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22~3/29的《鐵華刃韵-日本刀之美》特展後,本週同樣由允臧齋藝術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相利善劍-台灣視野下的亞洲兵器文化》特展,則將視野從日本拓展到亞洲其他區域,從更寬廣的視野認識亞洲的軍事與兵器文化發展。
本次展覽共產出中國、印度、日本、阿拉伯與台灣原住民的兵器,大多數均為拍賣購得與私人收藏。能夠在台灣一次看到亞洲不同區域的兵器齊聚一堂,可說是視覺與感官的雙重饗宴。戈是商、周時代流行的兵器,主要用於馬車戰時勾擊敵人,也有在儀式中作為禮器的用途。由玉製成的戈並不適用於實戰,多見於商周時期的墓葬中。且出土的玉戈幾乎沒有使用痕跡,可見其在當時主要作為祭祀儀式中的禮器,並表示持有者的身分地位。
本次展出的「作冊大青玉戈」便是在儀式中作為禮器使用的玉戈: 「作冊」為商朝官職,相當為皇帝身邊的史官,「大」則是該持有者之名。由玉戈上方之甲骨文文字推測,此玉戈應由一名叫做「大」的史官所有。
春秋(B.C.770-B.C.403) 越王者旨於睗劍
本劍為春秋時代越王句踐之子者旨於睗的寶劍,以青銅鑄造而成,劍身寬、前鋒狹窄、兩側呈現弧線形,劍身上則有菱格紋樣裝飾,劍格兩面鑄有雙鈎鳥蟲書銘「戉(越)王 戉(越)王」「者旨 於睗」。
春秋時代各國的兵器中,吳越地區尤其擅長劍的製造:《周禮・冬官・考工記》曾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可見吳越地區精湛的製劍技術。越王者旨於睗劍即為代表作之一。
春秋(B.C.770-B.C.403) 越王州句劍
本劍為春秋時代越王州句所持有。州句為越王句踐曾孫,也是越王句踐之後越國國勢最強、國力最鼎盛的君主,在位期間多次北上擴張,並與楚國爭奪長江流域霸權。
目前已知現存越王州句劍共有23把,本劍即為其中之一。本劍與前述之越王者旨於睗劍類似,均帶有典型越國劍之特徵: 劍身寬、前鋒狹窄、兩側呈現弧線形,另外本劍在靠近劍柄處帶有雲紋浮雕,劍格處刻有銘文「戊州句」、「王州句」及兩組「自作用劍」。
戰國(B.C.475-B.C.221) 青銅暗蛇紋劍
本劍為戰國時期常見之青銅劍:戰國時期,因為作戰方式改變,步戰逐漸取代車戰,劍逐漸成為步兵的標準配備之一。相較於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的劍在做工上更加華麗、精緻,更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
此劍扁長而鋒利,劍脊呈現接近菱形的八邊形,並刻有形似蛇的圖騰,推測可能與上古江南地區的蛇圖騰信仰相關。
秦代(B.C.221-B.C.207) 玉具青銅劍
中國從商朝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在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出現,鐵器開始逐漸被使用,但直到漢代才真正普及,戰國到秦代仍有大量的青銅兵器被使用。
這把秦代的玉具青銅劍具備典型秦代青銅劍的特色: 劍身細長、截面呈菱形、劍莖扁平,展現出秦代特有的鑄造工藝。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白玉柄長刀
蒙兀兒帝國為16世紀由成吉思汗後裔巴卑爾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所建立的帝國,直至十九世紀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
印度自古以來便有石雕工藝,在蒙兀兒帝國時期受到中亞玉雕技術影響,在十七世紀發展至高峰。本長劍柄以白玉製作而成,上方刻有花葉與扭絲紋,展現出蒙兀兒時代的藝術風格;刀身則呈現細長形、略為前傾,刃面呈現雲水狀細紋,為大馬士革鋼鍛紋特徵。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白玉雙獅首撐架
