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美國優先」為旗號,對中國發動一連串高額關稅制裁,聲稱要改變不公平的貿易關係,讓製造業重返美國。這場所謂的「貿易戰」看似雄心壯志,實則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國際關係理論:資源互賴(interdependence)。最終,這場戰爭不僅沒讓中國屈服,反倒動搖了美國的全球經濟地位,重創本國企業與消費者,並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本文將從理論、政策結果與長期影響三個層次,分析川普對資源互賴觀點的無視,如何導致這場貿易戰走向敗局。何謂資源互賴?全球化下的現實邏輯
資源互賴理論由國際關係學者如Robert Keohane與Joseph Nye在1970年代提出,核心思想是:「國家之間的經濟與制度性連結愈深,愈難以單方面行動來懲罰或脫鉤對方,因為傷害將是雙邊性的。」這與傳統現實主義不同,後者強調權力與主權競爭,而互賴觀點則指出:
- 現代經濟活動由全球供應鏈支撐,沒有單一國家能獨自完成全套生產。
- 關稅、制裁等手段無法精準懲罰對手,反而常傷及本國利益。
- 互賴不是「軟弱」的象徵,而是合作與穩定的基礎。
在21世紀的全球經濟架構中,資源互賴早已成為常態,而非例外。現代商品的生產過程高度分工化,從原料採集、零組件加工、核心技術輸出,到最終組裝與物流配送,幾乎涵蓋數十個國家與地區的合作。
以一支智慧型手機為例,其晶片可能來自台灣,鏡頭來自日本,作業系統源自美國,而最終在中國或越南完成組裝後再銷往全球。這樣的供應鏈體系讓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獨立完成生產,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行為變得密不可分、互為依賴。
正因如此,傳統透過關稅或制裁來「懲罰對手」的手段,在高度互賴的架構下往往無法發揮預期效果。以美中貿易戰為例,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額關稅,初衷是削弱中國製造業,但事實卻是許多美國企業也仰賴這些中國製商品,結果導致進口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壓縮、消費者面臨更高價格,反而傷及自身利益。這正說明,在一個資源互賴的世界中,脫鉤與封鎖策略不僅難以實現,還可能自毀長城。與其將互賴視為「軟弱」、被動的象徵,不如正確認識它其實是和平與穩定的制度基礎。
全球化觀點下的資源互賴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機制,提升制度透明度、標準一致性與跨國治理的效率,也能降低發生軍事衝突與極端對抗的誘因。當經濟利益彼此交織時,衝突成本亦隨之提高,這對維繫國際秩序具有正向功能。因此,正視並深化互賴關係,不只是理性選擇,更是保障和平與全球繁榮的必要條件。
川普的誤判:用20世紀的武器對抗21世紀的經濟體
川普對中國加徵關稅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讓中國「痛」,迫使其在貿易協定中讓步。但這種零和思維卻忽略了三件事:
1. 中美貿易不是單向依賴,而是深層互賴
當前全球經濟體系早已高度互賴,美中經濟關係尤為緊密,雙方長期處於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性綁定。美國許多龍頭企業高度依賴中國的製造能力與供應鏈效率,從Apple的iPhone、Tesla的電動車零組件,到波音飛機的特定航電模組與金屬加工配件,中國不只是製造工廠,更是技術配合度高且交貨穩定的合作夥伴。
在這樣的結構下,任何形式的關稅壁壘不僅無法有效打擊中國,反而將第一波衝擊傳導到美國本土企業身上。更重要的是,中國亦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尤其對農業州而言更是生死攸關。例如,中國是美國大豆、玉米與牛肉的最大買家之一,還是高科技設備如儀器設備、晶片與醫療器材的關鍵市場。當川普政府貿然啟動關稅戰,試圖逼迫中國就範,短期內導致中國報復性關稅反制,農產品出口大幅萎縮,農民與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只得依賴政府巨額補貼以求維生。
同時,美國進口商品成本上升,不少中小企業難以吸收額外成本,只能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最終推高物價、加劇通貨膨脹,並對零售、物流、製造等產業形成負面連鎖效應。這些結果無不證明:在全球化的供應網絡中,關稅不再只是單純懲罰對手的工具,而是雙刃劍,稍有誤判,最終受傷的往往是自身。
2. 全球供應鏈不等於「脆弱」,而是分散風險的機制
