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II 導讀|2021/6/28 主題:進口關稅,會助長美國通貨膨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Hi Hi,又到了兩週一次的華爾街日報導讀分享,哈哈哈,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非常期待。可這次看到Host-Peter發布的主題,老實說,我真的思考好久但卻不知如何下筆,動工進度呈現大落後直到導讀前一天才完成。
為什麼呢?這次內容主要是探討助長美國通膨除了刺激性支出和寬鬆貨幣政策外,其實企業普遍認為「進口關稅」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讀書時期最讓我混亂的就是經濟學,不管是個體經濟或總體經濟,我老是搞不懂為什麼供需模型得這樣畫、通膨&通縮因子為什麼要對應這樣的解法,但幸好當時年紀輕記憶力超好,考試前一週把這些資訊塞進去就足以應付商學院的要求。
未走上金融領域的我,當然跟經濟學的關聯就越來越遠了,直到這次看到Peter要導讀的文章涉及很多經濟學知識,才讓我將離去的記憶慢慢撿回。

本次導讀主題:美國製造商指責進口關稅助長通脹

文章開頭就提到,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為了保護境內公司免受那些來自中國等國的大量廉價進口產品影響,採取對木材、鋼鐵和半導體等產品徵收關稅
但對於仰賴這些進口原料的企業來說,川普政府的舉動反而是增加他們採購成本,特別是在疫情後美國經濟的復甦階段,這些關稅致使價格上漲反而產品供應短缺,也因此在政黨輪替後,這些企業又再次發出抗議,希望能推動拜登政府取消加增關稅
關於以上論點,部分經濟學家並不認同,他們反而覺得增加這些關稅不會對通膨造成多大影響
部分原因是增加關稅只會影響進口商品,但這些產品在美國國內市場通常只佔相對較小的份額,對整體消費價格影響低,取消關稅對緩解物價壓力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倒是之前川普政府與中國的貿易戰,兩國之間角力的不確定風險才是影響企業營運布局的主因

華爾街日報導讀衍生分享

因為Host-Peter導讀會進行中美貿易戰的來龍去脈,所以我的分享反倒是著重於:疫情下的中美貿易戰,全球與台灣該何去何從?

Part I 平穩 or 蓄勢待發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美貿易戰開戰後碰到疫情,到底是會趨於平緩還是越變劇烈?
BBC針對此塊有公開發文探討,並透過經濟學家的觀點提出四個問答題,我也將重點整理如下圖。(原文:肺炎疫情下,有關中美貿易戰走向的四個問答)
不得不說,美國對中國確實又愛又恨,民生必需品長期仰賴進口的它,中國供應商的便宜成本讓企業忍不住靠近,可政府轉頭看到低迷已久的就業市場,考量國家利益當然得出手處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你也不想想美國科技產品、奢侈品市場是靠多少華人富豪撐起,你打我一巴掌,我就讓你痛得更厲害,於是兩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就不斷築高,只為了證明誰才是老大!

Part II 後中美貿易TO台灣

那長久夾在中、美之間,介於尷尬地位的台灣怎麼辦呢?
對於台商來說,人工成本日漸提高的中國早已不是他們佈廠的首選,有雄厚資本的企業早將製造基地分散到東南亞、非洲等人工更低廉的國家。而兩國之間貿易衝突的不確定,也讓較小型的台商公司思考是否應該將營運重心遷回熟悉的台灣或前進政局上較為穩定的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協國家。

Part III COVID 19 對全球影響

再回到最近讓台灣陷於健康風險的COVID 19,居家、分流辦公影響企業營運,所有人都是在手忙腳亂中學習著讓自己熟悉並盡早回歸正常效率。觀察去年歐美實施居家辦公的情況,不難發現這些問題他們都已碰過,但我們得思考的是:
1.若解禁之路遙遙無期,這種情況下是否會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團隊的凝聚造成影響?
2.外在影響因子增加的情況下,現行所擁有的職場技能是否足夠支撐我們走下去?

Part IV 加速數位轉型的推手

最後跟大家想分享的是,台灣在好幾年就不斷提起的數位轉型,但讓企業願意加速進行的不是大家以為的資訊長、執行長等這些C-Level,背後推手其實是COVID 19。
因為啟動分流工作,視訊設備需求增加;因為居家不能外出,網購需求增加,加速實體門市轉向電商,懂得會員經營與數位行銷的工作者霎時成為人才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筆記:導讀夥伴分享重點

處於不同產業別的團員看完文章後想分享的內容,哈哈哈,這一次還是沒有重複到耶!這也是我喜歡並願意投入時間進行的最大動因,有機會每兩週就與不同產業的人才切磋分享,這種機會真的非常難得。
不論是Host-Peter透過之前身處製造產業,當美國準備宣布要拉高關稅時,他工作的公司是直接面臨衝擊的企業之一。因為這樣他當時還從中國被派回台灣評估移線,這也影響了他們公司後續在供應鏈建置及客戶策略;或是身處影視產業的River分享中美衝突造成無法上片的損失;以及跟我一樣身處顧問業的Harper分享的供應鏈重組資訊,這些都因為華爾街日報二團讓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
哈哈哈,每兩個禮拜都有機會讓自己成長一點點,這些正能量相信都將成為我人生最棒的收藏之一!

