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三)宣布了針對全世界的對等關稅政策之後,適逢台灣在清明連假期間,但大多數投資人已有共識,股市會在重新開市時重挫,果不其然周一直接砍到跌停板。
而我居住的印尼在台股大跌時還在放穆斯林年假,成為當天全球唯一的紅盤,要等到4月8日(二)才開市。在因為各種經濟、政治影響,股市開始下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焦慮的聲音,像是開始討論哪間公園環境比較好,甚至要大家幫忙佔位等等,雖然有部分是玩笑話,卻也印證了當風險來臨時,每個人會因為自己不同的收入結構與資產組成,而有不同的聲音與應對方式。
在專案管理中有一個所謂的「風險矩陣」,我們會把風險分為「影響程度」和「發生機率」兩個維度。
理財是一個專案,當發生股市大跌時,那些沒有足夠現金儲備或過度依賴槓桿操作的人,將會受到最大的影響,財富累積的進度會被大幅拖延,甚至導致資金鏈斷裂;就像在執行專案,如果沒有設定PlanB或預留足夠的緊急預算,面對突發狀況時就會手忙腳亂,難以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必須先有足夠的現金儲備,再開始考慮投資」,這不僅是投資策略,更是一種財務自律的表現。
我自己的資產必定會留1年的生活費,之後才將投資部位分為現金、股票、債券,債卷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部位,在受影響時能起到跌得少的緩衝作用,甚至出現正報酬來平衡股票損失的現象;像周一的股市大跌,我手上債券部分就是漲的。
有些朋友會問我為何不直接投資範圍最大、風險最低的VT(全世界股票ETF),因為我的投資已經分別放在台灣、美國與印尼,再買VT反而會有重複投資台灣與印尼的風險,所以我在美國的資金只投資美股大盤與美債。
每個人都要因應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來進行自己能承受的資產配置。
理財這個專案是貫穿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收入結構與資產組成,其目標和風險都不一樣。
在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大家通常收入不高,此時的現金儲備不需要太多約3個月即可,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自我的成長上,有餘力再適度配置一些風險較高、預期回報也較豐厚的資產。
進入中年可能開始要負擔家庭,現金儲備需要拉高到半年~1年以備不時之需,資產組合中固定收益的債券和現金比例相對提高,用防禦性的投資策略來抵禦風險。
到了晚年之後,就需要降低資產波動風險,放棄部分的成長性而把更多資金放在低風險、穩定回報的產品中。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與需求,進行資產配置的調整,這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順勢而為」原則。
其實在先前股市的高點時,我也有調整增加現金部位,不過並非因為判斷會跌,而是因為股債現金比的控制紀律,股市漲多了自然會需要將相對比例調整回我原本的設定;對我而言,投資從來都不是一場賭博,而是一個長期策略,我們需要對市場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不是情緒化地去追逐短期波動。
而在這波股市修正中,我的投資部位大概下跌了 10% 左右,但因為早已預留了現金的空間,此時反而是逐步加碼的機會。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企業的新聞,在一波波經濟下行加上這次的關稅影響,出現了營收大幅下滑甚至有下市的可能性,因此我在自己的服飾品牌事業上,目前也是維持小規模、控制成本、生產外包的模式,以經營彈性來換取時間與空間。
像這樣在投資與創業前先考慮好自己所在的風險與階段,就能保持巴菲特那種即使在市場低迷中也能安心睡覺的心態,這正是我們在投資和人生規劃中應該學習的地方;說到底,我們必須讓資產從根本上建立一種「反脆弱性」,讓自己無論面對什麼風險,都能從容應對。
各位朋友,你們在這波因關稅造成的股市修正中,做了什麼樣的應對或調整呢?
#CarryKuoOn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