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吳哥王朝與中國、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都有文化交流,不論從建築格局或單純藝術上的表現來看,這些大多伴隨著吳哥國王「神格化」的崇拜思想,並以印度教和佛教為主要內容,透過這樣的形式,吳哥藝術的發展約可分為二個階段:
一、前吳哥時代的藝術
西元6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此段時期又稱做「前吳哥時代」,這時的人們繼承扶南國時代末期的印度風格,將藝術和才能大量表現在石造建築上。這樣的工藝不僅能建造巨大的石造建築,也能發揮天分裝飾細節,從中練就出良好的本事。
從建築遺址來看,大多屬印度教的神廟樣式與南印度的「帕拉瓦建築」極為類似,主要也是以磚瓦為石材,或許礙於當時的經濟或其他考量,這時的建築規模都不大,廟堂建築則為「箱型單一堂」樣式,頂部依序遞減重疊成數層與立屋同形的結構,後來則發展為高塔形塔堂建築,即在單獨的祠堂上構成高塔狀的屋頂。在雕塑方面,猶以印度風格為基礎,許多青銅和石雕的神像,都表現出獨具美感的造型。8世紀時,由於真臘國的分裂加上外力入侵,藝術的發展在此時宣告中斷,亦無留下多少遺跡。
二、吳哥時代
西元802至1431年,這段期間又稱為「吳哥時代」,這時是吳哥藝術的黃金時代,可說是開吳哥藝術的新紀元。
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Ⅱ)在位期間,即在各地修建巨大寺廟群,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建設吳哥城這時進入了大型建築盛行的時代,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Ⅱ)建立了吳哥窟,這時的建築藝術已達到巔峰。前吳哥時代出現的高塔形塔堂此時逐漸完善,除了將臺基高地堆成階段式金字塔型,還建立了五塔式寺廟,並發展成在基台上以高塔式主堂為中心的建築形式。
寺廟的佈局上,出現許多大迴廊的樣式,並呈現幾何式的對稱,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浮雕裝飾上,在這時候則開始出現與西亞相同的卷葉雕刻、中國的圓紋與草紋等花葉藝術雕刻,可惜發展到後期,因太注重填滿空間,未注意保持平衡的留白,而顯得過份矯飾和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