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許多 KOL 或投資社群,在面對市場下跌時紛紛發出「現在該怎麼做」的訊號。
這樣的分享我完全理解,畢竟,在資訊極度密集、情緒起伏放大的時代,我們都渴望找到一點安全感,一點能夠「照著做」的方向感。
但越是這樣的時候,我心中越會浮現一個問題:
我們做的是投資決策,
還是情緒反射?
如果一個政策可以在一週內反轉,
如果一個下跌就能推翻我們原本的判斷,
那我們所依賴的策略,是不是太容易被市場牽著走了?
行為經濟學提到一個概念叫「損失趨避」:
我們對虧損的痛感,往往比獲利的快感還要強烈兩倍以上。
所以當市場下跌時,我們的焦慮不全然是因為金額變動,
而是那種「失去控制感」和「不想犯錯」的本能在推動我們。
理解這一點,不是為了指責自己反應過度,
而是提醒我們:這種不安,很正常。
但我們可以選擇——
不是立刻做出動作,而是先慢一點問自己:我真的需要現在動嗎?
我並不是反對任何調整,而是想問——
我們有沒有在追著每一次波動做反應,卻忘了回頭問一個根本的問題:
這筆錢,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若干年後的退休生活?
是為了孩子未來能安心上學?
是為了未來能換一份不靠意志力硬撐的工作?
還是,是為了某一天,你終於能對生活有選擇權?
當我們清楚知道錢背後要守住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就不會在每一次市場震盪中過度反應,因為:
有些波動,是短線價格的,
有些安穩,是長線人生的。
這段時間,我想陪著我的客戶、我的朋友,
一起把焦點從「反應」轉向「回應」,
從「要不要現在動作」轉向「這是否符合我們原本的方向感」。
投資從來不容易。
但也許,在紛亂裡能夠慢下來決策,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自保。
因為市場有波動,我們心中,更需要一個坐標。
#市場有波動心中有座標
#理性投資的日常
#陪你好好做決定
#財務也是情緒管理
#投資不急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