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假日,我們來聊聊景氣燈號這個指標。日前我提到過,將景氣燈號當作進出股市的依據並不是一個好方法,這是為什麼呢?

貨幣總計數M1B變動率
- 股價指數變動率
- 工業生產指數變動率
- 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變動率
- 海關出口值變動率
- 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變動率
- 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
- 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變動率
- 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變動率
國發會每月會依各構成項目之年變動率變化,與其檢查值做比較後,視其落於何種燈號區間給予分數及燈號,並予以加總後即為綜合判斷分數及對應之景氣對策信號。景氣對策信號各燈號之解讀意義如下:
綠燈: 表示當前景氣穩定。
紅燈: 表示景氣熱絡。
藍燈: 表示景氣低迷。
黃紅燈及黃藍燈: 皆為注意性燈號,宜密切觀察後續景氣是否轉向。
換句話說,景氣燈號是根據上述各項數據判讀出的一個分數,分數的高低是用來評斷景氣的位階,它屬於一種「落後指標」。乍看之下,用來解讀成股市進出的依據好像不會有錯,但這種方式除了效率不佳,其實也掉進了後見之明的偏誤。
有在做股票投資的人,或許聽過「股市是經濟的櫥窗」這句話,這句話意味著在景氣循環過程中,「股票價格」代表反映經濟的變數,而股票價格會提前領先經濟約兩個季度(甚至更長)先行反應。也就是說,當你今天聽到景氣好轉或是反轉向下的消息時,股票價格早就已經提前反應了。
更精確地說,是大盤的價格帶動景氣對策信號的指標,而不是用落後的景氣燈號當作決策依歸。舉例來說:2008年金融海嘯, 股市早在雷曼兄弟倒閉前就開始大幅下跌,之後全球經濟才陷入衰退。
這些例子都顯示了股市往往領先於實體經濟的變化,因此,當景氣燈號顯示經濟衰退(藍燈)時,股市可能早已觸底反彈;反之,當景氣燈號顯示經濟過熱(紅燈)時,股市早就已經在高點醞釀反轉。
此外,景氣燈號這項數據會進行「校正回歸」。這是因為部分指標的原始數據可能需要經過季節調整或修正後,才會納入景氣燈號的計算。我以最近2個月景氣概況的新聞稿來做比較,9月份景氣概況跟你說:「另領先及同時指標仍為上升,顯示國內景氣維持成長態勢。」,結果到10月跟你說:「另領先指標經回溯修正後轉為連續3個月下滑」,政府可以事後校正回歸改報告修正,那你手中的股票價格可以事後做修改嗎?而且要靠政府事後修正數據,這種押注比擲銅板的機率還低。
更極端地說,國發會通常在每月月底發布上個月的景氣概況,也就是說,我們最快也要到月底才能知道上個月的景氣燈號。假設在這段期間,股價從高檔回落,等到下次公布燈號時,可能都已經過了2個月,市場情勢早已改變。在股市裡,時常有這種收費的江湖術士會利用這種「我早就知道了」的偏誤,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而如果我們聽信這種後見之明的人,讓我們錯誤的相信這種人真的可以預言,但比起這樣的預言,這種人的「自大」我可能還比較容易相信。所以下次有人再跟你說景氣紅燈要賣、藍燈要買時,你可以很瀟灑自信地告訴他:「我早在2個月前就知道了!」

https://index.ndc.gov.tw/n/zh_tw/data/news#/feed_1451

https://index.ndc.gov.tw/n/zh_tw/data/news#/feed_1445
#台股大盤 #景氣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