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漫遊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回到故鄉最快的方式,是夢境。


故鄉不是回不去,在物理上,我還算常回三峽,那裡有我的媽媽、妹妹,還有一些親戚,與尚且認得我的鄰居,但為數已不多。回不去的,是記憶中那些本來熟悉的場景、角落、街廓,和穿梭在那些空間之中的記憶片刻。


常常在夢裡,那些往昔熟悉的空間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例如在夢中是不同人物情節,卻在我童年生活的景物中登場,或者就乾脆在夢裡重演那些片段印象的事件。那些我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卻在恍惚夢境裡彷彿鮮明如昨的存在著。


我從小生長的家在三峽市中心,一個非常典型的臺灣市鎮,那裡有生活基本機能所需的所有設施。以鎮公所(後來變成區公所,我始終叫不習慣)為核心,郵局、電信局、戶政事務所、國小、國中都在走路幾分鐘的範圍內。從前沒有什麼銀行來三峽設分行,所有金融事務好像都在郵局處理,所以我小時候以為那間小小的郵局就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銀行。


我家與鄰近的房子,都是店面與住家混和的傳統房屋結構,那些店面在數十年間更換過許多不同的行業,有服飾店、漢藥房、文具行、剉冰店、西藥房、腳踏車行、豆漿店、麵店,因為鄰近三峽最大菜市場的關係,這些店鋪的門口經常還會分租出去,賣些雜貨與蔬果不等的物品,而且隨著市場運作,這些攤位也只開到中午左右就收攤。下午時分,市場周遭回復到較為平靜的狀態,人們也彷彿停滯下來,進入午睡模式,直到宵夜時間,那些白天是菜市場的小巷子,重新出現很多麵攤與熱炒店,切換成為另一種喧囂面貌。


逢年過節時,媽媽都會準備牲果去三峽祖師廟拜拜,那裡無疑是地區信仰的中心,事實上從我家門口看出去,就能見到祖師廟金黃色的琉璃瓦屋簷。重要節日時還有全台各地來此進香的遊覽車與繞境活動,我家門前是必經路段,因此舉凡八家將、七爺八爺、各式樂儀隊伍等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各種儀式隊伍,外帶轟然巨響的長串鞭炮,幾乎都是家常便飯。但或許太過靠近,年輕時對傳統信仰有些莫名的抗拒,認為拿香拜拜很迷信,那些血淋淋的八家將表演太過血腥、粗俗,我總是覺得非常抗拒。直到高中時加入攝影社,拿著FM2相機苦無拍攝對象,才突然意識到祖師廟裡的神像、建築,宗教隊伍中的樂手、儀隊,乃至漫天揚起的煙塵與香火,竟是我最熟悉且最有畫面張力的元素。透過鏡頭,我才重新認識童年時厭倦的這些東西,原來多麼具有生命力。


撇除宗教成分,祖師廟是我們小孩子們最佳的玩樂場所,時常在廟裡跑跳,廟前廣場很寬大,適合練習騎腳踏車、玩「紅綠燈」、踢毽子跟各種適合戶外奔跑的活動。廟內的雕樑畫棟頗具藝術價值,戰後由三峽本地重要畫家李梅樹主持修建,這些故事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但對童年的我而言,祖師廟是最大的兒童樂園。


以前還很流行在四月春假時「寫生」,三峽鎮的寫生比賽作品,幾乎清一色都是畫祖師廟和廟前的三峽河,往左方看過去是著名的三峽拱橋,三個曲拱造形彷彿三道相連的彩虹,因此也被稱為虹橋,橋的倒影映在緩緩流過的河面上,非常美麗,難怪經常成為寫生的對象。彼時三峽河是一條界線,河的這一頭是熱鬧的市街,對岸則是綠油油的稻田,及穿插其中的幾條道路與低矮房子。某次寫生時,我的草稿畫的是河流與河岸對面的稻田,當時指導老師還搖搖頭說,這樣看不出三峽的特色,建議我修改。過沒幾年,廟前的長福橋蓋好了(還鬧了「斷頭」笑話,但那是另一件事了。)稻田也快速翻土,種出大片大片的公寓樓房,售價還不斐。我很想回頭去跟那位勸我改圖的老師說,當年我若畫了那個構圖,換算房價,那就是身價上億的畫作了。


通常與祖師廟相連被介紹的,是狹長的三峽老街。21世紀的老街是台灣觀光的代名詞,但從前我們小孩子是很懼怕走到那裡的,除了幽暗、狹窄、帶有頹敗氣息的老舊印象之外,更深刻的記憶來自那裡的行業,每回騎腳踏車經過都會加快速度通過,因為那裡有很多家棺材行,而且都是在店裡刨削木材,現場製作,小孩子如我當然不敢經常走過。偏偏當時有個要好的同學,就住在老街尾端,我經常會去他家玩卡牌積木,話題很相近,因此還是得硬著頭皮走過那些擺放著棺木的店面,並且盡量閉著眼睛通過。至於爸爸常叫那條路是「輕便路」,更早年時鋪設著五分車軌道,但可惜我完全沒有印象。


