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Dance
收錄在1996年發行《愛情的盡頭》專輯中的〈Last Dance〉,一直是我極為喜愛的歌曲。迥異於專輯同名歌曲〈愛情的盡頭〉及最廣為人知歌曲〈挪威的森林〉的情感奔放,〈Last Dance〉改以輕柔搖滾節奏蘊藏深沉情感。雖未明寫分手,但卻以舞池裡的「最後一隻舞」蘊含著對消逝戀情的感傷與深埋心底的不捨等諸多濃烈情緒。雖說已然用「舞池中的人群漸漸散開」來側寫這段戀情的無可挽回,但全曲在最終一句仍以近乎呢喃的未竟之問作結:「明天之後,不知道面前的妳是否依然愛我」,情痴至此。
想見你
1996年電視劇《想見你》的熱播讓〈Last Dance〉被更多人聽見,再度翻紅。劇情與旋律的交織,讓這首問世二十餘年的「老歌」成為跨時代的共同情感記憶。
《想見你》與〈Last Dance〉的結合,可謂是華語影視與音樂跨界雙贏經典案例之一。〈Last Dance〉不只是一首背景音樂,更儼然是時間裂縫和情感的連結:旋律與歌詞在劇中的反覆出現,不僅成為劇情的提示與象徵,也牽動著萬千觀眾對劇中角色遺憾與無法重來的共鳴。〈Last Dance〉在劇裡和劇外,成功地串連起不同年代聆聽者與觀劇者芸芸眾生的情感寄託。
趙匡胤改編版
偶然之間,滑到由「唐宋搖滾」所發布的這首〈Last Dance - 趙匡胤改編版〉。雖說改編歌曲在網路次文化中早已是習以為常的創作形式,或幽默戲謔、或針貶時事,賦予原作截然不同的嶄新風貌。其實,宋詞常見詞牌,如耳熟能詳的〈虞美人〉、〈念奴嬌〉、〈鷓鴣天〉、〈鵲橋仙〉、〈水調歌頭〉等,也都是填詞用的曲調名,不正是「改編歌曲」的濫觴。
這首〈Last Dance - 趙匡胤改編版〉改以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相關典故與軼事,完整且準確呈現宋初跌宕起伏的宏觀歷史令人讚嘆不已。而與原作〈Last Dance〉不管是歌詞結構、對應韻腳/詞尾音節的超高度契合,更是讓我聞之不禁擊節再三。在幾近無法自拔地反覆聆聽十餘次之後,迫使我不得不趕緊重新聆聽伍佰的原作,深怕改編版字詞就此深深烙印。以一句「餘音繞樑」評之,絕對不為過。
歌詞典故說明與賞析
[趙匡胤]
所以暫時將妳眼睛閉了起來 / 所以暫時將那黃袍披了起來
黑暗之中飄浮我的期待 / 歡呼之中飄浮我的期待
平靜臉孔映著繽紛色彩 / 平靜臉孔迎著萬人喝采
讓人好不疼愛 / 假裝我很無奈
【典故】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北方邊境鎮州、定州守將急報北漢與契丹合勢聯兵入侵,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軍統帥之一,主管殿前親軍)的趙匡胤受命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初三傍晚時分,軍隊駐紮於距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次日清晨,將士於大營四周鼓譟喧嘩,趙匡胤驚起而出,諸將士遂將黃袍披於其身,紛紛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堅拒不得乃受之。現代史家依史料記載之疑點及矛盾推論,咸認「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幕僚所預謀策劃的軍事政變。
【賞析】
前三句僅做了少許的字詞更動,便將趙匡胤於「黃袍加身」這場精心策劃大劇中最細膩幽微的情緒完整表露;而最末句雖說全然改寫,但因「愛 / 奈」同韻,所以這段歌詞唱起來與原作完全契合。
保留原作的「暫時」與改寫的「假裝我很無奈」,精準掌握趙匡胤對於「黃袍加身」的欲拒還迎;「平靜臉孔」側寫趙匡胤面對突發巨變然卻平靜以對,恰可說明這場兵變實為預謀,而「歡呼之中飄浮我的期待」再次呼應趙匡胤對於大權在握之雄心壯志。
[趙匡胤]
妳可以隨著我的步伐輕輕柔柔的踩 / 想當初跟著世宗北伐發現那塊木牌
