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物價一直漲,工作又難找,經濟還在退步
。

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是經濟學中的噩夢名詞,當它出現,意味著高通膨與經濟停滯同時來襲,讓投資者與決策者頭痛不已。這篇報告將帶你搞懂它的定義,並分析為何2025年的美國可能正走向這條危險道路!
📊 什麼是停滯性通膨?
停滯性通膨是「停滯」(Stagnation)與「通膨」(Inflation)的結合,具有以下特徵:
- 定義:
經濟同時出現高通膨率、低經濟成長(或負成長)與高失業率的狀態。 - 核心特徵:
- 通貨膨脹率持續高於正常水準(如超過3%-5%)。 GDP成長停滯或衰退(如連續兩季負成長)。 失業率上升,勞動市場疲軟。
- 歷史案例:
- 1970年代美國:石油危機導致油價飆漲,通膨率超10%,失業率達9%,GDP成長停滯。
- 與一般通膨的區別:
- 一般通膨通常伴隨經濟過熱(需求旺盛),而停滯性通膨則是供需雙弱,成本推動為主。
⚡ 為何現在有可能進入停滯性通膨?
截至2025年4月5日,美國經濟數據與全球環境顯示停滯性通膨風險上升。以下是邏輯分析與證據:
1️⃣ 通膨壓力持續高漲
- 證據:
- 消費者預期通膨率:紐約聯儲2月數據顯示升至3.1%,遠超聯準會2%目標。 核心PCE:2025年Q1預計維持2.5%,顯示通膨頑強。 關稅戰影響:川普政府新關稅(25%汽車進口稅,4月生效)推升進口成本,企業轉嫁至消費者。
- 邏輯:
- 關稅與供應鏈瓶頸(如半導體短缺)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膨(Cost-Push Inflation),即使需求疲軟,價格仍上漲。
- 歷史參考:
- 1973年石油危機,油價翻倍,通膨率從3%飆至12%,類似當前關稅與能源價格壓力。
2️⃣ 經濟成長顯著放緩
- 證據:
- GDP預測:亞特蘭大聯儲GDPNow估計2025年Q1成長率為-2.8%,連續兩季負成長即為衰退。 消費者信心:密西根大學3月指數連跌三個月,跌至65(疫情低點為50)。 企業裁員:科技業裁員潮擴大(如Meta裁員15%),製造業PMI跌破50(萎縮區)。
- 邏輯:
- 高通膨壓縮消費者購買力,企業因成本上升與需求下降而減產,經濟陷入停滯。
- 歷史參考:
- 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美國GDP成長率從4%降至-0.5%,與當前負成長趨勢相似。
3️⃣ 失業率上升壓力
- 證據:
- 失業率:2025年3月為4.1%,預計Q2升至5%(勞動部模擬數據)。 就業市場疲軟:非農就業新增連續三個月低於10萬(2月僅8萬)。
- 邏輯:
- 企業因成本高企與需求疲軟裁員,勞動市場惡化,進一步抑制消費,形成惡性循環。
- 歷史參考:
- 1974年,失業率從5%升至9%,與當前裁員趨勢有類似苗頭。
4️⃣ 聯準會政策兩難
- 證據:
- 利率預期:CME FedWatch顯示6月降息機率50%,但通膨高企可能迫使升息。 市場反應:20年期國債殖利率4/4為4.443%,反映通膨與成長預期混亂。
- 邏輯:
- 降息刺激成長恐加劇通膨,升息抗通膨則加深衰退,聯準會陷入「無解困境」。
- 歷史參考:
- 1970年代,聯準會誤判形勢,寬鬆政策加劇通膨,後期被迫大幅升息至20%,經濟硬著陸。
5️⃣ 全球環境加劇風險
- 證據:
- 能源價格:油價因地緣政治(俄烏衝突延燒)升至90美元/桶,預計Q2破100美元。 供應鏈危機:中國封鎖政策影響半導體與原料供應,推高全球成本。 新興市場動盪: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如印度盧比貶值10%),美元走強加劇通膨輸入。
- 邏輯:
- 外部成本壓力與內部政策衝突疊加,形成停滯性通膨的完美風暴。
- 歷史參考:
-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全球供應衝擊讓美國通膨與停滯雪上加霜。
📉 總結:停滯性通膨的五重警訊
- 高通膨:關稅與能源成本推升價格,通膨預期失控。
- 低成長:消費者信心崩潰,企業減產,GDP負成長。
- 高失業:裁員潮擴大,勞動市場惡化。
- 政策困境:聯準會進退兩難,無法有效應對。
- 全球連鎖:能源與供應鏈危機火上澆油。
🚨 為何現在要警惕?
- 數據趨勢:通膨與衰退指標同時亮紅燈,與1970年代初期相似。
- 市場預期:投資者恐慌情緒上升(VIX指數4月升至30),資金流向避險資產。
- 歷史教訓:停滯性通膨一旦形成,經濟復甦需數年,股市與債市雙重承壓。
🌟 結語
停滯性通膨不是單純的高通膨或衰退,而是兩者的致命組合。2025年的美國,正因關稅戰、能源危機與政策兩難,逐步滑向這場經濟怪獸的懷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