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唯一買不回來的資產
剛開始讀這本書,就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觀點,『時間比金錢更珍貴,真正的成長不是「做更多事」,而是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雖然,我已經聽過這句話幾百遍了,但要學會把權利下放的時候,卻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因此始終都在給自己忙碌。
我們常以為能力越強,就應該處理更多事情。
但事實上,能力強不是讓你成為萬能小幫手,而是應該幫助你聚焦在「最值得花時間」的任務上,產出最大效益。
《一頁行銷計畫》作者艾倫.迪布說得很直接:
「錢可以再賺,時間卻買不回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都忽略了「拚命工作≠高產出」。
我們做的事情要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不是像老鼠一樣在輪子上拼命狂奔,卻讓自己越跑越累得情況,每天忙個不停,實際效益卻不高。
我自己就曾深陷這種「蠻幹模式」。
身為班代的我,同學們有問題就會直接來找我,我總覺得自己責無旁貸,結果每天花大量時間回訊息,壓縮了其他重要事務的時間。
後來我乾脆的「一天只回覆一次」,時間一拉長,大家自然而然也會去找其他同學幫忙。雖然這種作法不稱職,但我守住了,原本就該留給自己的重要時間。
當你每件事都要親力親為,總會遇到「痛苦線」,也就是你再無法負荷更多的臨界點。
書中提到很多創業者,因為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放心交出去,導致事業越做越累、生活越來越不平衡。
甚至有些人最後選擇直接賣掉公司,只為了逃離這種過勞、失衡的狀態。
每天把行事曆排得滿滿滿,負擔持續加重,無時無刻都在工作,卻沒發現其實大部分都在做低產值的任務,造成你痛苦的原因。
在還沒碰到臨界點之前,潛意識可能慢慢破壞你的事業。
這些現象,書中歸納為三種:
1. 脫手出售:
當企業家在事業上吃足苦頭,只想不計代價退出時,通常會決定出售事業。
書中提到,一對夫妻打給作者時,他們的公司年營收已經成長六百萬美元,但沒有學會買回時間,於是十年過去,健康、與朋友漸行漸遠、婚姻亮紅燈,夫妻退化成室友關係。
作者來不及協助,最後他們對公司和婚姻的熱情已經蕩然無存。
2. 蓄意破壞:
通常企業碰到問題之下,會突然做出破壞公司發站的決定,例如推出新產品、舉辦某項事業活動、更新網站等。你會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但實際上是內心不安,小題大作罷了。
3. 拖延術
當你承認,我寧可公司小一點,拖延就此發生。
這個決定是「有意識」的不去推動公司的成長。當目前公司規模已經讓你忙翻天,事業的成長只會讓你精疲力盡,所以有意識的回歸到你能控制的範圍內。
你決定不讓企業成長,就等於放任它緩慢凋零。
拖延最慘的結果,不只顧客離你而去,連員工也會離開,看不到企業成長,就會發現待在公司只會原地踏步。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買回時間流程:
『 審核 → 移交 → 填補 』
1. 審核:每天都做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低產值、但很耗能的?
2. 移交:這些任務是否能交給更擅長的人?例如你討厭處理表單,卻有同事或工具能幫你完成。
3. 填補:把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在「讓你熱血沸騰的高價值任務」上。
這套方法不只是企業者能用,一般人同樣也適用。
例如,你是一位內容創作者,就應該思考是否能把「剪輯」、「設計」、「上架流程」等外包出去,保留時間寫出更具深度的內容。
當你把重心擺在重要的事上,就能從忙碌的假象中解脫。
別拿時間交換低價值的事情。
學會買回自己的時間,並不只是為了休息,而是把時間用在對高能量、高產值的事情上,讓你能持續成長。
回到最一開始所說的:「時間是唯一買不回來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