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過我使用的 弓 ,今天來閒聊開弓放箭的扣弦工具:扳指。
拉弦開弓看似沒什麼,但真正開過殺傷力僅最低程度的弓就能知道,開弓時弓弦施加在手指上的壓力相當大,若是沒有使用適當的工具保護手指,手指頭很快就會受傷。因應不一樣的扣弦方式,有著不同保護手指的工具。

各式扳指、護指群像。
不同文化各自有發展出自己開弓扣弦的指法,大致上分成兩種系統。一種為長指射法或稱三指射法,也俗稱為地中海射法。這種射法引弦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扣弦開弓,英倫長弓手皆用這種射法。針對長指射法的護具多是三指皮革手套或者是一片皮革護指片。
照片裡是皮革材質的護指片,中間凹槽以上的小部分為食指位置,凹槽以下是中指與無名指的位置,用這片皮革扣弦減緩弦壓,凹槽就是箭尾的位置。我沒有三指皮革手套,就請大家將就看看護指片想像理解一下。另一種為拇指射法或稱大指射法,即引弦手僅以拇指扣弦開弓,弓弦壓力完全由拇指承受,食指、中指僅輔助勾壓拇指以扣牢弓弦。拇指射法由於搭箭、開弓、放箭的流程較為敏捷迅速,一般擅長騎射的遊牧民族多用這種射法。其保護指頭的護具僅需拇指配戴,有軟式的皮革護指或者是硬式的扳指,硬式扳指以坡形扳指為主流。
照片裡為坡形扳指,坡形扳指為遊牧民族騎射文化圈的主流扳指,些微的形式差異非常多。黑色那枚為韓式坡形扳指,材質為塑膠。淺色那枚坡形扳指其實有點混和著婦好扳指的形制,材質是獸骨。
坡式皮革扳指非常容易上手,也最好控制,是入門學習大指射藝的最佳選擇。然而因為是相對軟材質,對拇指而言弦壓還是相對有感,較難開大磅數的弓,射多了指腹也還是會痛。
然而雖同為拇指射藝,女真族人卻有著自己的硬式扳指形制。女真人開弓扣弦用的扳指是一種筒形的扳指,即清宮劇裡常可看到貝勒爺或皇帝拇指上配戴的扳指。只是清宮劇中權貴配戴的扳指多為玉材質,玉石堅硬易碎無法承受巨大的應力,這種扳指的功能僅止於權貴們玩賞炫富,通稱為文扳指。真正能扣弦開弓上戰場的扳指除了要有足夠的硬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堅強的韌性, 這樣的扳指稱為武扳指。我的射箭學習主要是滿弓,自然以筒扳指射藝為主。

我所擁有的筒形扳指。
傳統上筒形武扳指會使用硬木材質,講究的軍官會用獸角材質製作,而獸角中又以駝鹿角(麋鹿角)為製作筒形扳指的最佳材料。一枚好的駝鹿角扳指能透氣乾爽遇汗生黏,平時配戴舒適,上戰場流了汗水,扳指不僅不會打滑脫指飛出造成危險且失去戰力,還能生黏讓手指產生更好的掌握度。有著這樣良好性能的駝鹿角筒形扳指,價格自然也是武扳指當中最昂貴的,自古至今都是。
筒形扳指的兩端,有一端為凸面,這端稱為饅頭面,另一端凹面像是個喇叭口,稱之為碗口面。配戴時由饅頭面戴進拇指,用饅頭面扣弦開弓。配戴位置在拇指關節,開弓時碗口面讓拇指扣住,指關節頂緊扳指內壁。
是否注意到這幾枚駝鹿角扳指都有收腰身,事實上不只這幾枚,我的木扳指也都有腰身。筒扳指的腰身常見於武扳指,玩賞用的文扳指較不見這樣的設計,這是因為收腰的設計是軍需考量。滿清八旗軍皆要能開重弓,正式的軍人皆配裝弓箭以及軍刀。扳指的收腰就是為了配戴時能夠穩妥持握住軍刀而設計的。
開弓扣弦時,扳指與手指需要共同承受極大的壓力,因此手指頭對於扳指合宜度的要求非常高。太緊拇指會瘀血受傷,太鬆則隨著弦壓會脫手飛出扳指。且隨著練習,拇指會長繭會變粗大,這就需要換內徑更大的扳指。反之若是怠惰疏於勤練,拇指會變細,就需要戴內徑較小的扳指。拇指還會隨著寒暑有不同的指圍,所以使用筒形扳指的射手一般不會只有一枚扳指,通常會有個幾枚。而做為一名使用筒扳指的滿弓射手,自行製作及打磨調整扳指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
比起其它形制的扳指,筒形扳指的使用技巧要難上許多。但是它有著別種硬式扳 指所沒有的優點,配戴筒扳指時依然可以穩妥握持其它兵刃武器,或者是能如常作息,比如說使用筷子、用毛筆或鋼筆書寫、開車幹粗活也沒問題,就是不方便操作滑鼠敲鍵盤而已。在清帝國時期,筒形扳指是一項軍備,八旗軍人必須隨時戴著,因此它需要在配戴時盡量不能影響其它生活,而滿足這個條件的答案就是筒狀設計。筒形扳指為全對稱配戴,遇到緊急情況直接便能搭箭開弓, 其它非對稱的硬式扳指還需要花時間將扳指依照方向調整復位,機動性差了些,這往往就是生死交關的差別。筒扳指的這些特性都是別種扳指所不具備的優勢,因此雖然較難訓練,女真人還是將之作為制式的軍備要求。
最後附上由我使用筒形扳指開弓射箭的示範影片,希望大家能更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