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脫序行為」?不,他正在執行華盛頓的遺訓

川普的「脫序行為」?不,他正在執行華盛頓的遺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歷史與當代政治對照評論

raw-image


許多人對於川普總統的評價,常停留在「行為脫序」、「口無遮攔」、「自大傲慢」等表層批判。但若我們對歷史稍有理解,便能發現:川普的行為,其實是對美國建國核心精神的回歸。他不是瘋子,他是信徒。

華盛頓的告別演說:給美國人的警語與準則

1796年,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在卸任前發表了一篇《告別演說》(Farewell Address),這篇演說並非口頭演說,而是刊登在報紙上的公開信。雖然語氣平和,但內容清楚、甚至可以說極度警戒。他寫道:

“The great rule of conduct for us in regard to foreign nations is in extending our commercial relations, to have with them as little political connection as possible.”


—— George Washington, 1796


翻譯:

「我們對外國的基本準則,就是儘可能擴展商業關係,同時盡量避免與它們建立政治上的聯繫。」

華盛頓的核心意思其實很清楚——不信任外人、不干預外事、切斷依賴,全力自保。

這一精神,和川普強調的「America First(美國優先)」、「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本質上,是同一種價值觀。


「封鎖所有人」的外交思維,早就寫在建國信仰裡

我們今天看到川普退群(巴黎氣候協定)、冷對北約、跟歐盟翻臉、與全球貿易夥伴掀起關稅戰,看起來好像「反全球化狂人」。但若回溯建國精神,這種行為實則正統得不得了。

“It is our true policy to steer clear of permanent alliances with any portion of the foreign world.”


—— George Washington, 1796


翻譯:

「我們真正的政策,是避免與世界上任何部分建立永久聯盟。」

這不就是川普對北約與歐盟的態度嗎?——如果你不讓美國得利,那就沒有必要維持同盟。

這不是川普創新的外交哲學,而是他重新翻譯了華盛頓的語言,並用21世紀的政治手段實踐。


美國不是「孤立主義者」,而是「自選的民族」

更深一層地看,美國的建國精神中,融合了強烈的清教徒傳統。這群人認為自己是被上帝揀選來新大陸開創理想社會的民族,帶著一種類似現代「使命論」的態度:要建立「山上的城」(A City Upon a Hill)作為全人類的道德燈塔。

這種思想後來演變為「美國例外論」,但其核心從未變動——我們是與眾不同的,不是你們的一份子,更不是你們的附庸。

所以川普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後的美國國際秩序中,反其道而行,也不代表他背離了傳統。相反地,他是將美國拉回其最原始、最激進的傳統——那個願意與全世界為敵、以自己利益為絕對價值的美國。


川普不是異端,而是原教旨美國主義者

我們不能再用「川普是個例外」的角度來理解他,因為他不是反傳統,而是極端傳統。他是那種相信清教徒精神的美國人:敵人永遠在外面,利益永遠在內部,唯一值得信任的是自己。

而這一切,都早在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中寫得清清楚楚。只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未真正讀過歷史。


📚 附錄:推薦閱讀



avatar-img
學習筆記
0會員
16內容數
目前以過去學習的筆記紀錄為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學習筆記 的其他內容
倫敦國家藝廊限時抽獎,送出全球唯一「在美術館過夜」體驗!米其林晚宴、深夜導覽、名畫環繞入眠,一晚化身畫中人。即日起訂閱電子報,夢想即將成真。只需訂閱電子報,即可獲得抽獎資格,開啟這場藝術宇宙的隱密傳送門。時間如畫,機會只此一次。
彼得·保羅·魯本斯不僅是巴洛克時代的頂尖畫家,還是一位跨界大師!他創辦了歐洲最大藝術工作室,兼任外交官,甚至促成了西班牙與英國的和平條約。除了畫畫,他還精通多國語言,對古典文學與歷史如數家珍。從藝術到外交,魯本斯的人生是個典型的「斜槓」範本!
布爾喬亞的藝術生涯充滿情感與自我探索。1953年紐約展覽標誌她風格的成熟,而巴黎展覽的取消則推動了她的藝術轉型。她創辦書店、遊歷歐洲汲取靈感。《巢穴》系列將心理分析理論具象化,探索內心世界。隨著視野拓展,她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並關注女性議題。丈夫去世後,作品更加情感深刻,展現更強烈的自我反思與情感表達。
倫敦國家藝廊限時抽獎,送出全球唯一「在美術館過夜」體驗!米其林晚宴、深夜導覽、名畫環繞入眠,一晚化身畫中人。即日起訂閱電子報,夢想即將成真。只需訂閱電子報,即可獲得抽獎資格,開啟這場藝術宇宙的隱密傳送門。時間如畫,機會只此一次。
彼得·保羅·魯本斯不僅是巴洛克時代的頂尖畫家,還是一位跨界大師!他創辦了歐洲最大藝術工作室,兼任外交官,甚至促成了西班牙與英國的和平條約。除了畫畫,他還精通多國語言,對古典文學與歷史如數家珍。從藝術到外交,魯本斯的人生是個典型的「斜槓」範本!
布爾喬亞的藝術生涯充滿情感與自我探索。1953年紐約展覽標誌她風格的成熟,而巴黎展覽的取消則推動了她的藝術轉型。她創辦書店、遊歷歐洲汲取靈感。《巢穴》系列將心理分析理論具象化,探索內心世界。隨著視野拓展,她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並關注女性議題。丈夫去世後,作品更加情感深刻,展現更強烈的自我反思與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