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AI EXPO Taiwan在3月26日至28日於台北圓山花博爭豔館舉辦,因為排課的關係,我在最後一天的時候前往參觀。雖然這場展覽主要是一個B2B的展覽,不過,由於有以前當工程師的經驗,有些議題我也還是蠻感興趣,而如果能收集各種情報,或者能有一些可以從學界出發掌握的機會,我想也是很不錯的。
展館外的看板
若是原本公司就有提供備份服務、NAS硬碟、資料庫等此類型的服務的話,完全很適合加入RAG變成產品重要的附加價值。在原本就有的資料庫的基礎之上,加入RAG功能,可說是錦上添花。畢竟RAG的優勢就是在於讓LLM可以串接到組織原本既有的資料,以原本的資料庫為基礎,提升RAG在特定場域上的應用,甚至也可以減少LLM產生的幻覺問題,並且同時又能夠保留住各個企業的domain knowhow。
此外,不少公司提供了no code服務,主打利用拖拉式的方法,將各個功能當成節點,並且拉線來串接各個功能,以此來加速開發。我想,no code服務之所以有市場存在,我覺得某種程度而言也是反映了當今的勞力市場,仍然很需要會寫程式的人,只是以現階段而言,寫程式的人所提供的服務,還不足以滿足業界各式各樣的需求。假設有了no code服務的支援,期待可以讓企業利用這樣的工具加速開發,甚至讓本來並不會寫程式的人也能夠投入程式軟體的開發當中。
不過,雖然有no code服務的推出,可是在資本資源足夠的情況之下,我想企業仍然會選擇雇用軟體工程師來寫服務,會比起no code還更具有彈性,且能夠動用的功能以及彈性空間還是比較大。就像有的人會選擇現成的網站設計服務、或是用部落格的方式在網路上發表文章,但仍然有人會採取更彈性的作法,透過自架網站來建立部落格或個人網頁。而選擇的出發點,不外乎就是當下的時間、金錢等等考量。所以,儘管有些人悲觀地認為no code服務將會取代寫程式的工程師的角色,但我仍認為這是一種成本的權衡,能夠具備更彈性的寫程式能力仍然具有勞力市場優勢。
另外,在no code服務當中,我更喜歡的是具有更多彈性調整空間的服務,如此一來,在即便是對有能力全靠寫code完成產品的工程師而言,使用no code服務加上原本自己對於程式的熟悉度,可以有效節省開發時間。而且也能在人力不足的窘境之下,讓企業組織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更大更有效的專案。
而我這次的參觀很幸運的,也剛好遇到了一些可能可以和研究或是課堂相互結合的機會與資源。例如,發現到了可以申請的免費算力資源,或者是比較便宜可行的AI電腦與伺服器等等。雖然大部分的服務所提供的大致上都是供給整間企業使用的大規模的軟體服務,有的甚至也是要價不菲,所以當發現到有適合學校研究用的服務或是算力資源的時候,也是蠻開心的。
單純了解各家廠商所推出的產品,對我來說也很適合思考目前課堂上所教的東西,是否有符合業界需求。我會從那些產品背後所需要的技術來思考,想想在開發出那些產品的背後,需要那些程式技術,以及那些程式技術是否有在課堂上提及。如果學生能夠藉由課堂先摸過那些未來在業界也能使用到的技術,那麼真正在找工作的時候,也就能把曾經課堂上做過的專案當成作品集。實際進入到業界之後,我想應該也能很快的上手,加入團隊當中成為即戰力。
發現到有趣的產品時,以及發現到有趣的團隊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在聊天的過程當中,也了解到新的服務在推出時,如何與舊有的服務進行串接。而由於現在流行no code介面,於我而言,那些no code介面當中的各個節點,就是我課堂中的一個單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也是在檢視課堂中所教過的東西,是否真的具有實用性。既然能變成可被串接的一種服務,那麼我也就心安了。
這是我第一次去參觀AI展,好像也幾乎是第一次去到花博爭豔館看展覽。其實外面的餐酒館也都蠻有特色的。這次和同事一起去逛展,也就一起去了園區內、展館對面的餐酒館吃午餐。雖然價位較高,不過味道不錯分量很大。最後我們還都各自打包了東西回家。
中午吃了一大碗鮭魚焗烤麵
整體來說,這場AI展或許是因為辦在平日的關係吧,所以人潮稍微少了點。而關於AI的資訊,可能網路上所能取得的也遠比實體活動還要多得多。不過,我覺得參加實體活動的好處還是有的,主要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線下交流。
雖然AI的資訊多到容易讓人有「AI焦慮」,不過我感覺AI其實就是個工具,我算是蠻樂觀看待的,總覺得有了AI之後,就像是有了很多魔法,讓原本手無寸鐵的人也能夠透過降低成本的方式完成很多本來需要花很多錢或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總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是可以更專注在自己想專注的地方,剩下的,就等待AI與科技的慢慢發展,如此一來,自己所專注與鍾情的事物,將會有可能因為AI的力量,而變得規模化或透過另一種方式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