將美麗的回憶慢慢重來 / 都點檢的官位封了下來
突然之間浪漫無法釋懷 / 昔日同僚突然躬身下拜
明天我要離開 / 今天改朝換代
【典故】世宗北征、點檢作天子
趙匡胤早年投奔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軍征討。郭威因受後漢隱帝疑忌致全家遭屠,怒而起兵,隱帝死於亂軍之中。隨後郭威自導自演「黃旗加身」戲碼,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想來趙匡胤或許目睹甚或親身參與這場「黃旗加身」,才有了後來的「黃袍加身」續集?!馬克吐溫名言「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誠不我欺。
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改名郭榮,後繼任為周世宗。世宗曾抒鴻鵠之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舊五代史》稱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世宗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積極開疆闢土。在三次親征南唐攻下兩淮全境後,復圖舉北征收復燕雲十六州(959年),任趙匡胤為水陸都部署。世宗在北伐期間檢視各地上書之際,偶然在一個革囊中發現寫有「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的木牌,遂對時任殿前都點檢張永德驟生猜忌。後世宗因身體不適返京,即解除張永德職務,改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賞析】
此段改寫幅度較大,然「踩 / 牌」、「來 / 來」、「懷 / 拜」、「開 / 代」完美同韻,卻又全然無礙文意,作者改編功力著實令人讚佩不已。首兩句回望趙匡胤早年從戎與鵲起,「隨著我的步伐 / 跟著世宗北伐」雖字詞迥異,然異曲同工之趣高度契合。「官位封了下來」看似趙匡胤被動得利,實則呼應後世對於「點檢作天子」木牌事件是否同為其預謀策劃之猜想。
末兩句「昔日同僚突然躬身下拜 今天改朝換代」再扣回首段的的「黃袍加身」,保留原作的「突然」強化了趙匡胤對於將士擁立的假意不知所措,而將原作的「明天我要離開 」轉化為「今天改朝換代」,兩者同樣暗示著主角重新出發的新局開展。
[趙匡胤]
妳給的愛 無助的等待 / 妳給的愛 太平的等待
是否我一個人走 / 當年我一個人走
想聽見妳的挽留 / 不顧京娘的挽留
春風秋雨 飄飄落落 只為寂寞 / 天命在身 江山美人 怎能兼得
【典故】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相傳源於宋朝開國功臣趙普所著《飛龍記》,其後見於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小說集《警世通言》中。至清代經戲曲藝人演繹,《千里送京娘》成為久演不衰的京、昆傳統劇目。
趙匡胤早年外遊避禍於太原,路經清油觀援救為强盗所擄之女子京娘。為免京娘再次遇險,遂與京娘以兄妹相稱,徒步千里護送其返回蒲州。途中京娘情愫漸生,直訴終身相托之意,卻遭趙匡胤「勃然大怒」、「聲色俱厲」斷然拒絕(《警世通言》)。直至返家蒲州,京娘家人欲將其許配予趙匡胤,卻遭趙匡胤翻桌拒絕:「將桌子掀翻,望門外一直便走」(《警世通言》)。惟京娘仍遭兄嫂猜疑,為表清白遂留下絕命詩:「天付紅顏不遇時,受人凌辱被人欺。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懸樑自縊而亡。
【賞析】
雖說是為上位者擦脂抹粉的稗官野史,但「千里送京娘」絕對是趙匡胤戎馬倥傯、權謀肅殺傳奇生涯中僅有的一抹浪漫。對於情深繾綣的原作〈Last Dance 〉而言,改編者能夠保留如此情感元素,甚幸!
