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為何年輕化?13歲罹胰臟癌、NK細胞沉睡,醫師揭新冠疫苗導致免疫崩潰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疫苗之後:免疫抑制、長新冠,與癌症風險的連鎖反應

《洛杉磯時報》老闆、南非出身的抗癌醫療巨擘黃馨祥,近日登上塔克・卡爾森節目投下一顆震撼彈:「SARS-CoV-2病毒感染與全球性的大規模疫苗接種,可能正是導致侵略型癌症病例激增的關鍵推手。」

他警告,一場「非傳染性的癌症大流行」正悄悄展開,而最讓他震驚的,是在他行醫超過半世紀以來,首次目睹13歲孩童罹患晚期胰臟癌。這類極少出現在青少年族群中的致命癌症,竟在近年愈發頻繁地出現在診間中,顯示整體免疫生態正面臨難以忽視的失衡。

新冠病毒爆發之初,全世界期待疫苗如救世主般拯救人類於恐懼與死亡之中。mRNA疫苗快速問世,拯救無數生命,也被視為醫學與科技的奇蹟。然而,三年過後,一些令人不安的現象逐漸浮出水面:為何在大規模施打疫苗之後,出現了大量年輕人罹癌的案例?為何過去極為罕見的青少年胰臟癌、大腸癌,正在變得「常見」?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來自一位癌症免疫療法專家所提出的沉重質疑。



病毒與疫苗,是否都可能觸發免疫系統的沉睡?

「癌症,是免疫系統無法啟動殺手細胞的結果。」這位醫師直言。根據他們團隊與UCSF發表的研究,無論是感染新冠病毒或施打含有棘蛋白(Spike protein)設計的疫苗,都可能導致病毒殘留體內長達兩至三年。

這些殘留病毒不是靜止的,而是持續在特定組織(如腸道、胰臟、心肌、腦部)複製,造成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會驅動一種可怕的「免疫翻轉」──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與T細胞原本應是清除變異細胞的英雄,但當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時,這些細胞反而會轉化為「抑制者」,關閉免疫攻擊,形成癌症的溫床。

更驚人的是,疫苗誘發的抗體雖短期內提升免疫力,卻無法清除病毒,反而可能促使病毒在體內「長期潛伏」,讓免疫系統誤判、關機。

不是「接種與否」的爭議,而是對免疫後遺症的科學覺醒

這位醫師並未反對疫苗本身,而是強調對「疫苗設計邏輯」的反思。他指出,mRNA疫苗的設計鎖定的是病毒最外層的「棘蛋白」,也就是病毒穿透人體細胞的「尖刺」部分,這種設計雖然刺激抗體反應,但無法處理病毒核心,也無法建立長期的T細胞記憶。

更關鍵的是,疫苗中的棘蛋白本身就是誘發免疫抑制與微血管發炎的主要元兇。研究證實,許多年輕人出現「突發心肌炎」、「腦霧」、「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很可能與棘蛋白長期駐留體內有關。而這正是導致免疫系統「降速」、殺手細胞無法辨識異常細胞的原因。

當這種免疫抑制狀態持續存在,我們便看到13歲罹患胰臟癌的案例、30歲罹患轉移性大腸癌的年輕女性……這些案例不該出現,卻真實地發生了。

應對未來:不再逃避科學爭議,而是正視免疫風險

這不是對疫苗的否定,而是對人類醫學思維的一次震撼教育。

如果說癌症是免疫系統崩潰後的產物,那麼我們更應該審視每一項可能導致免疫失衡的因素──包括病毒、疫苗、毒素、慢性壓力、睡眠不足、營養破壞。

「這不是病毒與人類的戰爭,而是人類自己打敗了自己的免疫系統。」這位醫師的結論令人不寒而慄,但也指出了解決之道:重新啟動免疫,才是擺脫癌症與新冠後遺症的唯一出口。

從防禦到崩潰——疫苗時代的免疫代價

當殺手沉睡,癌症悄然上場

我們曾相信疫苗是防禦病毒的終極手段,卻忽略了這項「救命設計」可能帶來的代價:免疫系統的結構性沉睡。

在病毒與人類的拉鋸戰中,真正起關鍵作用的並非抗體,而是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是身體的巡邏者,負責辨識與剷除變異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甚至是癌前病變。它們的存在,不是短期激發,而是需要長期教育、記憶與喚醒。

而疫苗若僅刺激抗體反應,而非T細胞反應,其效果如同一次性煙火:一瞬絢爛,卻無法建立持久防線。

醫師指出,mRNA疫苗的設計讓棘蛋白進入人體多處器官,並可能因無法完全清除而長期留存,造成持續性微炎症。這場「微炎症的溫水煮青蛙」,讓殺手細胞失去功能、變成抑制細胞(Suppressor Cell),進而使體內癌變細胞得以倖存與擴散。

這並非理論推論,而是被**UCSF研究團隊實證發表於《Nature》**的發現:在新冠確診者體內,兩年後仍可在大腸組織檢出活性的病毒棘蛋白,並觀察到免疫細胞被抑制的跡象。

這正是那句話的真實體現:癌症不是因為細胞增生得太快,而是因為免疫系統不再介入。

長新冠?還是癌前症狀?

