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台南
記憶裡清明節的中午總會吃潤餅
餅皮通常是上午跟著長輩去市場的一間小店買
看著一張張現做的餅皮疊起來 裝袋打包
拿在手裡還有暖暖餘溫
至於饀料 大人事先都準備好了
小黃瓜條 豆芽 蘿蔔絲 高麗菜 肉絲 蛋絲……等等
且大概源於(後來才知的)傳統寒食節不開火的習俗
上述材料的確都是冷食
一家子熱熱鬧鬧圍著擺放饀料的桌子包潤餅
印象中那畫面(不知為何)總是站著 或走來走去
挑自己喜歡吃的放到餅皮上 製作自己的潤餅
大人做的潤餅往往體形肥厚 內饀豐富飽滿
薄薄餅皮撐得吹彈可破 呼之欲出
那不合我(小小年紀)的審美 (主要是不愛吃那些素菜)
於是通常我只取幾綹蛋絲 小黃瓜條 較多的肉絲
再意思意思搭配幾根豆芽
然後最重要的——灑上大把的花生糖粉
最後再仔細捲成一條扎實精瘦 頭尾平整 清爽俐落的
專屬自己的潤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