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攻擊他,我就只能攻擊我自己。」她沉沉地說完這句話後,停頓了一會。然後補了一句:「但最近,好像有了第三個選項。」
這是一場教練對話裡最觸動我的一刻。
我們聊的是她在工作與親密關係中,當別人意見與她不同時,她容易升起的怒氣、失望,甚至攻擊性。她說她知道這樣不對,也不想這樣,卻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發作。我深深體會他內在的拉扯。爲什麼明知道要踩煞車,但踩的卻是油門呢?
直到今天,她忽然說出:「那是因為我的『期待』。」當我們對一個人抱持過高期待,對方卻一次次讓我們失望,那些沒被說出口的期待,就會悄悄長成怒氣的種子。
她說:「我原本期待那位同事能夠學會、成長、理解,但我現在完全放下了那些期待。然後——我不再生氣了。」
她也說:「我跟他劃清了界線,這些界線讓我清楚:
我不是他人生的救火隊,
不需要過度照顧他的情緒,
他的未來要由他自己負責,而不是我。」
身為教練,我問她:「你是怎麼做到的?」
她笑說:「我發現,調整期待之前,必須先清楚界線。
不是商量,是先問自己:『我希望這段關係裡,有什麼樣的距離?』」
那一刻,我起雞皮疙瘩。
不是因為她說得多好,而是因為我看見——
她從壓抑與失控的兩端,走出了一條屬於她自己的路。
她不再只是懂心理學、懂溝通、懂理性的人,
她是那個開始對自己誠實,開始願意界定、放下、然後溫柔而堅定地活著的人。
⸻
如果你也曾在人際關係中覺得無力、糾結、卡住,
也許這篇可以陪你一起想一想:
•我是不是對某些人抱有無法說出的期待?
•有沒有哪段關係,其實可以重新界定界線?
•我的界線清楚嗎?還是總是混在「我該不該多做一點」的迷霧中?
我相信,這份覺察的力量,可以帶著走。
#教練式領導 #界線與期待 #關係修復 #不再自責 #轉化怒氣
顯示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