自2021年以來,「長新冠」(Long COVID)成為醫學界的熱詞。記憶力衰退、情緒不穩、心律不整、內分泌異常、疲倦難解……這些症狀與其說像病毒後遺症,更像是「慢性免疫瓦解」的徵兆。

這位醫師將之稱為非傳染性的大流行(non-infectious pandemic),並明確指出其特徵是:

  • 病毒持續性存在:未被清除的病毒片段潛伏於組織深處
  • 慢性發炎:微血管與神經持續處於炎症狀態
  • 免疫抑制:殺手細胞功能下降,抑制細胞增強
  • 基因監控機制失效:如p53等抗癌關鍵蛋白被干擾

簡言之,我們正在以為是「後遺症」的狀態,實際可能是癌前病變的醞釀期。

不只是腫瘤科醫師察覺,連不少免疫學者、心臟科、婦科、神經科醫師都觀察到一個現象:「以前不會這樣的年紀,現在得這種病的越來越多。」

棘蛋白之問:疫苗設計的盲點?

該醫師認為,mRNA疫苗最大的爭議不在於施打與否,而在於它設計的核心目標——「棘蛋白」是否過於危險。

棘蛋白是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存在於血管、胰臟、腸道、腦部、睪丸等器官的ACE2受體上。無論透過病毒感染,或透過疫苗編碼棘蛋白產生,這種蛋白都會廣泛分布至全身。

問題在於,這個蛋白本身就具有促發微血管發炎與免疫抑制的潛力,一旦不被清除,就可能造成以下問題:

  • 誘發NK細胞疲乏,降低腫瘤免疫清除能力
  • 影響腸道免疫與神經調節,導致腦霧與長新冠症狀
  • 與某些癌症高ACE2表現區域吻合(如胰臟、結腸、卵巢),造成變異細胞存活機會提高

這一切的邏輯串連起來,就像一場「設計出錯的戰術」,在短期阻止了重症,但中長期卻種下更多健康地雷。

那麼,下一步該怎麼辦?

醫師並未止步於批判,而是用行動作為答案。他主導的「BioShield」計畫,正是一種T細胞導向的疫苗技術,與目前市面上的抗體疫苗完全不同。

這種疫苗針對病毒核心的「核殼蛋白(nucleocapsid)」,而非外層棘蛋白,可建立持久記憶性T細胞,達到真正清除病毒的目的。

而他本人與太太至今皆未染疫,便是因為在2020年初就已自費注射此T細胞疫苗,並證實血中擁有強大的T細胞免疫記憶。

他認為,未來疫苗研發不能只走「抗體+緊急授權」這條單線,而應走向:

  • T細胞免疫為核心
  • 調節自然殺手細胞活性
  • 避免激發免疫抑制反應
  • 不使用能長期存在體內的蛋白結構(如棘蛋白)

這不是簡單的「換設計」,而是一場對整個疫苗科學邏輯的革命。

免疫文明的抉擇——從「疫後癌症」到醫學啟蒙

犧牲與代價之間,我們還有多少未說出口的風險?

從一場全球性的疫苗接種運動,到一位13歲胰臟癌少年的離世,這之間的連結,不是陰謀,也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科學盲點被現實揭穿的過程

當醫療機制只追求「快速解決」、「短期見效」、「壓制指標」,我們就很容易忽略「系統性的後遺症」、「免疫長期功能」、「與疾病共存的演化過程」。

疫苗與藥物的作用,從來不該只是「阻擋疾病」,而是幫助身體回到平衡。但在這場疫情中,我們過度仰賴單一模式,忽視T細胞、NK細胞的角色,反而讓真正能清除病毒、預防癌症的核心免疫力遭到壓制。

這位醫師用50年的癌症治療經驗,用一位孩子的離世,提醒我們:「這不只是新冠疫苗的問題,而是整個現代醫學思維的問題。」

醫學應是對生命的敬畏,而非對制度的服從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位醫師多年來所面對的政治壓力與制度封鎖。他的T細胞疫苗無法進入Warp Speed計畫;他遭遇來自官僚與藥廠的冷處理;甚至連進FDA第三期臨床的材料都遭到限制。

他說:「我不是反對疫苗,我反對的是壟斷話語權與醫學僵化。」

在那場他被邀請至華府與NIH、DoD、Walter Reed高層會面的會議上,他用了整整四個小時,沒有簡報、沒有動畫,只用肉身與聲音,說明病毒如何潛伏、免疫如何崩潰、癌症如何擴散。

到最後,那位原本冷嘲的學者,只說了一句:「你得把這些寫下來。」

是的,醫學不只是診斷與治療,更是對人類如何存在於風險中的提問。而我們的醫學體系,是否還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一位「不同意見的醫生」?我們的社會,是否還願意聽一個「不配合主流的研究者」說話?