川普政府在發動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戰時,宣稱「脫鉤」是確保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自主的必要途徑。他主張透過提高關稅、設限技術輸出、重罰中國企業等手段,促使美國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回本土,實現製造業「回流」。
然而,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大量美國企業並未回流至美國,而是選擇將生產與組裝鏈移往其他友好或成本低廉的地區,如越南、印度、墨西哥,或透過轉口貿易的方式,繼續由第三地對美出口。這種「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做法,說明企業在供應鏈布局上優先考量的是成本與穩定性,而非單一國家政治領袖的地緣政治意志。
在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美國原有的制度領導與技術規範地位並未因此提升,反而因不確定性與政策風險增加,使得企業更傾向在全球建立去美化的新路徑。與此同時,中國反而趁勢加速推動「自主可控」政策,加大對半導體、AI、關鍵零組件與產業標準的投資與技術突破,試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打造更具韌性的內部市場與替代供應體系。這種轉變並非如川普所願的「去中國化」,反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去美國化」。也就是說,在全球產業鏈中,美國正逐漸失去主導地位與制度性影響力。脫鉤政策的結果,既未讓美國更安全,也未讓中國更孤立,反而加速了全球經濟重心的東移與多極化。
3. 貿易逆差並不代表吃虧
美國長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常被視為對外經濟「吃虧」的象徵,川普政府更進一步將此現象簡化為「中國偷走美國的錢」,藉此合理化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與關稅制裁的正當性。然而,這種說法忽略了國際經濟體系運作的基本原理。
事實上,美國貿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並不來自他國的剝削,而是因為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國能夠持續吸引海外資金流入、發行債務、促進消費與進口,同時擁有強勁的內需市場。換言之,逆差本身是美國經濟與貨幣霸權的副產品,而非外國對美國的侵略行為。
此外,美國消費者之所以大量購買來自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商品,是基於價格、品質與選擇的市場行為,這是一種消費者主權的展現,而非被迫接受或遭到「掠奪」。川普將這種全球市場互動簡化為單邊不公平交易,不僅誤導輿論,更模糊了全球化下複雜的經濟分工實況。
這樣的政治語言固然容易獲得特定選民共鳴,但卻無助於解決真正的經濟結構問題,甚至可能導致錯誤政策出現,損及長期利益。貿易逆差不是「輸」,而是全球資金流與市場分工的結果;將此簡化為「被偷錢」的敘事,未免太過粗暴,也暴露出川普對現代國際經濟邏輯的誤解。這種將經濟議題淪為民粹口號的作法,也正是美國在全球貿易治理話語權流失的主因之一。
關稅戰的實際後果:美國內傷、中國轉型
我們可以從數據與政策變化上看出這場貿易戰的輸贏。
1. 美國經濟的「內傷」
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的實證研究,川普政府對中國加徵的數千億美元關稅,實際上有超過 90% 的成本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吸收,並未成功將壓力轉嫁給中國出口商。
特別是在農業州,衝擊更為嚴重。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後,美國大豆、玉米等出口量銳減,導致中西部農民收入下滑,美國聯邦政府為此動用超過 280 億美元(2018–2019 年)進行補貼救濟,堪稱變相「自傷式補償」。
同時,製造業亦未倖免。包括 Harley-Davidson 與 Caterpillar 在內的企業,因關稅成本上升與市場不確定性,紛紛宣布裁員或將部分生產線外移至墨西哥、泰國等地,以分散風險。這不僅未能達到所謂的「製造業回流」,反而加劇了就業流失與產業外移的趨勢,與政策原意南轅北轍。
2. 中國的「轉骨」
儘管在美中貿易戰初期中國確實面臨出口下滑與供應鏈衝擊,但中國迅速展開一系列策略性調整,被視為「轉骨」的關鍵階段。首先,中國自2020年起正式推動「雙循環」政策,強化內需市場的發展,減少對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並透過消費升級、城鎮化與中產階級擴張來促進內循環動能。