原作中「無助等待」的絕望戀情巧妙轉化為天下蒼生對於太平之渴望,讓抉擇的天秤兩端瞬間昇華成兒女私情與以天下蒼生為念家國大愛的艱難苦澀。「是否我一個人走 想聽見妳的挽留 / 當年我一個人走 不顧京娘的挽留」則是「想挽留」與「被挽留」的主客易位,趙匡胤終究是斷捨京娘情意,轉身奔向戎馬。然而,「天命在身」一語,卻暗指以天下蒼生為念云云或許只是表面上的冠冕堂皇之詞,真正令趙匡胤魂牽縈的,恐怕還是萬人簇擁的無上權力。
[趙光義]
妳給的愛 甜美的傷害 / 滿懷期待 兄長的青睞
深深的鎖住了我 / 深深的鎖住了我
隱藏不住的脆弱 / 重整破碎的山河
氾濫河水 將我沖向 妳的心頭 不停流 / 掌權開封 羽翼輔佐 熱血相酬 無他求
【典故】燭影斧聲
趙匡義為趙匡胤胞弟,因避宋太祖諱受賜名趙光義。於太祖登基次年(961年)兼任開封府尹,至其登基後始離任(976年)。主政開封府十五載,治績斐然,是任職最長的開封府尹。太祖崩後,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惟其繼位充滿爭議,野史載有「燭影斧聲」一事,認為宋太宗即位之事甚為蹊蹺,有弒兄篡位之嫌。宋代僧人文瑩所著《續湘山野錄》記載:
「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燭影」係指太祖兄弟二人飲酒身影,而「斧聲」則是太祖持斧剷除殿上積雪之聲。
【賞析】
〈Last Dance - 趙匡胤改編版〉此曲精妙之處,其一便是分別由「趙匡胤」和「趙光義」視角敘事,MV中可由「趙匡胤」著紅袍(扣合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趙光義」著灰袍辨之。此段即為「趙光義」首度粉墨登場。
趙光義於太祖登基次年(961年)任開封府尹,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後於964年兼中書令、973年封晉王,可見趙匡胤確實對其青睞有加。然而,「滿懷期待 兄長的青睞」究指趙匡胤對趙光義滿懷期待故青睞以對,抑或趙光義因贏得兄長青睞故對上位滿懷期待,頗令人玩味再三。
「重整破碎的山河」敘明宋朝開國之初面對五代十國殘餘政權及北方契丹大遼環伺的艱難處境,為後文預作鋪陳。而「掌權開封 羽翼輔佐 熱血相酬」直敘趙光義主政開封、匡輔兄長之誼;然末句「無他求」卻反扣首句「滿懷期待」,看似首尾矛盾,實則暗諷「燭影斧聲」弒兄篡位之嫌,甚妙!
[趙匡胤]
所以暫時將妳眼睛閉了起來 / 所以奮力將盤龍棍舞了起來
可以慢慢滑進我的心懷 / 天下慢慢裝進我的口袋
舞池中的人群漸漸散開 / 雪夜定策疑惑漸漸散開
應該就是現在 / 征伐就趁現在
【典故】盤龍棍、雪夜定策
趙匡胤素有武術高手之民間形象,相傳太祖長拳即為其所創。知名武俠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一書便據以演繹:「宋太祖趙匡胤以一對拳頭,一條杆棒,打下了大宋錦繡江山。自來帝皇,從無如宋太祖之神勇者;一套太祖長拳和太祖棒,當時是武林中最為流行的武功...」。後世附會趙匡胤由彼時手動擊打穀類用來給穀物脫粒的農具「連枷」獲致靈感,將斷成兩截的齊眉棍以鐵環、鐵箍予以相連,因其「似斷非斷,似折非折,有頭有尾,首尾一體」,遂名「盤龍棍」,即為雙節棍(又稱雙截棍)之起源。
宋太祖因「陳橋兵變」所承繼之後周疆域,僅中原黃淮流域及關中等地。拔劍四顧,北有北漢與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後蜀、荆南、湖南、南唐、吴越、南漢各國蠢蠢欲動,遂發「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邵氏聞見錄》)之喟。某日大雪夜裡,太祖偕同趙光義秘訪宰相趙普,擬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之一統海內戰略方針,是為「雪夜定策」。
【賞析】
此段由趙匡胤武術高手之民間形象做為發想,續以「雪夜定策」延伸出太祖治定功成、創業垂統之偉業。在整曲詞作上,也達到為最末兩段歌詞預做鋪陳的承先啟後作用。「閉了起來 / 舞了起來」、「滑進我的心懷 / 裝進我的口袋」、「人群漸漸散開 / 策疑惑漸漸散開」和「應該就是現在 / 征伐就趁現在」等句,改編後的語意結構於原作高度契合,又全然無礙敘事推展,改編者文字駕馭功力之高超絕妙再度展露無遺。
[趙匡胤]
妳給的愛 無助的等待 / 帝王的哀 版圖的空白
是否我一個人走 / 我本欲重整神州
想聽見妳的挽留 / 南唐在背後掣肘
春風秋雨 飄飄落落 只為寂寞 / 金甌代貢 鐵錢陰謀 江南殘寇
【典故】倉皇辭廟日
宋代史學家馬令所著《南唐書》記載:「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見於載籍,燦然可觀。...故曰江左三十年間,文物有元和之風,豈虛言乎?」在先後征伐荆南、湖南、後蜀、南漢之後,趙匡胤靖平宇內的眼光自然望向南唐,這個國勢強盛而令其未能安枕的存在。