什麼是未來?不是AI,而是人類自身免疫的覺醒

這篇專訪讓人戰慄的,不只是數據,而是那份清晰又無奈的科學視角。真正的恐懼,不是病毒,而是我們可能早已忘記如何理解「健康是什麼」。

他說:「我們其實一直都有癌細胞,只是身體每天在默默剷除它們。」

這句話像是一把打開新世界的鑰匙——人類不是無敵的,但我們有一套精密又美麗的免疫系統。

疫苗不是原罪,但對「免疫系統本體」的忽略,卻是我們犯下最大的過失。當我們將所有風險外包給藥物,卻不去了解身體如何運作,就如同把家交給保全公司,卻從未想過門窗是否鎖好。

收尾:我們該害怕什麼?

回到最初那個問題:為什麼13歲的孩子會罹患胰臟癌?

我們可以說是飲食、是毒素、是遺傳、是壓力,但若再不面對免疫系統的長期崩解,那麼未來的「癌年齡」將會持續下探,從中年人,變成學生,甚至學齡前。

這不是一場醫學革命,而是一場生物學的反思:我們該如何與疾病共處?該如何對待自身的免疫力?我們該如何在「科技醫療」與「自然防禦」之間取得平衡?

在疫後時代,最值得我們懷疑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那句過於簡化的承諾:「打了就沒事。」


醫學的未竟之路,不在病毒,而在人心

這場訪談揭開了一個令人震驚卻日漸真實的現象:癌症正在年輕化,免疫系統正在沉睡,而我們過去所倚賴的疫苗科技,可能無意間加速了這一切的發生。

文章並非否定疫苗的初衷,而是強調科學不該止步於「短期效果」,醫學也不該僅服膺「制度流程」。當mRNA疫苗以棘蛋白為核心設計,卻忽略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的免疫記憶,當免疫壓抑與長期發炎成為病毒與疫苗共同的後遺問題,我們不能再忽視這場潛藏在全球人口中的「非傳染性大流行」。

癌症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是當我們免疫系統長期失衡、失效、失聲後的必然結果。而這一切,正悄悄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發生。

從一位少年的離世,到一位科學家的覺醒,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真正的醫學,不只是治病,而是喚醒人類與身體之間的對話。未來的希望,不在疫苗的數量,而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回頭看見「免疫力才是最根本的自由」。

這不僅是一次對癌症的反思,更是一次對文明醫學走向的追問。

延伸閱讀


1.AI科技執法的隱憂:民主社會是否正步入科技威權的陷阱?


2.40公里超速扣牌陷阱:台灣交通治理的陷阱與人權危機


3.AI科技執法的隱憂:民主社會是否正步入科技威權的陷阱?



