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藤澤守,久石讓(Joe Hisaishi )是他的藝名,這個名稱源自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久石讓的音樂,總會令人聯想到宮崎駿動畫的畫面。他的音樂很有治癒性,揉合了複雜的情感,在悲傷哀怨中,流露出甜蜜與希望。
當代樂迷談論日本音樂家時,坂本龍一或許是最容易被「面善」的音樂家,但若說到「耳熟」,那無疑非久石讓莫屬。從宮崎駿的動畫世界,到北野武與姜文電影中的音樂靈魂,他的旋律不僅陪伴無數人成長,也深植記憶最柔軟的角落。連周杰倫也曾坦言,13歲那時他聽見《龍貓》的音樂驚為天人,到如今最愛的放鬆時刻,仍是在夜裡彈奏久石讓的作品,因為「那是一種有情調的浪漫」。
但與這份「耳熟能詳」相對的是 : 世人對久石讓其人,其實知之甚少。
他如何從默默無聞的作曲人,成為日本國民級的音樂家?又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與宮崎駿攜手創造出一部又一部經典?這一切,要從他的童年與古典音樂的啟蒙開始說起。
久石讓(本名藤澤守)三歲時就立志走上音樂路,四歲學小提琴,五歲起在高中教師父親的安排下接受正統音樂教育。他的童年是電影與樂器交織的光影世界,一年三百部電影、持續四年觀影的經驗,不僅拓展了他的想像力,也悄悄種下日後成為電影配樂大師的種子。國中二年級那年,他因譜曲被稱讚而下定決心成為作曲家,此後便一頭栽進音樂世界,從古典根基一路深入到現代音樂。
大學就讀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科的他,接觸到極簡音樂(Minimal Music),這種只靠微小變化與重複節奏就能營造巨大情緒張力的前衛風格,成為他創作中的重要元素。雖然早年發表的專輯《MKWAJU》和《Information》未能打開知名度,但1984年的一場關鍵相遇改變了他的命運。
原本為《風之谷》敲定的音樂人是細野晴臣,但宮崎駿在朋友介紹下,與久石讓在簡陋工作室中初次碰面,聽了久石讓為漫畫版本創作的配樂後,當即決定改用他。從那一刻起,久石讓開始以筆名「久石讓」創作,配合宮崎駿動畫走向世界,聲名也隨之水漲船高。
這段傳奇合作拉開了他輝煌生涯的序幕。他的足跡遍布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與《花火》、瀧田洋二郎的《送行者》、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音樂七次,更以韓國《歡迎來到東莫村》拿下當地最佳配樂獎,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外國人,香港金像獎也頒給他《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最佳配樂獎。
儘管外界封他為天才,他卻說:「我只是一個努力型的人。」他的日常近乎嚴苛——每天從午後開始作曲至深夜,回家繼續鑽研古典樂,只睡四小時,再日復一日。他形容這樣的作息為「晚六小時的上班族」,而辦音樂會時,甚至「提前兩小時上班」,日復一日的練習與思考,讓靈感總能準時報到。
他在著作《感動,如此創造》中強調,「規律」是創作的關鍵,唯有穩定節奏,方能保持專注。他將作曲比喻為釣魚—— 靈感像魚,唯有長時間地等待與思考,才能等來一尾好魚。他也指出,感性創作的95%來自邏輯與知識的積累,僅有5%才是靈感乍現,真正的創作者,絕非只靠靈光一閃。
久石讓的音樂之所以能兼容古典與現代、藝術與流行,正是這種邏輯與感性交融的結果。他不在意所謂的「領域」,認為那只是「衣服」──關鍵是穿出自己的風格。他的成功不在於天賦,而是持續不懈的熱愛與努力。他讓我們相信,感動並不是偶然,而是可以被創造的——只要你,願意一直釣魚。
資料參考 : Wiki、BBC、m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