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推出的文字社群平台 Threads,自推出以來雖然一度沉寂,但近期卻悄悄在 台灣市場快速竄紅。根據多方觀察與社群數據工具的分析,Threads 的活躍用戶數與互動率在台灣已有顯著提升,甚至成為眾多品牌與創作者的「新戰場」。那麼,這波 Threads 流量紅利,電商品牌該如何把握,進一步提升營業額?
一、為什麼 Threads 在台灣爆紅?
- 內容輕鬆、互動門檻低
Threads 主打「短文字、即時互動」,與 Instagram 連動,讓用戶無需重建社群就能快速開始互動,降低使用門檻。 - 創作者與品牌快速進駐
許多 IG 小編與 KOL 在 Threads 上展現更「人性化」的品牌風格,反而更容易建立粉絲黏著度。 - 演算法推播不侷限於好友圈
Threads 採開放式推播機制,讓內容更容易觸及潛在新客,自然擴散效應比 IG 還強。
二、電商品牌如何利用 Threads 提升營業額?
1. 打造「人設」感的品牌帳號
在 Threads 上,過度商業化反而容易被冷落。你需要的,是一個有個性、有幽默感、懂生活的品牌帳號。
像是:
- 使用「小編口吻」與粉絲互動
- 分享內部工作日常、失敗經驗、包裝現場
- 不定期丟出一些「爆梗」、「吐槽式」文字內容
目的:拉近距離、建立好感,養成高互動社群池。
2. 用 Threads 測試商品話題熱度
Threads 是個絕佳的「測品工具」,例如你可以貼出一句話:
「我們在想出一款會自己變色的保溫杯,大家覺得實用嗎?」
觀察留言與回應數據,能幫助你在真正上市前預判市場接受度,節省測試成本。
3. 創造限時優惠+互動活動
利用 Threads 快節奏、即時性的特質,推出 快閃活動:
- 「24 小時內留言 +1,我們寄折扣碼」
- 「留言最狂使用情境,我們送你一組新品」
- 「達到 100 則留言我們就開團購」
這類貼文能快速提升互動率、讓演算法更願意推廣你的貼文,同時引流回購。
4. 與創作者聯手:原生推文比業配更有效
傳統業配會讓人有「置入感」,但在 Threads 上,只要找對創作者(特別是互動型、嘴砲型、生活型的創作者),讓他用貼近自己語氣分享你的產品,轉換率可能遠比 IG 高。
5. 用 Threads + IG 雙平台策略放大曝光
Threads 互動完後,可以:
- 將熱門貼文截圖轉發到 IG 限時動態
- 在 Threads 中提醒大家去 IG 抽獎、看影片
- 將 Threads 留言活動串連到 IG 貼文留言
這樣能 增加每個平台的互補作用,形成導流閉環。
三、工具建議:幫你經營 Threads 更有效率
目的工具建議
貼文排程
Buffer、Metricool(已支援 Threads API)
數據觀察
Threads 原生洞察、IG Insights 整合分析
社群聆聽
Mention、Brand24(監測關鍵字討論度)
設計圖像
Canva、Figma(製作貼文搭配視覺)
結語:Threads 是紅利期中的「藍海」,現在不搶,更待何時?
Threads 正處於早期紅利期,在其他品牌還沒完全布局之前,電商品牌可以用 低預算測試、高互動內容建立聲量,再結合 IG 與其他銷售管道導流轉單,實現營收提升。
現在的 Threads,就像 2015 年的 IG,一個能讓小品牌變大、陌生品牌變熟悉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