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難以控制又很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大約有8成的個案都是在小時後發病,根據研究統計顯示,小朋友大約有20%都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仍有一部分的人會演變成為慢性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多人都會將現代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歸咎於「環境因素」,但其實並不然,異位性皮膚炎,其實具有相當高的遺傳性,而且大人小孩的臨床表徵與處理方式大不同,就讓我們一起換個角度來了解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具有高度遺傳性!孩子有爸爸媽媽的皮膚狀況也要注意!

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自從1980年代就不斷的創新高,也因此許多人會認為,是因為環境變化,像是現在小朋友比較喜歡吃精緻飲食、使用空調習慣等等,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越來越高,但大家常常因此而忽略了「遺傳」的重要性,根據研究統計顯示,70%的異位性皮膚炎孩子有家族病史,同時若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有異位性皮膚炎,其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為一般兒童的2-3倍,若父親及母親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則發生率為會增加到3-5倍。
異位性皮膚炎個年齡層表徵各不同
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的發病是由嬰兒時期開始,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好發位置與身體的表徵也各不相同。

嬰兒期:2個月到2歲
病灶最常由前額、臉頰和頭皮開始,延伸到頸部、軀幹及四肢伸側,但有趣的是,通常尿布包住的皮膚不會受到影響,這是因為那邊的肌膚長期受到尿液接觸維持潮濕且有尿布保護搔抓不到,相對的其它部位包括耳朵、手和拇指,反而比較容易有病灶。典型的表現以潮濕、多量滲出液和結痂為主。
兒童期:2歲到12歲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在四肢屈側像是後膝窩(popliteal fossa)及前肘窩(antecubital fossa)、手腕、足躁、頸子、眼險、背部、臀部及大腿,由於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自主上廁所,鼠蹊部不再受到尿布保護,也可能開始出現病灶。典型表現以皮膚乾燥、斑丘疹以及劇癢搔抓所引起的皮膚潰爛、色素沉著及增厚的苔癖樣皮膚為主。
青年與成人期:12歲以上
此期病灶主要分佈範團和較年長兒童一樣,以四肢屈側、頸部、口腔周圍及上部軀幹。而典型的表現則是以乾燥而敏感的皮膚為表徵,慢性皮膚癢和皮膚蘚苔化(Lichenification)是其特殊表現。
(小朋友:牛磺酸、類黃酮,溫和與天然的抗發炎成分)
(成人:MSM劑量比較高)
異位性皮膚炎成人孩子照護差很大,關鍵在於抗發炎成分的選擇與水分的補充
雖然成人與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皆是因為基因遺傳、環境因素、免疫功能失調、皮膚障壁層缺陷的四大因子複雜交互作用產生,但因為孩子的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在抗發炎成分的挑選上,需要選擇比較溫和的營養物質像是牛磺酸或是天然類黃酮,此外由於孩子的皮膚厚度較薄,是大人的1/5,相對成人更需著重強化肌膚屏障、保水,為此,對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絲聚蛋白的補充相當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成人著重於控制發炎,孩子要強化屏障建立
在保養品的選擇上面,成人與孩子的選品上都是以:強化屏障、強化保濕以及抑制發炎為出發,唯孩子因為皮膚構造較薄,保濕與屏障能力較差,相較成人,應增加保養品的使用次數。
在營養保健品上,由於成人的免疫系統已經發展完全,這時候的營養補充,就應以鞏固腸道與皮膚屏障的麩醯胺酸(Glutamine)以及L-組胺酸(L-Histidine);抗發炎的MSM與維生素E等以及補充肌膚底層的膠原蛋白與鋅為主,而孩子的免疫系統尚未被完整訓練,發炎情形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並且比較溫和的控制,除了上述的營養素之外,還要比成人多補充牛磺酸(Taurine)、天然類黃酮與益生菌來調節免疫反應。
想要妥善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全家一起動起來!
許多的爸爸媽媽,在照顧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的時候,往往都忽略了自己也有異位性體質,但其實科學研究也有提及,如果哺乳時媽媽飲食營養攝取不夠周全,在哺乳的時候,孩子會無法藉由母乳攝取到充足能強化皮膚屏障的營養素,甚至可能會因此造成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因此會建議爸爸媽媽,想做好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防控,自身的營養補充不可少,對抗異位性皮膚炎,全家大小都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