公元974年宋太祖詔令南唐後主李煜入闕,李煜借病推託,宋太祖遂以其拒命為由令大將曹彬率水陸軍十萬攻打南唐。後宋軍攻陷金陵,俘虜後主李煜,遂有「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令人聞之潸然的千古詞作。
南唐末期因財政困窘且嶺南因銅源短缺,不得不鑄行成本較為低廉之鐵幣,初期「每十錢以鐵錢六權銅錢四而行」,限制民間鐵錢使用上限不得逾六成。然逐利之心乃屬天性,因百姓囤積價值較高的銅錢,鐵錢漸成主要流通貨幣,導致後期「銅錢一當鐵錢十」。
至於「金甌代貢 鐵錢陰謀」,我遍尋不著出處,猜想是作者取材以北宋時期做為背景之網路遊戲《燕雲十六聲》中的「生金甌事件」情節。亦即歷經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仍之動盪,北宋初期貨幣系統紊亂,而南唐為延緩宋朝南征腳步,復以唐錢(鐵錢)換宋錢,造成宋錢更加短缺而致貨幣超發甚而經濟崩潰的架空劇情。
【賞析】
「版圖的空白」和「重整神州」延續前段對於北宋開國初期強敵環伺之困境,不再贅述。最末兩段歌詞扣合「雪夜定策」所述「先南後北」的順序,此處先敘趙匡胤南征之是,並巧妙挪用網路遊戲情節,以「鐵錢陰謀」說明南唐如何「在背後掣肘」,詞意一氣呵成。
[趙光義]
妳給的愛 甜美的傷害 / 敬瑭的債 燕雲烙心海
想問問妳的心中 / 太平志縈繞心中
不願面對的不懂 / 功敗垂成高粱河
明天之後 不知道面前的妳是否依然愛我 / 千年之後 不知道面前的你是否依然怪我
【典故】兒皇帝、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後唐末帝對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心存猜忌,下詔將其調任他處藩鎮,引致石敬瑭舉兵叛變,據晉陽以反唐。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遂以割地歲貢為條件向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國號仍為「契丹」)求援。耶律德光親率5萬大軍助其攻滅後唐,石敬塘得以建國後晉。後石敬塘於國書中尊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而石敬瑭所割之地,即為扼守燕山和太行山,歷來皆為兵家必争具極高戰略價值之「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承繼太祖「雪夜定策」之遺志,在攻滅亡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而結束北宋開國戰爭之後,意欲挾其餘威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初始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然躊躇滿志的太宗乘勝揮軍連夜北上圍攻幽州,遼國率軍與宋軍會戰於高梁河。遼軍最終擊潰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倉惶撤離,北伐未果。
《太平寰宇記》(又作《太平寰宇志》)是北宋地理學家樂史沿用唐制,記錄宋太宗時期全國十三道之山川地理、人文風土等諸多資訊,具極高史料價值。「太平志縈繞心中」一語即係以該書為喻,意化為太宗矢志於「功濟宇內、重整神州」太祖遺志之念想。
【賞析】
此段以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為源,慨陳趙光義兵敗高梁河的未竟之志。元朝官修正史《宋史》對其有「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高度評價。最末二句「千年之後 不知道面前的你是否依然怪我」可謂是全曲最為絕倫之語:究竟是對兄長趙匡胤之懺悔?抑或是對天下芸芸眾生之千載叩問?而其所被責難之事究竟是收復燕雲失土未竟全功?抑或是「燭影斧聲」弒兄篡位?「明天」巧對「千年」,放大到歷史長河的恢弘視角,以此作收,絲毫不遜原作。
總結
迥異於原作〈Last Dance〉之款款情深,〈Last Dance - 趙匡胤改編版〉令人得以一窺北宋開國初期之波瀾跌宕與恩怨糾葛。作者將大量歷史事件濃縮於有限歌詞篇幅中,並保留語句結構、情感節奏與韻腳音節的高度契合,將原作的個人情感延伸至千年歷史的回響,成功營造出壯闊史詩感。
除了這首嶄露作者深厚歷史素養及絕妙文字駕馭的〈Last Dance - 趙匡胤改編版〉之外,另一首改編自阿杜〈他一定很愛你〉的〈佶一定很愛你〉,則是將「詞家正宗」周邦彥的千古詞作〈少年遊〉融入,也是值得細品的莞爾佳作。但因先前為文已敘及〈少年遊〉一詞,故不復續貂。
延伸閱讀:鳳飛飛 〈流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