三峽街上不大,主要就是這些地標與街道交織而成一個傳統小市鎮的生活樣貌,機能尚稱完善,頗能自給自足,慢慢也養成安分保守的心態,街坊鄰居們彷彿對於「出遠門」保持被動狀態,我很少聽聞人們去旅行,當然農業年代裡,旅行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只在年節時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偶爾聽到同學跟著家人去了板橋、台北,就會湊過去聽他講述歷程,彷彿一趟壯闊的遠行。正如我小學四年級,全家去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玩水,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進海灘,這些經歷恰好足夠我在班上臭屁個好幾天。


或許正是這種強烈的地域感,使得我們對市鎮的邊界特別在意,好比三峽河的對岸是稻田,便不算街上了。不知何時,三峽也開闢了外環道路,原本台3線是緊鄰市場旁的文化路,太狹小不利省道南來北往,因此新的外環道路便是以正規的省道規格架設,命名為復興路。很快地,復興路車水馬龍,都是穿越南北的大型車輛,這條外環道路也是一條新而顯著的界線,穿越到馬路的對面,是大漢溪的行水區,相對來說也是鄉下了。有一回幾個鄰居一起騎車到復興路對面的圳溝去抓蝦玩耍,同行年幼的鄰居回來一直哭訴著「哥哥把我帶出國,好可怕!」


跨過邊境寬大奔馳的馬路,便是外國了。這是孩子眼中的國境之路。


馬路的對側,像極了另一個農村世界,有爬滿福壽螺卵的田埂與水稻田,圳溝裡被訛傳有大量泰國螯蝦,實際下去撈卻只有碎石頭跟無名小魚。三合院、低矮平房穿插其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水牛在廟庭前休息。我對那裡有很多深刻的印象,因為有段時間,爸爸常在下午時分,跟朋友去那裡的一座網球場練習打球,我則經常好事跟著去,網球拍沒拿過幾回,倒是一直在旁邊看牽牛花、蝸牛,碩大的螞蟻爬上網球場欄杆,循著路徑找到螞蟻窩之後灌水企圖消滅全窩,然後被咬了幾口。打完球已傍晚,坐在爸爸的偉士牌後面吹風,看蜻蜓跟著我一起飛,爸爸叮嚀不要張口說話,不然蚊子的蛋白質吃到飽。那段時光,好像是我此生最接近農村的記憶。


那個鄰居小孩口中的「出國」,爸爸打網球我抓螞蟻的田野鄉間,今天變成了壯闊高聳的台北大學校園與周邊高檔住宅區,整齊的街道之間有綠蔭行道樹,北部人理想的居所,但我那過份浪漫的田園記憶,如今無所追尋。有回應邀到台北大學課堂演講,我跟同學說:「小時候我在這個地方脫上衣抓蝦,拿石頭砸爛福壽螺卵。」同學們顯得訝然,他們自小就以為三峽是如今這等面貌,我則因而感受到時代的劇烈變化。


還有更多我已叫不出名字的建築物,很多條兒時跑跳穿梭的狹小巷子,都已逐漸不復記憶,得要很用力回想,才能從記憶中找出幾則斷裂的殘存片段。雜貨店收起來了,矮房窄巷改建成電梯大樓,三峽老街倒是在政府主導下,變成光鮮亮麗的觀光勝地。更重要的是人消失了,年長的鄰居凋零,店面改租為便利商店或夾娃娃機,長年離鄉的我已和同學鄰居斷了聯繫,也許大家也都搬去大都市的華廈定居,各奔東西,正如我也早已在台南落地生根。留下來的只剩我媽媽,他一直都住在老家,只是搬到樓上,但每回上街買菜或散步,常遇到我的同學或國小老師,他們會問起我,媽媽轉述給我聽時,我卻不記得他們的樣貌。除了媽媽,我對三峽已經沒有什麼情感的連結,我的同學朋友,現在都只是媽媽的朋友了。


夢境裡,我一再地回到童年的故鄉,走在年少時熟悉遊玩的街道與廟埕,吃廟口的叭哺冰淇淋,彷彿從來沒離開過。但現實中,三峽對我而言只有那棟叫做「老家」的房子,以及老家裡住著的媽媽,其他的景物人事,都像是陌生的異鄉。我只能依靠夢境漫遊,才能靠近那早已不存在的故鄉。


