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十年投資血淚史,不當沖不追高,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很多人踏入投資理財的領域,心裡想的都是「我要發大財」、「我要找到下一支飆股」、「我要快速翻倍」!欸,等等,股市基友必須先潑你一盆冷水。這種心態,往往是讓你畢業的最快途徑。 今天股市基友要跟你分享一個資深投資者的十年感悟,這故事不是我的,但裡面的智慧,我股市基友看了都心有戚戚焉。 這位朋友從 2006 年一路走到 2019 年,經歷了市場的多空循環,他發現啊,投資這條路,想走得長久,「活下去」遠比「衝很快」重要太多了! 結論先講:投資的核心是複利,而複利的關鍵是「時間」和「持續不爆倉」。 只要不犯下毀滅性的錯誤,成功只是時間早晚跟程度大小的問題。 複利才是硬道理:時間是散戶最好的朋友 核心觀念: 一切的投資原理,說穿了,都是在解釋和應用「複利」這個概念。你怎麼對待複利,市場最後就會怎麼回報你。 故事是這樣的: 這位朋友,我們叫他老王好了。老王從 2006 年開始記錄他的總流動資產(就是扣掉房子車子後,所有能動用的錢)。 你看喔,只有 2008 年金融海嘯那年,他的總資產是負 18%。 其他年份,不管是多頭空頭,通通是正報酬! 特別是 06、07、09、13、15、16 這幾年,賺得比較多。 但 10、11、12、14 這幾年,就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是「歹戲拖棚」。 股市基友的分析: 如果我們把 06、07 年那種大牛市賺到的(運氣成分比較高)先放一邊。 從 08 年底(海嘯低點)到 16 年底,整整 8 年,老王的資產翻了 10 倍! 這中間完全沒開槓桿喔!而且,這還是扣掉了他這 8 年生活開銷之後的數字。 你想想,這 8 年吃喝拉撒也要花不少錢吧?所以實際的投資報酬率肯定更高。 算一下年化報酬率,大概是 23.35% 左右。 重點來了: 23.35% 年化報酬率,聽起來好像沒有那些少年股神動不動就翻倍來得嚇人,對吧? 但股市基友要說,這才是真正能長久、可複製的成功! 為什麼? 因為這背後代表的是: 從未重傷: 他在市場打滾這麼多年,從懵懵懂懂到身經百戰,居然沒有一次被市場打趴在地(沒遇到毀滅性虧損)。 持續學習: 投資這條路,走對方向很重要。很多人是跌跌撞撞,把所有錯誤的路都踩過一遍,才找到對的方向。 但那時候,可能本金都已經去掉大半了。老王算是幸運的,很快找到方向,雖然中間也迷惘過,但沒掉進大坑。 未來破綻更少: 讓他感到踏實的,不是現在多厲害,而是他知道自己未來的操作會越來越不容易犯錯。這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股市基友再強調一次結論:忠於複利,讓時間成為你的夥伴,穩健地累積,遠比追求短期的暴利來得更可靠、更長久。 風險控管:活下去比賺大錢更重要 你的績效曲線,就是你個性的延伸: 老王說,他的投資風格偏穩健,這不是學來的,是他本來的個性。 他以前做專案管理,就很要求進度、品質、成本都要控制好。 這跟投資很像,你得在報酬率、安全性、持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他從來不喜歡「失控」的感覺。比起「愛拚才會贏」,他更相信「謀定而後動」。 穩健的代價與回報: 因為穩健,他錯過了一些可以「賭一把大的」的機會。 回頭看,如果當時更敢衝,績效可能會更好(像 06、07 年他其實算衝了一把,但那時他有後路)。 但也因為穩健,他避開了好幾次可能讓他「一次輸光光」的危機。 股市基友的提問: 如果投資是一場可以玩幾十年的遊戲,你覺得是「敢賭」比較重要,還是「穩健」比較重要? 答案很明顯嘛!短期的爆發力或許很炫,但長期來看,能活下來、持續待在市場上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就像龜兔賽跑,兔子衝很快,但中間打嗑睡(犯大錯),最後贏的是持續前進的烏龜。 別再找什麼投資聖杯了: 很多人想找一套「絕對真理」的投資方法,但市場上充滿矛盾,「絕對」本身就是個陷阱。 真正重要的是: 認識你自己: 你是什麼個性?你能承受多大的風險?你的期望報酬是多少? 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好的方法,第一要符合複利原則(長期有效),第二要符合你的個性與狀況。 股市基友認為,投資方法沒有絕對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你。