撐架為印度常見的生活用具,功能類似於拐杖,主要用途為方便老人坐在地板時提供足夠支撐。蒙兀兒帝國出土文物中有許多以玉雕製作之撐架,本展品即為其中之一。本撐架以白玉與深碧綠玉製成,上方圖案為蒙兀兒帝國常見之「獅首」圖案,象徵勇猛與權威。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白玉馬首短刀、深碧綠玉馬首短刀
短刀是蒙兀兒帝國常見的兵器,而來自印度的痕都斯坦玉更是以其溫潤、晶瑩剔透的質地廣受喜愛,結合蒙兀兒帝國的玉雕技術,讓玉柄短刀成為許多周遭地區帝王將相喜愛的精品,既是藝術,更是身分地位的象徵。
試刀銘證 二ツ筒落 越前康繼
此刀為刀匠越前康繼的代表作。越前康繼為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1568-1603)的刀匠,其作刀以風格古雅、刃中有交織結晶為特色,也是受到德川將軍家重用的刀匠。
此刀的主人為日本著名試刀家中川左平太。中川左平太曾經師承另一著名試刀家出羽守衛友,這把刀經由中川左平太試斬後留下刀銘「二ツ筒落」(一刀斬斷兩具屍體),可見其鋒利與優秀。
七星劍(複製品)
七星劍為日本飛鳥時代(592-710)著名政治家聖德太子之佩劍。聖德太子(572-621)為飛鳥時代皇族,輔佐其姑姑推古天皇推行政治改革,並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與隋、唐時代政治制度。
七星劍帶有中國劍的製作風格,不同於典型日本刀,呈現筆直、俐落的風格,為中國刀劍與日本刀劍文化交流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已被列為日本國寶,由大阪四天王寺寄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本複製品則由日本刀匠合力打造而成,力求還原本體的樣貌。
18~19世紀 嵌金鑲寶雙刃彎刀
雙刃彎刀為阿拉伯地區代表性的兵器,其中以葉門雙刃彎刀最為知名。葉門雙刃彎刀為葉門當地男性經常配戴的武器,除了防身與戰鬥外,也作為服裝的配件。
相傳阿拉伯彎刀的出現源自於先知穆罕默德為了對抗信奉多神教的麥加貴族,賜予了女婿阿里一把雙刃刀,此後阿里用此刀斬殺敵方大將。但根據近代史學家考證,早期阿拉伯部落大多使用雙刃直劍作戰,直到10世紀突厥西征後,阿拉伯人才從突厥人學習能夠在馬上劈砍的馬刀,加以改良後成為現今常見的雙刃彎刀。
現代 排灣族黑檀木禮刀(藏鋒)
展覽的尾聲,讓我們將目光轉回我們腳下美麗的寶島――台灣。台灣原住民的兵器文化與亞洲各國一樣,背後均有其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本次展覽中也展示了一把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的獵刀。
排灣族與魯凱族同屬於貴族社會,有嚴格的階級制度,禮刀正是貴族階級的象徵。在排灣族傳統上,禮刀與一般獵刀在設計上差異不大,但禮刀強調身分象徵,刀身較長,外觀也較華麗,獵刀則考量到實用性,刀身較短且較鋒利。
本禮刀由排灣族工藝家布拉鹿樣製作,原本擔任水泥工,在八八風災後回到故鄉,並因為父親的鼓勵而開始學習原住民傳統製刀工藝,現為原住民工藝品牌「芙萊創藝」創辦人。
和上週的日本刀劍展相比,本次的展覽在展品的挑選與地區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也讓人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來觀察亞洲不同地區的兵器發展史,尤其是台灣人較少接觸到的印度、阿拉伯刀劍,在本次展覽中也都有展出,可說是難得一見的視覺饗宴。
*附註:本次展覽之攝影均經允臧齋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同意,僅供蔚藍的歷史透視鏡個人部落格及粉專與允臧齋藝術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宣傳與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