其次,在面對美國的科技封鎖與晶片斷供壓力下,中國政府將半導體、電動車與新能源視為戰略重點,投入上兆人民幣資金建構自主產業鏈,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成為此波「去美國化」供應鏈的重要支柱。
根據《中國半導體產業白皮書》,截至2023年,中國晶片自製率已從2018年的15%提升至35%。此外,中國積極深化區域與多邊貿易合作,不僅成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主導力量,也與歐洲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與中東多國擴大能源與基建合作,顯示其正在重塑以「非美市場」為導向的全球貿易版圖。
3. 全球局勢的變化
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秩序產生深遠衝擊,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美國在國際經貿制度中的信譽與領導地位受到質疑。
川普政府在任期間頻繁動用單邊關稅、退出TPP與限制WTO仲裁功能,使得許多國家對美國是否仍具備「自由貿易守護者」的正當性產生懷疑。WTO 上訴機構自2019年底起因美方阻撓法官任命而癱瘓,美國被視為破壞多邊體系的罪魁禍首之一。
與此同時,中國則積極推動自身版本的「全球化」,例如主導RCEP、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並積極參與WTO改革對話。雖然中國在市場開放、法治透明度等方面仍備受批評,但其作為替代性全球化推手的地位逐步浮現。
因此在全球多極化的經貿秩序的演變趨勢下,愈來愈多的國家傾向採用「兩手策略」,不完全倒向美國,也不完全排斥中國,而是根據自身利益選擇經貿合作對象。這種結構性轉變意味著:全球貿易治理進入「後美國時代」的初步階段,中國雖非完全可信的制度引領者,卻已成為可操作的「第二選項」。
互賴觀點的啟示:你無法打敗你所依賴的對手
從川普的政策失敗,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更深層的矛盾。一方面,他想壓制中國;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真正切斷與中國的互賴。
川普對中國採取強硬關稅與科技圍堵政策,表面上展現出遏制中國崛起的決心,但背後卻存在一個難以迴避的結構性矛盾:壓制與依賴並存。美國一方面視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試圖藉由貿易制裁、供應鏈重組與科技出口限制來削弱其競爭力;但另一方面,美國企業、農業與金融市場卻深深依賴中國這個龐大的製造基地與消費市場。
舉例而言,蘋果雖然試圖將部分產線轉往印度,但iPhone的關鍵組裝仍需仰賴中國龐大且成熟的供應鏈;美國農民即使對中國的政策不滿,卻又不得不期待中國恢復大量採購大豆與玉米;美國股市亦頻頻受中國政策動態影響出現劇烈波動。這樣的矛盾使川普的「脫鉤」戰略始終難以完全實現。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美國對中國的結構性依賴,不是政令可解的短期問題,而是全球化深耕三十年的結果。這使得任何試圖全面切斷中美經貿連結的行動,都必然面臨內部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與全球市場的劇烈反應,形成政策的邏輯斷裂與執行困境。
這就是互賴觀點的力量:你不能對「夥伴」當作「敵人」,卻又期待對方在對抗中配合。
川普用錯戰略、誤判時代、反傷自己
川普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戰,是一場戰略誤判。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不是中國有多強,而是他不懂「全球經濟是資源互賴的結構」。
他誤用冷戰時期的對抗工具,試圖拆解一個彼此緊密交織的全球化架構,最終導致:
- 傷害本國民眾與企業;
- 加速對手的自主化與替代性發展;
- 削弱美國作為全球制度設計者的正當性與領導地位。
貿易戰不是打贏就好,而是要設法「共贏」。在21世紀的互賴世界中,真正的戰略家懂得談判、合作、塑造規則,而不是單靠關稅與脅迫。
川普曾說:「關稅很棒,只有傻瓜才不懂用。」
但從現階段的發展來看,也許川普才是真正的傻瓜,因為
- 忽視全球資源互賴的人,
- 以對抗代替合作的人,
- 把短期政治紅利凌駕於長期國際秩序的人。
這不是中國贏,而是川普輸在不懂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資源互賴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