硬要把自己塞進不適合的模子裡,只會讓你很痛苦,最後可能還會走火入魔。 所以股市基友再次強調結論:風險控管是投資的重中之重。 先求不敗,再求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活下去,才有機會享受複利的果實。 認識自己:你的個性決定你的投資績效 投資能力不是超能力: 股市基友必須說,擅長投資,就像有人擅長畫畫、有人擅長運動一樣,只是一種技能,沒什麼了不起。當然,這不代表投資很簡單。 短期績效會騙人: 老王舉例:如果你只看 2014 年最後兩個月,市場大漲,一堆股票翻倍,但他的淨值只漲了幾個百分點。那時候看,他簡直是個魯蛇(Loser)。 又例如 2015 上半年,股神遍地走,隨便買都翻倍。那時候看他的績效,也只是跟上大盤而已,不算突出。 拉長時間看真相: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從 2014 年 11 月到 2016 年第三季末,市場經歷了暴漲暴跌 N 個循環。 部份權值股只漲了 9.6%。而老王的淨值,卻穩穩地成長了 120% 左右! 如果從 2015 年 5 月中(接近市場高點)算到 2016 年第三季末,部分權值股跌了 28%,他的淨值反而逆勢上漲了 10% 左右! 為什麼成熟的投資人不太在意短期的漲跌?因為他們知道,短期的輸贏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把時間拉長,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你的投資哲學和紀律在起作用。 你每天看盤、追逐新聞、聽明牌,或許能在某個小波段賺到錢,但長期下來,你的績效很可能就像坐雲霄飛車。 相反地,如果你專注在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個性的、可持續的投資系統,並且嚴格執行,即使每年看起來沒什麼驚天動地的表現,幾年下來,累積的成果會非常驚人。 這就像減肥,靠激烈節食瘦很快,但容易復胖甚至更胖;靠調整飲食和規律運動慢慢瘦,才能健康又持久。 所以股市基友再次強調結論:不要被市場短期的噪音干擾。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和風險承受度,建立並堅持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讓時間證明一切。 投資的 R、N、G 要素:拆解財富增長密碼 財富增長的三個引擎: 股市基友認為,投資人要達成財務目標,就像公司創造價值一樣,取決於三個要素: R (Return Rate):收益率。 你投資能賺多少百分比。 N (Number of Periods):持續期。 你能把這個收益率維持多久。 G (Growth of Capital):資本規模。 你投入多少本金,以及後續是否能持續投入或募集更多資金(這對基金經理人尤其重要)。 一般投資人的最佳路徑: 股市基友同意老王的觀點:初期追求極高的 R,後期追求極長的 N。 解釋一下: 初期(本金小、年輕、輸得起): 這個階段,你可以稍微積極一點,在你看得懂、有把握的方向上,適度集中投資,追求比較高的彈性報酬(高 R)。 目標是快速累積第一桶金。這時候輸了,還有時間和機會賺回來。 後期(本金變大、年紀漸長、輸不起): 當你的資金規模大了,一點點的虧損,絕對金額可能都很嚇人。 這時候,「不虧大錢」比「賺更多錢」重要。你需要的是降低風險,提高投資的「反脆弱性」,追求長期穩定的正報酬(長 N)。勝率和穩定性是第一優先。 投資人的進階之路(股市基友版): 入門(找到對的路): 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是白搭。先搞懂複利、風險、價值這些基本功。 成長(追求高 R): 開始實戰,學習發掘好機會,敢於在機會來臨時出手。這個階段進步最快,但也最容易摔跤,陣亡率最高。很多人就卡在這裡。 成功(追求長 N): 能力強不如破綻少。這時候,你會明白,冒高風險去追求超額報酬,已經不划算了。「不敗」比「大勝」更重要。只要不犯致命錯誤(不作死),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偉大(可遇不可求): 這需要能力、品格、境界,還要加上天時地利人和,不是光靠努力就能達到的。 所以股市基友再次強調結論:了解自己處於哪個階段,並採用相應的策略。年輕時可以衝 R,有積蓄後要顧 N。穩紮穩打,才能走得遠。 職業投資的真實面貌:不只數字,更是生活 熊市入行是種幸運? 