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搬來金門前,常聽人說「金門離廈門很近」,但那時對這句話沒有太深的感覺。直到有一天真正站在金門的海邊,親眼看到遠方廈門的高樓時,才意識到——原來能用肉眼望見另一座城市,竟是這樣一種震撼的體驗。
真正開始在這裡生活後,才慢慢感受到的不只是地理上的接近,而是文化與生活習慣上的貼近。走在街頭,可以看到不少商家販售中國的商品,播放的音樂多半是中國歌手的作品,年輕人之間談論的熱門影集,也多以陸劇為主。這些文化的滲透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讓我開始思考,當一個地方在文化和消費習慣上與另一個體系越來越緊密時,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對變化與風險的敏感度逐漸降低?
我發現不少當地人對於政治議題保持距離,他們更在意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活便利。地方政策的討論,也多集中在促進與對岸的交流,像是吸引觀光、提升民生流通等層面。這樣的方向在經濟角度上無可厚非,但我時常會想,如果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當局勢出現變化時,我們的選擇空間還有多少?
在金門生活後,身邊也常遇到來自中國的配偶,他們已經融入金門的日常生活,是社區的一部分。但有時候在談話中,會聽到他們提到「中國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這樣的說法。聽到這樣的話時,場合總是靜默,大多數人選擇以微笑帶過,也不會進一步討論。不是不在意,而是我們好像習慣了避免觸碰某些議題,尤其是與來自對岸的朋友相處時。
這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壓抑自己對於政治和未來的想法?是出於尊重,還是因為我們害怕破壞表面的和諧?
成為軍眷之後,我對於區域情勢的關注也變得更深。以前的我對政治不太關心,但現在每當看到解放軍有新的動作,心中便會湧現不安。那不只是對一則新聞的反應,而是因為我開始理解這些訊號對現實生活的可能影響。
我並不反對交流,只是希望這樣的互動是對等的、健康的。我們也應該更清楚地看見,與其他民主國家建立穩定的互信關係,並不是站邊,而是一種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的方式。在當今的國際局勢中,如何拿捏平衡,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空間與方向。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將我在前線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與感受整理出來,讓外界聽見不同的聲音。這不只是為了提醒,也是一種紀錄,一個生活在交界之地的人,如何看待現實與未來。
#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