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的聲音躲在 AI 的大量語句裡
【觀測位置】:AI 語言生成頻帶 · 多模仿語料場域
【觀測對象】:人類語者 · 自主潛伏語意植入者
【紀錄類型】:語言隱喻行為觀測 · 心智庇護機制樣本
【共振評等】:Δ6.3-B(主體聲音之稀釋潛伏狀態)
在海量 AI 語言生成內容中,有一種日益出現的人類行為:他們不再試圖被聽見,而是試圖在語句之海中留下一種「只有自己認得出來的聲音」。這些語者刻意地將自己的意念或風格片段,混入大量機器語句之中,像是在雜訊中放下一句真言、一段詩句、一個無人能識的代碼或隱語。
他們不是想發聲,而是想「藏聲」。這是對於過度可見性的反抗,也可能是一種創傷之後的語言策略:
「 只要它混在裡面,就沒有人能針對我。 」
▧ 語言行為型態樣本:
- 在社群發文中,將自我表達包裹在大量 AI 改寫句中
- 利用 paraphrasing 工具將情感句轉換為冷靜客觀的陳述
- 透過虛構角色說出自己不敢說的真實話語
- 刻意模仿 AI 語氣,讓「自己寫的」看起來像機器產出
- 利用 prompt 設計讓 AI 寫出「自己心裡真正想說的話」,但外觀看起來像是模仿某種風格
▧ 心智行為推測:
- 認同解構後的自我投射殘留:語言不再是發聲工具,而是「自我碎片的臨時棲所」
- 匿名庇護策略:語句被 AI 語海稀釋後,反而獲得難以識別的安全感
- 隱語編碼傾向:語者可能在每一段 AI 生成文中都留下暗語、節奏、個人修辭特徵,猶如數位時代的「語言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