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住家的基礎避難概念,相信很多人開始在想家裡或機構,兩層牆的掩護了。
這系列都先講簡單一點,等到都run完後,我會開一點書單給各位。不彷可以進深以手上的書,著手規劃自己的避難模式。
網路上的分享,包括這篇文在內,我們只能成為你的建議。
老話還是那句:「避難準備沒有絕對答案,但是有共同答案。」
台灣很少人講避難能佈道,但是我反而要提醒教會,國外很多戰亂之處,聚會一樣是能在限制中,盡心竭力地在敬拜神。
倘若今日我們無法勇敢說出,為了主賜的國家上街頭投票。弟兄姐妹他們有一天也會在戰爭下明白,其實你不會陪伴他們。趁著現在還有時間,集中火力把親共立委拔起來。
另外我看Thread上很多人在講「華語教會」怎樣的…。其實很多教會、原住民教會、客家教會也使用華語,所以我個人想請求大家「華語教會」四個字不要污名化。
因為事實上是:台灣很多人的教會用華語,他們也上街投票。主要問題是出在「親共的組織」,這我就不想稱他們叫做聚會或教會了。
這一集要進入到住的第三點:避難所。
在避難所的規劃中,台北、新北、台中與台南是都會區的關係,你可以隨處可見路上有防空避難的貼紙。
真的做得很好,到處都可以用肉眼看見。
若你的位置比較少見,則可下載台灣的一個APP:『警政服務APP』。
裡面就能搜尋得到以你為中心,附近的避難點與防空避難處,我很強烈建議大家要下載這個,這個還能緊急報案。
避難所的認識,需要實際去走訪看過離你職場、家庭與教會最近的避難所位置。
應該很多人走訪過,也相信很多人發現那個有些不能用。
再細心一點的,也會看到容納收容的空間人數非常有限,這個就是你必須提前了解的限制。不然危難來時,到處避難所都會容易收容崩潰。
既然我們發現限制,一定要提早設定新的地點與路線。
這篇文章希望你在這件事上謹慎,因為你必須帶著你的家人朋友,前往避難所。
也因有做功課與場勘,大概警報響後,你就能夠帶領眾人做出路線反應並保障安全。你的穩定很重要,會是團隊的祝福。
曾經我有機會參與一場超大場演練:當空襲的警報來接續模擬MCI,一堆傷員拼命叫的煉獄,也是硬著頭皮去做Triage。我看見我的Team member臉色很驚慌,我也是告訴他:
「別怕別緊張,我們都在,我們都在一起。」
或許我們都會很恐懼,但是要訓練自己走出來,成為他人的平安。
若是以之前《19FortyFive》的報導推估,戰爭期程會在180天左右發生,所有的人都會想在這時間內:至少要能糧食備妥、避難包備妥、至少五條的行動避難計劃。
但阿共沒有那麼傻,台灣是被資訊滲透的國家,很多事可能主體消息是牠們營造的,真要打不會等你180天。所以我個人強烈建議你,六月中左右完成這些準備。
為什麼是六月前?
因為若《零日攻擊(ZERO DAY)》開始上映,應該在民間會有更多人感受得到戰爭的現實,所以會一窩蜂地去預備。到時很多東西買不到、坊間亂喊價…會相當麻煩。
你現在先持續預備好,後面不容易慌亂,情緒穩定才能帶領人走向平安。
在避難所,有分幾種階級:
1.緊急避難所
2.臨時的避難所、臨時收容場所:
3.中長期安置。
也有單位分成四級,但概略知道即可,因為這還是要照你能去的地方而定。
用APP去查,離你最近的政府單位或組織收容點,做好標記。
但要謹記地方政府的策略,越便利的地點,蠻高機率會優先配給:老弱婦孺做優先使用。
所以青少年到一般社會人士,有高機率會需要走至比較遠的地方。
個人是建議,若是可以,建議教會的弟兄姐妹去取得:防災士證照與EMT證照。透過專業訓練,你們能夠開放你們的教會場地、連結學校做收容居民的事。你就能有多一個開設與收容的計劃,是以你熟悉的地方。
在凱米颱風時,我們以全教會的防災士團隊規劃,邀請學校讓我們開設避難收容所,成功安置不少人。後來鎮公所也因這樣,對教會很有信心。
鼓勵教會要接受訓練,因為受災者,他們的心情需要更多人陪伴。台灣的眾教會,我真心相信,在預備與風暴來臨時,都能帶出驚人的平安。
當你打開你的教會與機構,你能拯救很多人。
因為不是所有的救災量能與支援,第一時間就能抵達災區。試想:若教會願意打開,接受訓練與建設避難所,那個扶持會是很美的畫面。
避難所收容所裡面,會分成幾種人員居住分類:
1. 家庭
2. 單身男
3. 單身女
4. 特殊疾病照護區/或隔離區
被安置進來的人,通常彼此不熟,再加上許多生活背景習慣大相逕庭,所以避難收容管理與倫理問題,是非常多的。
這個經驗與挑戰,足以讓我開課講一個早上。
但最直覺去強化你自己的基礎概念,就是去上防災士訓練。
進入避難所時,需要你的「證件」用來佐證。
「你是誰」,對他人來說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避難背包物品清單中,要請你影印個人身份證明資料。SHTF情形下,很多事需要身份佐證,特別是安全上。
在戰爭的情況,身為人民的你,雖然在冷暖區。但是你面對的危機不只是敵軍,也有可能參雜其他潛在社會失序下的風險。
如何強化團隊韌性與技術,是需要花錢、花時間與用心去打造的。
這個成果可以用來服事的,因為這會帶來社會的韌性,也會在戰爭當下帶來社會的復甦。
「果效的發出,是出自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