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Hi,又到了兩週一次的華爾街日報導讀分享,哈哈哈,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非常期待。可這次看到Host-Peter發布的主題,老實說,我真的思考好久但卻不知如何下筆,動工進度呈現大落後直到導讀前一天才完成。
為什麼呢?這次內容主要是探討助長美國通膨除了刺激性支出和寬鬆貨幣政策外,其實企業普遍認為「進口關稅」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讀書時期最讓我混亂的就是經濟學,不管是個體經濟或總體經濟,我老是搞不懂為什麼供需模型得這樣畫、通膨&通縮因子為什麼要對應這樣的解法,但幸好當時年紀輕記憶力超好,考試前一週把這些資訊塞進去就足以應付商學院的要求。
未走上金融領域的我,當然跟經濟學的關聯就越來越遠了,直到這次看到Peter要導讀的文章涉及很多經濟學知識,才讓我將離去的記憶慢慢撿回。
本次導讀主題:美國製造商指責進口關稅助長通脹
文章開頭就提到,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為了保護境內公司免受那些來自中國等國的大量廉價進口產品影響,採取對木材、鋼鐵和半導體等產品徵收關稅。
但對於仰賴這些進口原料的企業來說,川普政府的舉動反而是增加他們採購成本,特別是在疫情後美國經濟的復甦階段,這些關稅致使價格上漲反而產品供應短缺,也因此在政黨輪替後,這些企業又再次發出抗議,希望能推動拜登政府取消加增關稅。
關於以上論點,部分經濟學家並不認同,他們反而覺得增加這些關稅不會對通膨造成多大影響。
部分原因是增加關稅只會影響進口商品,但這些產品在美國國內市場通常只佔相對較小的份額,對整體消費價格影響低,取消關稅對緩解物價壓力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倒是之前川普政府與中國的貿易戰,兩國之間角力的不確定風險才是影響企業營運布局的主因。
華爾街日報導讀衍生分享
因為Host-Peter導讀會進行中美貿易戰的來龍去脈,所以我的分享反倒是著重於:疫情下的中美貿易戰,全球與台灣該何去何從?
Part I 平穩 or 蓄勢待發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美貿易戰開戰後碰到疫情,到底是會趨於平緩還是越變劇烈?
不得不說,美國對中國確實又愛又恨,民生必需品長期仰賴進口的它,中國供應商的便宜成本讓企業忍不住靠近,可政府轉頭看到低迷已久的就業市場,考量國家利益當然得出手處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你也不想想美國科技產品、奢侈品市場是靠多少華人富豪撐起,你打我一巴掌,我就讓你痛得更厲害,於是兩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就不斷築高,只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
Part II 後中美貿易TO台灣
那長久夾在中、美之間,介於尷尬地位的台灣怎麼辦呢?
對於台商來說,人工成本日漸提高的中國早已不是他們佈廠的首選,有雄厚資本的企業早將製造基地分散到東南亞、非洲等人工更低廉的國家。而兩國之間貿易衝突的不確定,也讓較小型的台商公司思考是否應該將營運重心遷回熟悉的台灣或前進政局上較為穩定的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協國家。
Part III COVID 19 對全球影響
再回到最近讓台灣陷於健康風險的COVID 19,居家、分流辦公影響企業營運,所有人都是在手忙腳亂中學習著讓自己熟悉並盡早回歸正常效率。觀察去年歐美實施居家辦公的情況,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他們都已碰過,但我們得思考的是:
1.若解禁之路遙遙無期,這種情況下是否會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團隊的凝聚造成影響?
2.外在影響因子增加的情況下,現行所擁有的職場技能是否足夠支撐我們走下去?
Part IV 加速數位轉型的推手
最後跟大家想分享的是,台灣在好幾年就不斷提起的數位轉型,但讓企業願意加速進行的不是大家以為的資訊長、執行長等這些C-Level,背後推手其實是COVID 19。
因為啟動分流工作,視訊設備需求增加;因為居家不能外出,網購需求增加,加速實體門市轉向電商,懂得會員經營與數位行銷的工作者霎時成為人才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筆記:導讀夥伴分享重點
處於不同產業別的團員看完文章後想分享的內容,哈哈哈,這一次還是沒有重複到耶!這也是我喜歡並願意投入時間進行的最大動因,有機會每兩週就與不同產業的人才切磋分享,這種機會真的非常難得。
不論是Host-Peter透過之前身處製造產業,當美國準備宣布要拉高關稅時,他工作的公司是直接面臨衝擊的企業之一。因為這樣他當時還從中國被派回台灣評估移線,這也影響了他們公司後續在供應鏈建置及客戶策略;或是身處影視產業的River分享中美衝突造成無法上片的損失;以及跟我一樣身處顧問業的Harper分享的供應鏈重組資訊,這些都因為華爾街日報二團讓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
哈哈哈,每兩個禮拜都有機會讓自己成長一點點,這些正能量相信都將成為我人生最棒的收藏之一!
經濟學名詞解釋
刺激性支出:當本國景氣衰退需要激勵時,可以直接增加政府支出G,或是減稅讓個人可支配所得增加,進而促進個人消費支出C的增加。
通貨膨脹:指某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漲。這轉而意味著該經濟體每一單位貨幣值得的商品或服務減少,通貨膨脹亦可視為貨幣貶值。(與它相反的情況稱為通貨緊縮)
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追蹤一籃子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成本。(通常可被用來衡量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