或許,真正不存在的,是我自己的記憶。



avatar-img
簡弘毅的沙龍
78會員
71內容數
生活是如此的艱難,那麼就來聽歌吧!陳昇的歌曲陪伴我們超過30年,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應該有一首昇歌,收容了不同時刻的感動、悲傷、開懷、歡樂與嬉笑怒罵。這個專題試著將陳昇的歌曲加以整理介紹,訴說每首昇歌背後深刻或不為人知的故事。斟一杯酒吧,讓我們把悲傷留給自己,讓昇歌走進記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簡弘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的我不懂那些離別與鄉愁,那對我來說太遙遠。唯一熟悉的是媽媽每天扭開的收音機,從卡帶或廣播裡聽到的那些歌曲,慢慢建構了我對於外出遠行的想像。 也不能怪我不懂鄉愁。我的爸爸與媽媽,正是前面所說的「終其一生都在同樣的故鄉生活」那種人,逢年過節時,我們沒有南部的家要回,所有的親戚都在三峽;大年初二
我是個喜歡下廚的人,廚房對我來說具有強烈的號召力,雖然因為上班、日常庶務等因素,無法天天烹煮三餐,但幾乎每天早上的做早餐、沖咖啡時光,就是喚醒我一日意識的儀式。假日時,如果時間允許,我也會盡量弄點不同料理,用下廚為疲倦的一週劃下句點。
本來這篇的題目要叫做「鳶山下的子民」,但這實在太像鎮公所出版的什麼官方刊物名稱,但我並沒有想要書寫地方誌的企圖,於是就把視角拉得更低矮一些,那些宏觀雄偉的敘事,就交給記史的人去書寫。  不過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否認什麼。確實從我小時候有記憶開始,鳶山就是令人安心的所在,我出生成長的家就在鳶山山腳下
輪廓可以還原,但信鑫行終究是不在了。念國中時,家門口的三峽中山路進行拓寬工程,住家隨之翻修,蓋成了五層樓的透天厝,店面雖然還維持在一樓,但終究已是新的模樣。新的店面啟用不久,我便長年在外讀書,甚至住在外面宿舍、租屋處,三峽漸漸變得遙遠,店內的事更是鮮少過問。後來爸爸因病過世,媽媽難有心力支撐,那些
最後一次到天津街的林眼科就診當天,回到家已是接近傍晚的時刻,晚餐時新聞裡播報了蔣經國總統在當天辭世的消息,以戒嚴剛解除隔年的台灣社會來說,這確實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件。晚餐後爸爸和鄰居在店門口聊天,熱切的討論著獨裁者過世的種種,我在旁邊似懂非懂的聽著,除了驚訝於爸爸與鄰居們說著「聽起來有點
騎著老豪邁去監理站報廢的路上,不免回想他一路以來的種種歷程,想到這趟路程將是他的最後一程,心中自然百感交集。老豪邁已經22歲,以摩托車來說算是老當益壯,但終究還是走向了終點。
小時候的我不懂那些離別與鄉愁,那對我來說太遙遠。唯一熟悉的是媽媽每天扭開的收音機,從卡帶或廣播裡聽到的那些歌曲,慢慢建構了我對於外出遠行的想像。 也不能怪我不懂鄉愁。我的爸爸與媽媽,正是前面所說的「終其一生都在同樣的故鄉生活」那種人,逢年過節時,我們沒有南部的家要回,所有的親戚都在三峽;大年初二
我是個喜歡下廚的人,廚房對我來說具有強烈的號召力,雖然因為上班、日常庶務等因素,無法天天烹煮三餐,但幾乎每天早上的做早餐、沖咖啡時光,就是喚醒我一日意識的儀式。假日時,如果時間允許,我也會盡量弄點不同料理,用下廚為疲倦的一週劃下句點。
本來這篇的題目要叫做「鳶山下的子民」,但這實在太像鎮公所出版的什麼官方刊物名稱,但我並沒有想要書寫地方誌的企圖,於是就把視角拉得更低矮一些,那些宏觀雄偉的敘事,就交給記史的人去書寫。  不過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否認什麼。確實從我小時候有記憶開始,鳶山就是令人安心的所在,我出生成長的家就在鳶山山腳下
輪廓可以還原,但信鑫行終究是不在了。念國中時,家門口的三峽中山路進行拓寬工程,住家隨之翻修,蓋成了五層樓的透天厝,店面雖然還維持在一樓,但終究已是新的模樣。新的店面啟用不久,我便長年在外讀書,甚至住在外面宿舍、租屋處,三峽漸漸變得遙遠,店內的事更是鮮少過問。後來爸爸因病過世,媽媽難有心力支撐,那些
最後一次到天津街的林眼科就診當天,回到家已是接近傍晚的時刻,晚餐時新聞裡播報了蔣經國總統在當天辭世的消息,以戒嚴剛解除隔年的台灣社會來說,這確實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件。晚餐後爸爸和鄰居在店門口聊天,熱切的討論著獨裁者過世的種種,我在旁邊似懂非懂的聽著,除了驚訝於爸爸與鄰居們說著「聽起來有點