這裡是Hank聊關於汽車心得, 社論, 創作等, 歡迎訂閱贊助我的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交通正義淪為財政提款機:解構台灣道路治理的系統性崩壞 「在限速40公里的筆直省道,摩托車時速60公里被測速照相拍下。這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到1萬2千元罰單,機車牌照還被吊扣半年。他看著罰單苦笑:『原來遵守速限的只有儀表板,政府要的是我的存款簿』。」這不是虛構情節,而是2025年台灣道路治理的荒謬日
金權政治下的交通治理困境——解構台灣「罰鍰財政」的結構性暴力 當交通執法體系與地方財政利益掛鉤,道路安全的本質已悄然異化。台灣交通傷亡率居高不下,2024年第一季行人死亡人數更較去年同期增加15.5%7,而地方政府卻在2023年創下單年交通罰鍰收入破300億的歷史新高3。這組數據背後,暴露出「以罰
萬一馬斯克DOGE查出諾克斯堡空了? 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與科技巨頭馬斯克宣布將聯手對諾克斯堡金庫進行全面審計的消息,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作為美國黃金儲備的核心地點,諾克斯堡金庫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元信用的象徵。然而,這座金庫自1953年以來從未進行過全面審計,外界對其真實儲備狀況一直存疑。
川普的國際棋局:從烏俄戰爭到全球戰略的再布局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展開了與俄羅斯談判以結束烏俄戰爭的多項舉措,這一系列行動不僅引發國際震撼,更跌破了傳統主流媒體的眼鏡。許多媒體紛紛指責川普「出賣」了烏克蘭與歐洲,甚至將其解讀為對俄羅斯的妥協。然而,這些批評多半源於外行人對川普談判目標與策略的誤解。事
DeepSeek敲響歐美文明模式的警鐘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中,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模式往往代表著不同的進步路徑。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顧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正在浮現:中國特有的「內捲」發展模式,是否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式? 歐美模式:優雅而緩慢的
川普上任15天,百餘項行政令掀起美國政經改革風暴 2025年,美國政壇掀起一場改革風暴。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僅15天,已簽署超過100項行政命令,涵蓋政府結構調整、經濟政策轉向、社會安全強化等多個領域。這些行政令如同拼圖般組合,逐步勾勒出川普2.0政府的新治理
當交通正義淪為財政提款機:解構台灣道路治理的系統性崩壞 「在限速40公里的筆直省道,摩托車時速60公里被測速照相拍下。這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到1萬2千元罰單,機車牌照還被吊扣半年。他看著罰單苦笑:『原來遵守速限的只有儀表板,政府要的是我的存款簿』。」這不是虛構情節,而是2025年台灣道路治理的荒謬日
金權政治下的交通治理困境——解構台灣「罰鍰財政」的結構性暴力 當交通執法體系與地方財政利益掛鉤,道路安全的本質已悄然異化。台灣交通傷亡率居高不下,2024年第一季行人死亡人數更較去年同期增加15.5%7,而地方政府卻在2023年創下單年交通罰鍰收入破300億的歷史新高3。這組數據背後,暴露出「以罰
萬一馬斯克DOGE查出諾克斯堡空了? 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與科技巨頭馬斯克宣布將聯手對諾克斯堡金庫進行全面審計的消息,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關注。作為美國黃金儲備的核心地點,諾克斯堡金庫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元信用的象徵。然而,這座金庫自1953年以來從未進行過全面審計,外界對其真實儲備狀況一直存疑。
川普的國際棋局:從烏俄戰爭到全球戰略的再布局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展開了與俄羅斯談判以結束烏俄戰爭的多項舉措,這一系列行動不僅引發國際震撼,更跌破了傳統主流媒體的眼鏡。許多媒體紛紛指責川普「出賣」了烏克蘭與歐洲,甚至將其解讀為對俄羅斯的妥協。然而,這些批評多半源於外行人對川普談判目標與策略的誤解。事
DeepSeek敲響歐美文明模式的警鐘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中,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模式往往代表著不同的進步路徑。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顧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正在浮現:中國特有的「內捲」發展模式,是否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式? 歐美模式:優雅而緩慢的
川普上任15天,百餘項行政令掀起美國政經改革風暴 2025年,美國政壇掀起一場改革風暴。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僅15天,已簽署超過100項行政命令,涵蓋政府結構調整、經濟政策轉向、社會安全強化等多個領域。這些行政令如同拼圖般組合,逐步勾勒出川普2.0政府的新治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組合的出現,讓原本許多瀕臨絕境的肝癌晚期患者又再找到一線生機,甚至是原本肝癌多處轉移、破裂、復發等較致命的情況,都有機會控制到癌指數完全正常!」薛冠群醫師說。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48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
Thumbnail
台灣肝癌每年約有上萬名新確診的肝癌個案,其中又以45歲以上、具備勞動生產力的族群佔多數 。而肝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較大才可能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等到確診肝癌時已有約三成患者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晚期,且疾病惡化速度快 。
Thumbnail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所幸,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MET基因。
Thumbnail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47 癌症治療新曙光: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讓患者開啟新希望!feat. 路迦生醫 總經理 Andrew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組合的出現,讓原本許多瀕臨絕境的肝癌晚期患者又再找到一線生機,甚至是原本肝癌多處轉移、破裂、復發等較致命的情況,都有機會控制到癌指數完全正常!」薛冠群醫師說。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48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
Thumbnail
台灣肝癌每年約有上萬名新確診的肝癌個案,其中又以45歲以上、具備勞動生產力的族群佔多數 。而肝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較大才可能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等到確診肝癌時已有約三成患者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晚期,且疾病惡化速度快 。
Thumbnail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所幸,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MET基因。
Thumbnail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較差,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出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的機會較高。」歐弘毅醫師說,「這些患者發病後常常是兵敗如山倒,相當危險,可能住院超過一個月。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才是最佳的策略!」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47 癌症治療新曙光: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讓患者開啟新希望!feat. 路迦生醫 總經理 Andrew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17 #罹癌心得 因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癌症罹患率越來越普遍,幾乎每三、四個人就有一個罹癌。經過近二年的罹癌治療,有許多體悟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癌症已成為普遍的慢性病,只要發現得早,經過治療,大多會痊癒。尤其醫療進步,化療、放療的副作用都減輕許多,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