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初次造訪馬六甲,被帶到共和巷吃福建麵,只見店家端上一盤黑漆漆的粗大麵條,配料很少,賣相不佳。雖然聞起來很香,可是既油又鹹,吃幾口有點膩,第一印象普普通通。
先生愛吃福建麵,陪他再吃幾次,習慣了本地口味,我開始喜歡福建麵,尤其必備的豬油渣,嚼來香香脆脆。此時請將膽固醇什麼的拋之腦後,好吃的食物不健康實為人生一大憾事。反正平日家裏吃得清淡,偶爾重油重鹹,換換口味也滿好。
日前去吉隆坡辦事,路過茨廠街,順道嚐嚐知名的金蓮記福建麵。味道不錯,配料很多,可惜豬油渣稍少,也許大都市的顧客重視健康吧。不過,先生覺得共和巷的福建麵鑊氣更足,麵條彈性佳,豬油渣夠味,並不比金蓮記差。金蓮記馳名國內外,廣獲美食家推崇,共和巷卻默默無聞,相較之下略顯委屈,儘管店家或許並不介意。本來我認同先生的看法。然而回頭一想,熟悉最美味,若有機會多吃幾次,或許我也會喜歡金蓮記的。共和巷的福建麵,包含了先生幼時全家出外用餐的溫馨記憶,如今妹妹遠嫁、長輩過世,一家人已沒機會一起吃飯了。金蓮記就只是福建麵而已,怎能相提並論?與情感連結的食物,才會讓人念念不忘。多少人吃盡山珍海味,最想念的卻是媽媽的家常小菜,媽媽的手藝或許比不上大廚,然而,世間那個大廚能煮出媽媽的慈愛和關心?
過去許多以勞力討生活的前人,也曾在街邊揮汗吃一碗福建麵,撫慰腸胃也撫慰了身心。福建麵原是尋常庶民小食,簡簡單單便是美味,若改良的過於精緻,反而失去本色,但願它保持原貌,繼續餵飽下一代人。
另,共和巷是老馬六甲人的說法,早期附近有家共和旅店,如今被稱為文龍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