騎著老豪邁去監理站報廢的路上,不免回想他一路以來的種種歷程,想到這趟路程將是他的最後一程,心中自然百感交集。老豪邁已經22歲,以摩托車來說算是老當益壯,但終究還是走向了終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旅程,像人生的縮影,我們在每一站停留,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成為我們路途中的節點。 有時,我們會在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臉龐擦肩而過,那些短暫的相遇, 如同燦爛的流星,劃過夜空,留下瞬間的光輝。 在荒野中跋涉, 我們尋找心靈的歸宿, 聽著風的低語,感受雨的輕撫
Thumbnail
你留下所有行囊,離開。 我望著你,直到連影子都逐漸消失,仍然沒有叫住你。
Thumbnail
不管是遠行還是歸來, 每一次的心情總是會有著不同的體會。 旅行是貼近生活的一種實現與融入, 開拓眼界視野讓心更加寬廣。
Thumbnail
各式各樣的出走理由,形形色色的旅途故事,若是時間允許,我多多少少都想貪得他們的一小角故事,我總是那樣地,被流浪他鄉的故事深深著迷著。
Thumbnail
當愛人在遠方時,時間似乎也被帶走了。只有等到再次看見那個人,河川才又再流動了起來。 下午我在走回家的路上,經過了才幾歲的我常活動的地方,那時候還有別人一起,直到大家鳥獸散,便鮮少有機會再回來走走。我忍不住打個冷顫,那個才幾歲的我又從眼角跑過,顏色淡而濃烈。 時間,就一直停留在那裡了。 ——
每一段旅程都是未知的,不論是現實或人生的旅程,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而這些旅程寫成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將近一年沒有遠途開車,而且術後也不知道恢復了多少(因為習慣用雙腳開車),要重新出發,難免有點不確定,但,心裡明白,有個理由,我一定要走這趟,中午下班後,回家洗個澡,整理一下,便出發了,還不忘帶著罐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在生活中持續闖蕩的概念,並試圖在時間流逝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文章描述了人們在時光中奔波的足跡,以及年輕時候的遺忘。
一直奔跑的方向 是唯一記得的景色 儘管漸漸地陌生 可微光卻越來越多 也許之間隔著許多干擾 仍然阻止不了勇氣 遇到困難 還是會先一頭撞上 再想著後續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旅行 有時會以為 自己像是在尋找那令人感動的力量 有時 卻會是在不斷的發現與覺察那個自己原本知道的事 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不一樣的地方 重新看見,而有了新的感受而已
Thumbnail
旅程,像人生的縮影,我們在每一站停留,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成為我們路途中的節點。 有時,我們會在陌生的城市,與陌生的臉龐擦肩而過,那些短暫的相遇, 如同燦爛的流星,劃過夜空,留下瞬間的光輝。 在荒野中跋涉, 我們尋找心靈的歸宿, 聽著風的低語,感受雨的輕撫
Thumbnail
你留下所有行囊,離開。 我望著你,直到連影子都逐漸消失,仍然沒有叫住你。
Thumbnail
不管是遠行還是歸來, 每一次的心情總是會有著不同的體會。 旅行是貼近生活的一種實現與融入, 開拓眼界視野讓心更加寬廣。
Thumbnail
各式各樣的出走理由,形形色色的旅途故事,若是時間允許,我多多少少都想貪得他們的一小角故事,我總是那樣地,被流浪他鄉的故事深深著迷著。
Thumbnail
當愛人在遠方時,時間似乎也被帶走了。只有等到再次看見那個人,河川才又再流動了起來。 下午我在走回家的路上,經過了才幾歲的我常活動的地方,那時候還有別人一起,直到大家鳥獸散,便鮮少有機會再回來走走。我忍不住打個冷顫,那個才幾歲的我又從眼角跑過,顏色淡而濃烈。 時間,就一直停留在那裡了。 ——
每一段旅程都是未知的,不論是現實或人生的旅程,都只能用心去感受,而這些旅程寫成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將近一年沒有遠途開車,而且術後也不知道恢復了多少(因為習慣用雙腳開車),要重新出發,難免有點不確定,但,心裡明白,有個理由,我一定要走這趟,中午下班後,回家洗個澡,整理一下,便出發了,還不忘帶著罐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在生活中持續闖蕩的概念,並試圖在時間流逝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文章描述了人們在時光中奔波的足跡,以及年輕時候的遺忘。
一直奔跑的方向 是唯一記得的景色 儘管漸漸地陌生 可微光卻越來越多 也許之間隔著許多干擾 仍然阻止不了勇氣 遇到困難 還是會先一頭撞上 再想著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