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部有太多空間,否則血液、氣體、食物、神經遞質等無法傳遞和循環。
不管每個人的星圖如何變化,圓周內佔據最大範圍的,永遠是空白。
歌手韋唯在近來的一次演講中感慨:年輕時聽到一位大叔說,“人這一生能實現50%自己的期望,已經很不錯了”,頗不以為然,那時自己正如日中天;等自己過了四十歲,才深深折服這句話的深意。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

你看到對面那個大佬走路帶風,凡爾賽拉滿,但他或許遠不如你那麼佛系躺平。那位黑長直小姐姐,看似顏值天花板,可是她要不是為工作,就是為感情,現在正煩得不要不要。那個男孩應該是富二代吧,此生不必為生計發愁,可是父母的冷漠和管控,你又怎能一鍵get。或許你正膜拜某個明星或者成功人物的極致“完美”,但是但凡稍有一些好奇心和辨識力,就不難發現,他們的人生故事同樣隱藏著許多極致“失落”。
因此,只要我們每個人還在自然地活著,那麼就必然是平衡的。每個人都處在平衡狀態之中,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既然每個人都是平衡的,為何我們要羡慕那個,批評這個,或者不自覺地自負或自卑呢?

我們總想著為發光的未來而努力。
可是——年輕的時候,有精力,但沒有財富;後來有積蓄的時候,沒有情感;再後來有家庭的時候,沒有悠閒;最後有悠閒的時候,沒有了精力……甚至逐漸,沒了時間。
我們幻想著總有一天——那個發著光的未來——會有這個又有那個,卻忽視了有這個通常都是伴隨著沒有那個。或者,好不容易擁有了想要的全部,卻不經意間,又失去了全部。
似乎我們生命的背後,一直有“看不見的手”,在協調和運作。我們當下擁有的,一定是藉著我們所沒有的。兩者相互支撐。
既然如此,何不珍惜當下的擁有呢?如果真要深入珍惜當下的擁有,我們就一定會珍惜當下的沒有。
沒有,支撐著我們的擁有。
“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太雞湯。我寧願換個說法。如果我們真的想擁有,而且盡在”有“的上面做功夫,實在是片面。
我們還要重視”空“的功夫。
珍惜、感恩甚至創造我們的“空”。放棄思考。不在乎。給予。分享。斷食。閉嘴。發呆。傻。從零開始。接觸新的人、地方和事情。
甚至要感恩那些曾經或正在折磨我們的困頓,疾病,孤獨,苦痛——那些人生暴擊。
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能祈禱未來,我們就不能期盼擁有更多。只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們要做好準備,足夠放空——心理上,物質上。
做到這一點當然太難。太多英雄豪傑由此翻車。世人總是選擇從有到有,極少選擇從有到無(因此,總是被宇宙強迫著最終從有到無)。有和無的平衡,說起來、讀起來容易,卻不容易在生活的點滴中悟到實情,更何況去身體力行。

我想,對平衡有體悟的人,不會那麼在乎未來,也不會那麼在乎別人。他不會把現在同未來比,也不會把自己同別人比。
因為,我本圓滿。就在這一刻。

獻給今日發生的很值得玩味的天秤座滿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