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個故事。
到了賭場之後,柳哥運氣爆棚,把1000元賭資賺到了100萬元。柳哥心想,運氣這麼好,繼續玩下去!結果沒花多少時間,就把手中100萬元賭輸賠光了!
柳哥賭輸之後甚是懊惱,走出賭場遇到了王哥。王哥問柳哥賺還是賠?柳哥不好意思說自己把100萬賠光,所以就說"把1000元賠光了"。王哥就說,還好只有給你1000元,這點小錢賠光也沒關係,不要太傷心了,小錢而已。
所以柳哥到底賠了多少錢?他只有賠了進賭場那時候的本金1000元,還是輸了手中那曾經的100萬呢?
***********************************************
這個故事其實蘊藏著一個很有趣、也很深的哲學與經濟問題:到底什麼叫做「賠錢」?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 1. 現金流的角度(實際損失)
從最「實際」的角度來看,柳哥帶進賭場的是王哥給的 1000 元。他沒有額外再掏錢,也沒有借錢,因此他的實際損失就是那 1000 元本金——他把它輸光了,遊戲結束,賠了 1000 元。
➡️ 這是王哥理解的方式,也是柳哥嘴上說的:「我就把1000元賠光了。」
💸 2. 心理帳戶與機會成本的角度(潛在損失)
但如果從「機會成本」或「潛在價值」的角度來看,事情就不同了——
柳哥一度手上握有 100 萬元!如果他當時見好就收,離開賭場,就真的賺到了。他後來輸掉這 100 萬,其實就是把 已經屬於自己的財富弄丟了。
➡️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賠了 100 萬 - 1000 = 99萬9千元的「潛在收益」,甚至可以說是賠了 100 萬,因為那是他擁有過的錢,只是後來輸光了。
🧠 心理學角度補充一下:
這其實是「錨定效應」的經典案例。柳哥的心裡已經把「我曾經有 100 萬」當作 baseline,再怎麼輸也會從這個數字去衡量損失,所以才會這麼懊悔。
🎯 結論
法律上、現金流上,他只賠了 1000 元;但心理上、機會成本上,他賠的是整整 100 萬。
所以你問「柳哥到底賠了多少?」
得看你問的是哪一種「賠」:
- 如果你是會計師,他賠了 1000。
- 如果你是哲學家,他賠了 100 萬。
- 如果你是王哥,他運氣不好而已。
- 如果你是柳哥,他大概會痛哭流涕說:「我居然賠掉了100萬啊啊啊!」
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合理」呢?還是你覺得柳哥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