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男中音湯瑪斯・漢普森(Thomas Hampson)2025年4月12日在國家交響樂團舉辦的台北大師班現場強調聲樂技巧的基礎,特別是聲音的控制與表達。他對第一個學員說:「你有很棒的天賦,但必須小心控制聲音的空間和氣流。過多的空間控制可能會影響聲音的流暢。」
與此同時,漢普森多次提到呼吸和姿勢對歌唱的重要性。他建議學員保持正確的站姿,「耳朵對齊肩膀,肩膀對齊臀部,這很簡單,但至關重要。」
他提醒第二個學員,姿勢會影響肋骨的擴張,「如果肩膀前傾,肋骨無法充分擴張,這對呼吸非常不利。」他也用德國聲樂家的話補充:「肋骨和臀部是一個整體,必須讓它們協調工作。」
在呼吸技巧上,漢普森強調「吸氣肌肉」的重要性,「我們太專注於吐氣,但真正的關鍵是吸氣。吸氣時要讓聲音像旋轉般流動,而不是像投擲椅子那樣的拋射。」他鼓勵學員將呼吸視為音樂的一部分,並避免用力「推」出聲音,這是錯誤的自然科學觀念。
共鳴也是漢普森指導的核心主題之一,他解釋,「每一個母音中都包含其他母音的聲音,這是共鳴的基礎。」他建議學員更多地利用頭部共鳴,「我聽得出你的聲音中有高音的潛力,但你需要保持共鳴的一致性,否則聲音會失去美感和共鳴。」
他提醒學員,現代歌唱過分追求聲音的力量,而忽略了共鳴的美感,「19世紀的歌唱家專注於共鳴,而今天我們太注重力量,這是錯誤的。」
漢普森特別提到鼻腔後方的共鳴空間,「嘴角要像說『me』時那樣微微上揚,聲音從鼻腔後方出來。」他鼓勵學員找到聲音的平衡,讓共鳴自然反射出思想和情感。
演唱情感表達在情感表達方面,漢普森強調音樂與文字的結合。他以一首宗教歌曲為例,提到歌詞中的情感深度,「這些歌詞代表了人性中的自然特質,比如死亡與永恆。」
他指導演唱《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的學員時提到,必須找到真摯的情感:「當你唱到『飛翔吧』(fly away)時,我希望聽到你的心在飛翔,而不是只唱音符。」
漢普森認為,情感表達需要與呼吸和共鳴結合,讓聲音成為活生生的語言,「我們的語言是音樂,你必須讓音樂呼吸,讓文字有意義。」
漢普森對表演者心態的指導充滿哲理。他提醒學生不要被觀眾的期待所束縛,「觀眾不是來評判你的,他們是來滋養自己的靈魂。你不需要說服任何人喜歡你的歌聲,你的責任是成為一個真誠的人,別想討好所有人,這是浪費時間。」
他強調表演的準備與平衡,「表演是你的目的與功能的平衡。這是你一生的功課。」漢普森鼓勵學生在表演前專注於內在準備,而非外在壓力,「你花了很多努力才來到這裡,創造一個屬於你的世界,而不是重建別人的世界。」
在音樂練習方面,漢普森建議學生放慢速度,「我們都工作得太快。聽到你要唱的東西,準備好你的身體,然後再吸氣。」他強調音樂與文字的區別,「你唱的不是文字,而是音樂。每一句話的氣息都必須為音樂服務。」
漢普森也提到視覺社會對歌唱的影響,「我們太依賴視覺,忘了聽覺的重要性。如果你在我的音樂學院,你會看到我們戴著眼罩練習,專注於聲音。」藉著這個方法幫助學生更專注於聲音的內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