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著的《散戶進化入門》一書中,我曾經對「什麼是科學」做過初步的探討。一個能夠被稱為科學的理論,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並且是來自無數研究者在長時間實驗與觀察中的集體智慧。這種累積式的知識,才有可能抵抗短期的偶然與個體的偏誤。
這樣的邏輯,其實也可以套用在經濟學與金融市場上。投資市場中,某位散戶可能短期內靠一套獨門心法賺了不少,但長期來看,這些方法往往難以複製、難以穩定,因為缺乏理論根基與歷史驗證的支持。川普自創的「自創經濟學」也是類似的情況。這套經濟邏輯,有別於主流學者的研究成果與歷史經驗,充滿了個人直覺與強烈的談判式思維。特別是在其任內所倡導的「等式關稅」策略——試圖讓美國的貿易夥伴在一對一的談判中讓步,以達成所謂「公平貿易」的表面目標。
這種做法或許在短期內奏效,畢竟美國的經濟體量龐大,具有相當的議價能力。其他國家在一時之間選擇妥協,讓美國看似「贏了這一局」。然而,這樣的策略更像是一次性的談判籌碼,並不構成可長可久的經濟原則。長期下來,這種不對稱與高壓的作法,會逐漸侵蝕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信譽與領導地位。
傳統經濟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建構在多國經濟數據、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之上,即便不同學派之間有所爭辯,但核心價值仍有共識。而川普的經濟學,更像是一種「交易導向」的政治工具,而非一種能夠長遠發展的經濟理論。
總結來說,川普的經濟路線可能在短期內讓某些人看到成效,但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它缺乏理論的支撐與制度的穩定性。就像股市中靠直覺操作的散戶,可能某天賺到一筆,卻無法長期穩健獲利。真正可靠的經濟學與投資方法,從來都不是「自創」出來的,而是站在眾人智慧的肩膀上,慢慢累積出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