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那些壓垮婚姻的,不只是家事育兒,而是制度與選擇性沉默。

✨導讀:
「怎麼不去死一死……」這不是玩笑,而是日本許多妻子在婚姻中真實發出的絕望心聲。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透過多位日本女性的親身告白,揭露了婚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事,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轉化為殺意般的怨恨。本書不僅有血有肉地呈現妻子們的日常辛酸,也透過專家分析點出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
從產後危機、家務不平等、經濟依賴,到「結婚就是失去自由」的悖論,這些問題並非個人選擇錯誤,而是整個社會制度設計使然。讀完會發現,比起離婚,更「划算」的選項竟然是——丈夫去死?
這是一本讓人邊看邊怒,卻又無比現實的紀實報導。
在母親節前夕一起讓我們來理解媽媽們的憤怒。
✨心得:
● 當「妻子」成為一種懲罰
書名聳動,內容卻不淺。這本書描寫的不是「個案婚姻失敗」,而是一種制度性的無力。
從懷孕、生產、育兒開始,女性的負擔逐步加重,而另一半的「缺席」往往不是消極,而是無知與合理化的自滿。無論是丈夫在陪產時玩手機、拒絕娘家支援,還是以「我有在幫忙啊」回應妻子累到崩潰的怒吼,都是看似小事卻積年累月累積的「婚姻毒素」。
這些都不是獨立事件,而是來自於「誰該為家庭負責」這個老舊觀念仍被默許運行的社會背景。
📌觀察一:薪資落差與角色錯位,讓「家內經濟暴力」合理化
日本因為經濟衰退和終身制逐漸式微,越來越難以達成傳統「一家之主」供養全家的狀態,從大概 2010 年左右就有不少作品開始出現即使是主任、課長的老婆依然要去超市打零工貼補家計的情節。*1
這點也符合書中統計結果,在2014年時,雙薪家庭就佔六成左右,相較於 1980 年代僅三成的職業婦女,反映日本社會對「女性留守家中」這一觀念的逐步放棄。但即便女性必須外出工作,「大男人主義」依然要求她們「顧好後方」。女性薪資普遍較男性少兩至四成,工時卻未縮減,工作、育兒與家務三頭燒,令她們產生對婚姻的深層憤怒。
此外由於薪資差異導致請育嬰假多為女性,在上幼兒園後也自然成為第一聯絡人,誰生病、誰早退、誰課後輔導,一切都由媽媽負責。男人反倒因為「有家室」被視為穩定、可委以重任。妻子愈努力,丈夫愈加分身乏術地專注工作,形成一種荒謬的家庭邏輯。
📌觀察二:為什麼不能好好溝通?日本的沉默文化與女性內在整合
或許會有人問,為何這些妻子無法直接與丈夫溝通、表達情緒?這其實關係到兩個層面。
首先,因為社會期待,多數的女性在升學、就業後就急忙走入婚姻,大多數時候都是在26~32歲前就有第一胎,歷經多次身分轉換,內在仍在整合卻要同時應付數不盡的變化。並且大多數時候得獨自面對生產、家事、育兒的壓力。
此外,是文化因素。日本社會高度重視隱私與個人空間,坦率交流相對困難,加上丈夫多為經濟支柱,女性更難開口討論內心所求。
反觀台灣的太太們相對直抒胸臆,反而能在真正爆炸之前有機會夫妻溝通期待。但也相對有的時候變成「代理戰爭」,讓婆媳衝突取代夫妻正面對話。
📌觀察三:離婚比喪偶還不划算?制度讓女性死守到底
明明離婚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會希望另一半死掉呢?問題在於日本男女分工森嚴,在經濟方面男性享有絕對優勢,遺產年金等也幾乎是以丈夫賺錢養家為前提,在「離婚」和「喪偶」給付的金額有絕對性差異,所以領到丈夫生前 3/4 收入的喪偶反而「更划算」。
育兒女性因工時限制難以找到穩定收入,加上托育資源缺乏、缺乏長輩支援,使得單親媽媽的生活困難重重。再加上子女與感情因素,「離婚」變成一道沉重的選項,而「喪偶」則顯得不那麼艱難——甚至新世代下衍生出以「高額殉職撫卹金」為條件舉辦的警察、消防員相親活動。
換言之,因為托育、社會福利體系的不完整,導致離婚無法重新過上自由生活,才導致希望另外一半「去死」的情感強烈。更何況如果另一半不論出自感情或者孩子不願意放手,還有數之不盡的家庭之爭。
書中多位受訪者的案例,從上班族、主婦到教師與護理師,跨越階層與世代,卻有著共同特徵:曾經以為婚姻是幸福的歸宿,最後卻變成精神與肉體的監獄。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使經歷了四十年的婚姻,最終留下的仍不是感激,而是復仇計畫。
丈夫們也有話要說——結構困境
相較一些比較誇張,花大量時間在經營自己興趣或社團的男性,不少因為工作長期加班的男性也有滿腹委屈。
如果要請育嬰假會遭遇主管和同事們不解的眼光,被質疑能力和搞不清輕重,下班後的聚會也是維持社交的一部份。而妻子們的不溝通,更是讓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幫忙哪一部分才能緩解妻子的壓力。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想要好好珍惜老年生活,妻子卻提出也希望從「太太身分」退休。
這並不是單方的惡意,而是彼此在制度中扮演的角色早已錯位太久,關係早在不知不覺中傾斜。父親們也因為缺席童年導致不知道要如何和孩子們互動。
✨總結:從「怎麼還不回家」到「怎麼還不去死」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的控訴是在挑起社會對立,但我認為揭開真相可以讓女性們踏入婚姻前更慎重的思考並評估伴侶。它不是指控某個人,而是試圖喚醒我們對於制度與文化的集體反思。
當「妻子」、「母親」成為一種沉重的責任與犧牲,那些輕忽、忽略與傲慢,就不再只是「無心之失」,而是踩在另一個人的痛處上,反覆踐踏。
因為目前和不可(老公小名)相處還算愉快,本來我沒有想看這本書,但到年底此書依然高居預約書之首,即使圖書館已經進到四十本,依然供不應求,還能排到三十號,在網路訂書時我就一併買入了。
因為和我弟一向是一起湊折扣,當看到《老公怎麼還不去死》時他忍不住大聲嚷嚷:「不可也太可憐了,都做到這樣還要去死。」
但對此我老公的反應非常淡定。
「我沒看過書不知道實際內容,而且即便是希望老公去死也是針對他們的行為,不是對全天下老公,只要我不做那些事就與我無關,所以沒有什麼想反應的。」
或許這就是「好男人」與「失職丈夫」的最大差異——有沒有意識到,妻子的憤怒正是源自於丈夫是否盡職盡責。
下一集,我們聊聊除了「四象限法」外更重要的時間管理法門🕐
《時間經濟學:最佳工作時序白金四原則, 讓時間價值極大化的「鬼速工作術」》
*1 註:小玉步的作品《被裁員也能賺進3千萬》於 2014年出版台譯版,但實際寫作時間應該更早。

✨延伸閱讀
1. 想知道如何挑好老公?→ 陪你讀書 EP2-8|像採購專家一樣精準挑選另一半! ——《 選購老公指南》
2.為什麼成長型心態很重要→談感情,找互補還是相似? 成長型心態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