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基督教的受難週,我們也用這段時間,紀念主對我們的愛,教會會比較忙,更新進程就空了一天。
今天要講的主題,所要補充的是:「育」。
對了,新追蹤的朋友們,:請記得翻翻前面的文章,我們有針對避難包準備的提醒。
避難的「育」,可以看為是教育、培訓或技術。
簡單討論與補充,待你開始接受訓練時,就會發現「避難準備」,真的不是幾個字那麼簡單,也不會是上完課就徹底解決所有問題。
每一個項目都能談極多,簡單分為:「避難之前」與「避難收容時刻」。
1. 避難前的「育」:
假設今天你有了避難計劃、有了避難包、物資無線電、收音機、帳篷與天幕……等。
你是這些物資的準備者,在預備與設定計劃的「購買清單」,也已經完成。接下來就開始面對到很多疑問:
A. 跟別人清單上一起買的指北針不會用,圖北與磁北不會分,標記還不會看。
B. iFak跟著買一堆物件,但是卻其實不會用?緊急醫療處置該如何協作,哇……好像也不懂?
C. 無線電通聯,要怎麼對外求援?求助頻道為?
D. 災難下的廣播電臺頻率,是多少呢?
E. 受損建物的評估與內部的緊急移動,該如何做呢?
F. 我們單位提供空間供收容,如何用有限資源管理與設計空間?
以上的問題,大概只是簡單舉例。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
「我們需要持續:為增加專業技術做訓練」。
但這些教育訓練,與專業能力費用的規劃,其實需要附上相當大的代價。
(代價是:意願與決心、金錢與時間)
但另外一面,
隨著事態的嚴重性越來越高,坊間的課程也會慢慢走向一些問題:
無認證的單位隨意授課、
課程爆滿、
與找不到管道可詢問,這三個問題。
我覺得若資金不足,且想快速構建能力:參與民團與自訓團,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通常都有邀請專業人士,分享的課程規劃。也有參加訓練回來的成員,在聚集中分享經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起步手法。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是孤鳥。(一個人自己開始之意)
所以我選擇的方式是:
將我收集到的公開資訊,分成四大類。
並且歸納屬性、判別組織與組織、成員與成員是否緊張,再決定我要去哪裡訓練。
所以之前的BH事件,我也有抓到脈絡。
後面知道此人,跑到其他單位。
牧師期待後面相關單位資訊小心,別被滲透了。
看得懂就知道。
「保密防諜,你我有責。」
不只吃瓜,南瓜派也很好吃。
講回來,後來開始參與訓練,就走上這特別的旅程了。
從按壓CPR開始,學習到今日。這條路上要感謝很多「無私的夥伴」,真誠的成為他人的祝福,謝謝你們的扶持。
走民防韌性這條路,我也看到很多人從頭到尾,單單只是追求個人聲量與財富。覺得很可惜,真的。
講離題了,拉回來。
你需要投資自己學習,第二種方式是去參與訓練。但你可能會遇到:搶名額與跨縣市的辛勞。
起初我接受訓練的方式是:常常要北部中部四處跑,只是為了一個專業訓練。
最貴的是車資與住宿費,非常花錢。上課的過程中,再設法認識開課的幹部。說明立場,再嘗試請他們跨縣市來開專班。
那時都遇到2個困難:
比較好解決的是,外單位要指定多少人才開(經營考量)。
另一個比較難的點,是內部要尋找有意願訓練的人(內部鼓勵)。
有時候當你走比較前面,別人不一定能知道這些東西,為什麼值得附上代價。
所以,你是這一位有意願要辦理訓練的人,這些是必須要了解的前置基礎問題。
但因為現在事態近,單獨去參加訓練也容易爆班。我會比較建議以單位為核心,去開專班比較適合。因為事態開始明顯地升級,也會減少你一番解釋的壓力。
準備避難與發展韌性,是需要花錢的。
但後續的回饋與效益,卻是一生受用。
若你們的組織有人嘗試發動訓練,那麼,請你支持那一位號召大家的人。
我很幸福的是,有個很支持我的團隊。
2. 避難當下的「育」:
避難當下,若需要相當時間待在收容處所,或避難位置。人的耐性與精神,會慢慢地受許多因素影響。
收容或相關倫理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湧現。
你所擁有的技能,會帶來改善。
如果在規劃你的避難前中,增加一點巧思,或許後面面對的危機將會相當不同:
你是一位教師,維持避難所運作,你能給予收容的人們教育課程設計。
你是水電工程師,就協助水電修復或設法以有限資源改善。
你是一位武術教練,就在過程中引導民眾改善避難所安全。
你是EMS,當然你可以成為醫護組。
你是一位牧師,就給予關鍵的陪伴與靈性的支持,陪伴他們走這個過程。為害怕與經歷死亡的人,給予安慰與臨終洗禮。
你是音樂家,你的音樂能夠適時安穩,收容所中的人心。
你能夠預備的有很多很多,也因為你的「思考、投入與準備」,有很多人會因著你得福。
今天開始,投入訓練吧!下一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