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生活提案 |在通往德國的路上,我遇見歷史

AHA生活提案 |在通往德國的路上,我遇見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通往柏林的火車上,我想起尼采寫過的一句話:

我們不只是靠閱讀書籍時才能追求思想進步的人。

那一刻,車窗外的風景快速倒退,我卻悄悄跑進了自己的思想裡。


在那裡,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 時間像是被封存在一顆存在的膠囊中,靜靜地凝聚著。 沒有現實的牽絆,也沒有世俗的煩憂,只有一種說不清的追尋——對「意義」的渴望。


這次來到德國,其實是我從未預料過的選擇。


我原以為自己嚮往的是法國歷史所帶來的奔放與革命精神,以及我以為的「自由」。 然而德國卻帶給我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會——一種沉穩與中庸, 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人與人之間有著剛剛好的距離; 環境保護的堅持不張揚卻實在; 而最讓我動容的,是這個國家對歷史的記憶與自省,已經內化進日常生活。


這趟旅程中,我特別走訪了納粹建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 Buchenwald),


以及在二戰期間讓人們躲避轟炸的防空洞。 幾乎每個城市、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一個小小的空間, 靜靜地紀念著曾在這裡居住過、受過傷害的人們。 紀念在這裡,不再只是儀式,而是一種生活中的默默提醒, 提醒人們:別忘記,別重演。


站在布痕瓦爾德的山丘上,那是一個看似歲月靜好的早晨。


但我們即將面對的,是一段曾經如此悲慘的歷史。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時間錯位, 彷彿在某個歷史的裂縫中,我與過去產生了微小卻真實的連結。 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而是一種沉重得難以言喻的感受。 它不只是痛苦,更像是一種責任——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我該如何記得?又該如何承接?



📍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是什麼?


建於 1937 年,是納粹德國最早、也是最大型的集中營之一。 這裡曾囚禁猶太人、政治犯、羅姆人、同性戀者等,被視為「異類」或「不合格」的人。 據統計,超過 25 萬人曾經被關押於此,來自超過 50 個國家,其中有約 5 萬 6 千人喪命。


他們死於飢餓、過勞、酷刑、醫學實驗,或是被直接處決。 1945 年,盟軍進入德國時解放了這座集中營。 如今,布痕瓦爾德成為一處重要的紀念地,提醒世人記住這段歷史,避免仇恨再次上演。



我想,歷史不再只是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或課本上的知識。


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我腳下的土地上。 它會出現在一塊人行道的黃銅牌、一面牆的刻字、一座靜默的雕像中。 它透過我們與「現場」的接觸,一點一滴滲入心底,變成無法忽視的重量。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記得


記得那段歷史,也記得我們不該再讓它發生。更不該,將它遺忘。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樣的地方。


繁雜的情緒在心中翻湧,一開始我甚至無法好好吸收,只覺得腳步沉重。 我閱讀著每一面展板、每一段字句,試著拼湊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與環境, 也慢慢感受到一種冷冽的碰觸——那是人性裡最殘酷的一面。


到底,人類可以殘忍到什麼樣的境地?


我沒有答案。但我知道,我會記得。


avatar-img
子非余的沙龍
8會員
54內容數
AHA是一位懷抱夢想的追尋者,熱愛用文字與編織傳遞內心的情感與故事。透過蠟線與色彩,她將生活的細節織入作品;透過閱讀與書寫,她將思考與知識編織成內在力量。在平凡的日子裡,她默默積累,為自我成長蓄勢待發。願這些生活與創作的心路歷程,能與同樣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星空的你,產生共鳴,共同點燃夢想的火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非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旅行是什麼? 是喘息的片刻?是與家人、朋友增進感情的時光?還是,一場能夠自己脫離日常、重新解構自己的儀式?《徒步旅人》作者邱一新採訪時曾說:「旅行不是尋找自己,而是把自己丟掉,再找回另一個自己。」 李歐納柯恩則形容,這是生命縫隙間,讓陽光灑進來的時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我,在一次次的旅行堆
除了生長二十幾年的台北之外,就屬台南是我第二個故鄉。 因為父親在我出生時在台南工作我便在這裡出生,總使我尚未有記憶便搬到台北, 但跟一個地方的連結皆是人情之所在。 我父親朋友也在當地結交相識三十年的摯友, 不得不說台南的熱情,每當去台南找阿爸像是回到家一樣。 阿爸總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台南的
探討自助遊在歐洲的體驗,包括巴塞隆納和里斯本的旅行經歷,以及作者對旅行的觀感和感受。
獨處讓我們有機會沉思與真實生活中的價值,學會對自己獨特的縱容與坦然面對,旅行帶來的多元體驗,讓我們更接近內心的聲音,尋找屬於自己的自由。透過獨處與旅行,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尋求平靜與沈思。讓旅行成為一份為自己創造的約定,給予回顧與準備邁入下一步的勇氣。
對於自己在巴黎總是小心翼翼的過度敏感有些釋懷。第一次來到總是會被羅浮宮、奧賽一些熱門景點震懾到人潮的擁擠;在路上總是會小心翼翼,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變成小偷們的甕中鱉。幾次經驗之後,漸漸開始鼓起勇氣去一些當地人會參觀的博物館。人潮不會過分擁擠,參觀品質非常舒適,也可以看到一些藝術系學生或
我們為何對旅行充滿嚮往?在熟悉的環境我們全然忘記去感受,想到每日在通勤的路上的風景已經化作機械式風景,日復一日中,很多自動化的行為已成為我們的反射動作,一一串起我們的一天,忙碌的忙 ,由心和亡組成
旅行是什麼? 是喘息的片刻?是與家人、朋友增進感情的時光?還是,一場能夠自己脫離日常、重新解構自己的儀式?《徒步旅人》作者邱一新採訪時曾說:「旅行不是尋找自己,而是把自己丟掉,再找回另一個自己。」 李歐納柯恩則形容,這是生命縫隙間,讓陽光灑進來的時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我,在一次次的旅行堆
除了生長二十幾年的台北之外,就屬台南是我第二個故鄉。 因為父親在我出生時在台南工作我便在這裡出生,總使我尚未有記憶便搬到台北, 但跟一個地方的連結皆是人情之所在。 我父親朋友也在當地結交相識三十年的摯友, 不得不說台南的熱情,每當去台南找阿爸像是回到家一樣。 阿爸總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台南的
探討自助遊在歐洲的體驗,包括巴塞隆納和里斯本的旅行經歷,以及作者對旅行的觀感和感受。
獨處讓我們有機會沉思與真實生活中的價值,學會對自己獨特的縱容與坦然面對,旅行帶來的多元體驗,讓我們更接近內心的聲音,尋找屬於自己的自由。透過獨處與旅行,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尋求平靜與沈思。讓旅行成為一份為自己創造的約定,給予回顧與準備邁入下一步的勇氣。
對於自己在巴黎總是小心翼翼的過度敏感有些釋懷。第一次來到總是會被羅浮宮、奧賽一些熱門景點震懾到人潮的擁擠;在路上總是會小心翼翼,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變成小偷們的甕中鱉。幾次經驗之後,漸漸開始鼓起勇氣去一些當地人會參觀的博物館。人潮不會過分擁擠,參觀品質非常舒適,也可以看到一些藝術系學生或
我們為何對旅行充滿嚮往?在熟悉的環境我們全然忘記去感受,想到每日在通勤的路上的風景已經化作機械式風景,日復一日中,很多自動化的行為已成為我們的反射動作,一一串起我們的一天,忙碌的忙 ,由心和亡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