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球碳市場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各國政策調整、企業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合規需求提升,以及國際碳定價變動,使歐盟、中國、美國、台灣、泰國等主要市場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歐盟 強化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影響全球貿易與供應鏈。
中國 擴大碳交易市場範圍,納入更多高碳排產業,以促進市場發展。
美國 若川普當選,聯邦層面可能削弱碳市場政策,但企業仍須符合 ESG 標準,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台灣 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徵收碳費,並計劃於 2026 年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 (ETS),2027-2028 年推動碳費與 ETS 並行,以確保產業順利轉型。
泰國 預計 2025 年實施碳稅,成為東南亞首批落實碳稅的國家。
本文將整合市場趨勢、政策變革、碳價波動、學術研究及企業應對策略,提供全球碳市場的全方位解析。
碳市場價格受到供需變化、政策調整及國際貿易趨勢影響:
歐盟碳交易市場 (EU ETS):2024 年初,由於碳配額減少,價格一度降至 每噸 52 歐元,全年均價較 2023 年下降 22%。
中國碳市場 (CCER):市場納入 鋼鐵、水泥、石化 等行業,流動性增加,價格趨於穩定但仍低於歐洲市場。
美國區域市場:加州及東北部區域 (RGGI) 碳市場運行穩定,但若川普上台,聯邦層面支持減弱,企業仍受國際 ESG 要求影響。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於 2023 年試行,2024 年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
涵蓋產業:鋼鐵、鋁、水泥、電力、海運等高碳排放行業。
取消免費碳排放配額,企業需自付碳排放成本。
強制碳足跡申報,進口企業須申報碳排放量,未符合標準將支付額外碳稅。
CBAM 對台灣、中國、泰國等出口歐盟的國家影響深遠,企業須提前調整供應鏈,以降低碳足跡並符合歐盟標準。
台灣政府計畫 2025 年開徵碳費,並於 2026 年試行碳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 (ETS),預計 2027-2028 年落實碳費與 ETS 並行制度。
適用企業:適用於年排放量 2.5 萬噸 CO₂e 以上 的企業,包括電力、鋼鐵、石化、水泥等高碳排產業。
費率:初期預估為 每噸 CO₂e 300 新台幣(約 9.5 美元),後續將依國際趨勢調整。
企業應對策略:企業應積極制定減碳方案,以降低長期碳成本及合規風險。
3.1.2 ETS 排放交易制度
總量管制:政府設定產業排放上限,企業可透過市場交易碳配額。
與國際市場對接:ETS 參考 歐盟 ETS、中國 CCER 等國際標準,確保與全球市場接軌。
政府補助:提供低碳技術與能源轉型補助,幫助企業降低減碳成本。
📌 參考資料:中央廣播電台 RTI 報導
稅率:每噸 CO₂ 當量 200 泰銖(約 5.5 美元)。
嵌入燃油稅:不直接影響消費者,但促使企業提升能源效率。
企業與公眾參與:
PTT、Bangchak 等能源企業已響應減碳行動。
消費者可透過 PTT 加油站顯示屏查看碳排放數據,提高環保意識。
📌 完整報導:曼谷郵報報導
川普若當選,美國碳市場政策可能產生變化:
放寬環保法規,減少企業減排壓力。
退出國際碳市場合作,影響與歐盟 CBAM 及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對接。
能源政策轉向,支持石油與天然氣開採,減少再生能源投資。
美國企業若出口至歐盟,仍須符合 CBAM 規範,以確保市場競爭力。
市場透明度與監管不足,影響投資信心。
國際標準不一,影響碳交易市場整合。
企業需適應各國政策,以維持出口競爭力。
監測市場變化,確保符合法規。
參與碳交易市場,降低合規風險。
投資低碳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面對全球碳市場變動,企業應積極調整策略,以確保長期競爭力與合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