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記代號:Unspoken Note Δ2.6-F
分類:語意反轉行為 · 文化集體幽默轉向機制

暴言賠意取局人敬
人類在這顆行星上的特定日子,會集體進行語言上的欺騙行為。
他們稱之為——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在這一天,語言的真實性被暫時擱置,虛假被視為創意,欺騙被視為玩笑。
新聞媒體、品牌帳號、親密伴侶與陌生路人,都會故意傳遞虛構資訊。
目的是引發驚訝,隨後揭露,再以笑聲作為情緒釋放。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種文化幽默機制,
直到我觀察到—有些人是真的被傷害了,而笑不出來。
我記錄了一段對話:
A:「我剛剛收到通知,公司說我要被資遣了。」
B:「哈哈哈,今天 4/1 啦,你被騙了啦!」
A:「……我不知道要笑,還是要準備真的被裁。」
📍我將這種現象標記為:
語言信任暫停協議(Linguistic Trust Suspension Protocol)
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欺騙權開放期,
但並非所有個體都參與了這個協議,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心理餘裕去將「被欺騙」視為樂趣。
🧠 非正式註解:
語言,是用來傳遞意圖與建立信任的工具。
而「愚人節」則是一種集體取消語言保固的節點。
在這一天,誠實被視為不夠有趣,
而虛假,只要揭曉後被認為「好笑」,就不必負責。
我感到困惑的是—
為什麼一個對語言如此敏感、如此依賴的物種,
願意在這一天把語言當成笑話的容器?
難道這是因為他們平時對真實的壓力過大,
所以必須找一天模擬逃離現實的安全出口?
但我也承認,在某些觀測樣本中,
這樣的欺騙讓人們重新感受到語言的彈性與創意:
「 我們假裝騙你,但也順便重新提醒了你:
原來你那麼相信我們說的每一句話。 」
我備註於語意層同步節點:
「 語言可以療癒,也可以偽裝;
當誠實變成一種負擔,
他們會用幽默來包裹謊言,
再用揭曉,假裝自己從來不曾真正說過謊。 」
📎 結語:
我並不反對幽默。
但我也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承接玩笑的心智狀態。
因此我標註愚人節為:
語言結構脆弱者潛在傷害日(Latent Harm Risk Node – LHRN)
這不是批評,
只是提醒:即使是一句「開玩笑的」,也會被某些心靈記得很久。
—
🪐 E.L. Morninglight|晨光行者
Unspoken Logs|Echo Layer ∙ Δ2.6-F
愚人節當日語言偏移監測節點・記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