老王提到他壓力最大的時候是 2011、2012 年,市場很低迷,他又離開職場一段時間,沒什麼退路了,家裡開銷又一直增加。 股市基友覺得,這段經歷反而鍛鍊了他。能在最困難的環境下活下來,並且堅持做對的事,這才是真正堅定走上職業投資路的基石。 很多人反而是牛市賺了點錢,自我感覺良好,就跑去當全職投資人。股市基友必須說,這風險很高,很容易害了自己。 長 N 不只靠技術,更靠生活管理: 健康第一: 股市基友看過太多拼命三郎型的投資人,年紀輕輕就把身體搞壞了,甚至英年早逝。再多錢也換不回健康啊!健康是實現長期複利的最基本保障。 管理慾望: 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不是所有問題。當你不再為錢煩惱時,你會發現,真正麻煩的事,往往是錢解決不了的。 人的消費幸福感是邊際遞減的。第一個名牌包最爽,第十個就沒感覺了。想靠不斷升級消費來維持快樂,其實很可悲。 當你有能力買任何東西時,你反而會發現,很多東西你根本不想要了。因為你不再需要靠外在的東西來證明自己。你買東西,只因為你「喜歡」,而不是要「秀」給別人看。 職業投資很無聊?會與社會脫節? 股市基友想分享那個「關了 30 年的犯人」的故事:出獄時,他反而害怕自由,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監獄。我們是不是有時候也一樣?嚮往自由,但真的自由了,反而不知所措? 財務自由的好處: 不是讓你買跑車、住豪宅(雖然也可以),而是讓你有「選擇的權利」和「後悔的能力」。你可以試試看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喜歡,再換就好。 股市基友認為,會生活的人,沒錢也能找到樂趣;不會生活的人,有錢也只是徒增煩惱。 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股市基友必須強調,投資是達成美好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要讓你的生活完全被投資綁架。 一開始學習、建立系統,確實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但當你上軌道後,投資更像是一種融入生活的狀態,而不是每天緊張兮兮盯盤。 人生 80% 的問題可以用錢解決,股市基友把這稱為「生活」。但還有 20%,是錢買不到的,例如健康、家庭、內心的平靜、個人的成長。把投資做好,可以讓你擁有不錯的「生活」;但找到並經營好那「錢買不到的 20%」,才能擁有完整的「生命」。 所以股市基友最終結論: 專注長期,擁抱複利: 忘掉一夜暴富的神話,把眼光放遠。 嚴控風險,力求不敗: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避免一次性的重大虧損。 認識自己,量身訂做: 找到符合你個性的投資策略,不要隨波逐流。 持續學習,保持謙遜: 市場永遠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你需要不斷學習。 平衡生活,管理慾望: 投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別讓金錢奴役你的人生。健康和內心的富足,比帳戶數字更重要。 最後,股市基友還是要提醒大家: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分享與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 投資理財 建議。 任何 投資理財 決策都涉及風險,請務必審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及投資目標。 過往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賺有賠,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並尋求專業意見。 股市基友分享的任何「投資策略」或「觀點」,都只是個人看法,請勿直接複製,務必獨立思考判斷。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你在投資理財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我是股市基友,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