還好一點。
認知差異造就人與人間的微妙,沒有誰的標準是絕對標準,是否只要放輕鬆就好
究竟大家對於「喜歡的事情」的認知是甚麼?
真的是喜歡就好,還是會期待對方講出更多資訊證明自己的喜好,又或者以上皆是呢
而喜好不夠強烈,
是因為不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體驗太少,還是源於自身偏於平淡的性格,又或者以上皆是呢?
沒想到單純的提問,讓我展開一段思考
看似平凡卻可能藏著各種小心思或認知差異
然而在我的理解中
只要當下有一絲困惑,那可能就是值得尋思的一句話
也可能是我不夠了解這個世界或是不夠了解自己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