經濟學名詞解釋

刺激性支出:當本國景氣衰退需要激勵時,可以直接增加政府支出G,或是減稅讓個人可支配所得增加,進而促進個人消費支出C的增加。
通貨膨脹:指某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漲。這轉而意味著該經濟體每一單位貨幣值得的商品或服務減少,通貨膨脹亦可視為貨幣貶值。(與它相反的情況稱為通貨緊縮)
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追蹤一籃子消費商品和服務的成本。(通常可被用來衡量通貨膨脹)
任何書籍都有存在的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妨與過去經歷連結,你會發現當初讓自己卡關的問題,或許對現在的你來說,都不再是個困擾了!那麼,恭喜你又成長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相關財務或產業分析對於從事顧問業的我來說,算是蠻常碰到的工作項目,但管理領域沒有學習到頭的一天。身處這個行業最有趣的是,可以接觸到最新資訊及引領正在發展的企業 。
會想聊這個主題,主要是來自電動車導讀的靈感。雖然純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但特斯拉電池的不穩定性及馬克斯狂人風格,仍帶給消費者許多疑慮。在管顧工作中,我學習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危機即是轉機」,該怎麼逆轉就看你如何運用智慧施展行動。
相關財務或產業分析對於從事顧問業的我來說,算是蠻常碰到的工作項目,但管理領域沒有學習到頭的一天。身處這個行業最有趣的是,可以接觸到最新資訊及引領正在發展的企業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川普若當選總統,落實美國優先、對外課徵高關稅等政見,會對美國、中國及全球帶來哪些衝擊和影響?學者:貿易壁壘保護美企,將加速中國經濟衰退! 中國經濟學者張斌呼籲,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需不足問題的嚴重性!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Thumbnail
Fed鮑爾:高利率太久可能危及經濟成長!降息似乎露出一絲曙光!但話鋒一轉,他仍強調需要更多數據強化通膨降溫信心!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關稅,中國提出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則表示將會推動全面抗中法案!中歐美貿易大混戰,勢將不可避免! 謝金河:兩岸關係越差錢越多!台灣錢淹到天花板!台灣會大好30年!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中國房地產瀕臨泡沫,諸多痛點,經濟挑戰非常艱辛,習近平猶仍頑固!美國經濟前景不佳堪慮,聯準會主席鮑爾對降息仍遲疑?美國經濟表現尚屬持續穩健,但拜登的民調卻直直落,川普的民調聲望卻頗有斬獲。但川普的主張卻引人擔憂。川普若當選並落實其「全面關稅政策」主張的話,恐引爆全球貿易關稅大戰,發生另一場金融風暴?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 針對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鋼鐵等8項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國際貿易基金(IMF) 警告世界貿易正分裂成對立的陣營,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損失7%的GDP。 美中貿易戰風雲再起,值此之際,回顧世界貿易戰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誠值得注意。
Thumbnail
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部分是美國對於晶片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措施,生產晶片的半導體產業,則是台灣的關鍵產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在2022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對GDP的貢獻值約為13%。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位置,僅次於美國。正因為如此,中美貿易戰很可能會影響台灣經濟,而且是往不好的方向走。
美國人有美元霸權當工具,透過美元操作讓全世界吸收美國政府的虧損.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 我們沒有貨幣霸權, 但是有半導體先進製程霸權.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讓外國人替我們買單.台電過去多年累計鉅額的虧損, 接下來每年還會再虧3000-6000億,不如把這些虧損全部轉嫁給台積電及他的上下游廠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川普若當選總統,落實美國優先、對外課徵高關稅等政見,會對美國、中國及全球帶來哪些衝擊和影響?學者:貿易壁壘保護美企,將加速中國經濟衰退! 中國經濟學者張斌呼籲,決策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內需不足問題的嚴重性!採取「超預期的政策力度」打破當前的負向循環,提振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預期,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Thumbnail
Fed鮑爾:高利率太久可能危及經濟成長!降息似乎露出一絲曙光!但話鋒一轉,他仍強調需要更多數據強化通膨降溫信心!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關稅,中國提出反制!美國眾議院議長則表示將會推動全面抗中法案!中歐美貿易大混戰,勢將不可避免! 謝金河:兩岸關係越差錢越多!台灣錢淹到天花板!台灣會大好30年!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中國房地產瀕臨泡沫,諸多痛點,經濟挑戰非常艱辛,習近平猶仍頑固!美國經濟前景不佳堪慮,聯準會主席鮑爾對降息仍遲疑?美國經濟表現尚屬持續穩健,但拜登的民調卻直直落,川普的民調聲望卻頗有斬獲。但川普的主張卻引人擔憂。川普若當選並落實其「全面關稅政策」主張的話,恐引爆全球貿易關稅大戰,發生另一場金融風暴?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 針對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鋼鐵等8項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國際貿易基金(IMF) 警告世界貿易正分裂成對立的陣營,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可能損失7%的GDP。 美中貿易戰風雲再起,值此之際,回顧世界貿易戰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誠值得注意。
Thumbnail
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部分是美國對於晶片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措施,生產晶片的半導體產業,則是台灣的關鍵產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在2022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對GDP的貢獻值約為13%。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位置,僅次於美國。正因為如此,中美貿易戰很可能會影響台灣經濟,而且是往不好的方向走。
美國人有美元霸權當工具,透過美元操作讓全世界吸收美國政府的虧損.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 我們沒有貨幣霸權, 但是有半導體先進製程霸權. 台灣可以學習美國,讓外國人替我們買單.台電過去多年累計鉅額的虧損, 接下來每年還會再虧3000-6000億,不如把這些虧損全部轉嫁給台積電及他的上下游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