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小孩談話時聊到阿嬤,小孩便直接說「阿嬤是LKK,是老扣扣了啦!」當下我很驚訝,雖然知道他只是在敘述沒有其他惡意,但LKK跟老扣扣的用詞,不免讓我套用大人濾鏡,覺得這些字彙對阿嬤來說帶有一些不敬,如果以第三者角度來看,也可能因此對說出這句話的孩子或被稱呼的阿嬤產生一點「LKK」跟「老扣扣」字詞上的負面印象。
幾天後,我偶然聽見他們祖孫之間的對話,小孩似乎請求阿嬤幫忙某件事,阿嬤則對小孩說:「阿嬤沒辦法,阿嬤已經LKK、老扣扣了啦!」當下恍然大悟,原來這句話就是阿嬤自己說的!
我們所使用的字詞,會直接影響自身看法與情緒,如同迴力鏢一樣,最終又回到自己身上。如果當時阿嬤自稱為「銀髮魔女奶奶」,那麼我對他們的互動觀感,是否會有所不同呢?令人感到有趣的是,這種不同似乎會影響周遭的人事物,一切都可能隨之產生微妙的變化。
這個迴力鏢的比喻,著實讓我感到驚嚇並重新開始思考,平常我說話使用的用詞,是否要改為我是「可愛超人媽媽」?(笑)不過讓我開始擔心,社區媽媽總是會開玩笑自稱說:「孩子的「老母親」已上線」,她的孩子未來是否就會說「我的老母親來接我回家了」呢?
從「老扣扣」到「銀髮魔女奶奶」、從「可愛超人媽媽」到「老母親」,我想,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樣貌,正是在這些不經意之間,透過自身淺移默化的行為傳遞出去。當對方接收到這些訊息後,對我們的評價,就是我們自己所塑造的結果。選擇用什麼樣的語言來形容自己,不僅反映我們的期許和未來的想像,正如同《格局,決定你的結局》一書所分享的,透過自我探索與了解,我們就可以主動走向不同的未來。
今日的結果,是過去累積造就而成的。若想要塑造未來的自己,就從今天開始改變。
× 本篇為《格局,決定你的結局》的讀書心得
從《格局,決定我的結局》一書🌳採集筆記卡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