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柏林的火車上,我想起尼采寫過的一句話:
我們不只是靠閱讀書籍時才能追求思想進步的人。那一刻,車窗外的風景快速倒退,我卻悄悄跑進了自己的思想裡。
在那裡,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 時間像是被封存在一顆存在的膠囊中,靜靜地凝聚著。 沒有現實的牽絆,也沒有世俗的煩憂,只有一種說不清的追尋——對「意義」的渴望。
這次來到德國,其實是我從未預料過的選擇。
我原以為自己嚮往的是法國歷史所帶來的奔放與革命精神,以及我以為的「自由」。 然而德國卻帶給我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會——一種沉穩與中庸, 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人與人之間有著剛剛好的距離; 環境保護的堅持不張揚卻實在; 而最讓我動容的,是這個國家對歷史的記憶與自省,已經內化進日常生活。
這趟旅程中,我特別走訪了納粹建立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 Buchenwald),
以及在二戰期間讓人們躲避轟炸的防空洞。 幾乎每個城市、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一個小小的空間, 靜靜地紀念著曾在這裡居住過、受過傷害的人們。 紀念在這裡,不再只是儀式,而是一種生活中的默默提醒, 提醒人們:別忘記,別重演。
站在布痕瓦爾德的山丘上,那是一個看似歲月靜好的早晨。
但我們即將面對的,是一段曾經如此悲慘的歷史。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種奇妙的時間錯位, 彷彿在某個歷史的裂縫中,我與過去產生了微小卻真實的連結。 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而是一種沉重得難以言喻的感受。 它不只是痛苦,更像是一種責任——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我該如何記得?又該如何承接?
📍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是什麼?
建於 1937 年,是納粹德國最早、也是最大型的集中營之一。 這裡曾囚禁猶太人、政治犯、羅姆人、同性戀者等,被視為「異類」或「不合格」的人。 據統計,超過 25 萬人曾經被關押於此,來自超過 50 個國家,其中有約 5 萬 6 千人喪命。
他們死於飢餓、過勞、酷刑、醫學實驗,或是被直接處決。 1945 年,盟軍進入德國時解放了這座集中營。 如今,布痕瓦爾德成為一處重要的紀念地,提醒世人記住這段歷史,避免仇恨再次上演。
我想,歷史不再只是陳列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或課本上的知識。
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我腳下的土地上。 它會出現在一塊人行道的黃銅牌、一面牆的刻字、一座靜默的雕像中。 它透過我們與「現場」的接觸,一點一滴滲入心底,變成無法忽視的重量。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記得。
記得那段歷史,也記得我們不該再讓它發生。更不該,將它遺忘。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樣的地方。
繁雜的情緒在心中翻湧,一開始我甚至無法好好吸收,只覺得腳步沉重。 我閱讀著每一面展板、每一段字句,試著拼湊出當時人們的生活與環境, 也慢慢感受到一種冷冽的碰觸——那是人性裡最殘酷的一面。
到底,人類可以殘忍到什麼樣的境地?
我沒有答案。但我知道,我會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