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有些人「不懂裝懂」、「從不認錯」,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惹人厭,但若這樣的個性坐上了一國總統的寶座,甚至影響世界秩序,那可就不是笑話而已了。
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川普(Donald Trump)正是這樣一位讓人難以忽視的公共人物。他的言行極具爭議,從執政期間的決策方式、社群媒體上的發言風格,到對批評的反應,處處展現出一種「我就是對的,你們都錯」的霸道氣場。而這股氣場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機制?本文試圖從心理學的幾個面向來解析川普這個現象。川普的自戀傾向:我是全場最聰明的那個人
川普從不吝於誇讚自己,不論是商業頭腦、外交手腕、選舉勝選記錄,甚至於自己對病毒、醫療、軍事的「洞察」。這種誇大自我、需要被崇拜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歸類為自戀型人格特質(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根據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描述,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核心包括:
- 誇大自己重要性與成就
- 過度需要讚美
- 缺乏同理心
- 對批評反應劇烈
- 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應被特殊對待
雖然我們不能對未經臨床診斷的人隨意貼標籤,但川普的行為特徵與上述描述高度吻合。他對「假新聞」、「敵人」與「背叛者」的強烈反應,正是自戀者面對威脅自尊時的典型防衛反應。
情緒成熟度低落:權力中的「幼稚鬼」
許多評論者早就注意到,川普的反應方式往往像個無法接受自己輸了的小孩。他在與美國前任總統拜登的競選後失敗不承認敗選、對批評者進行人身攻擊、動輒發怒威脅對手,這些行為並非成熟領導者的風範,反而像是情緒成熟度停留在青少年階段的表現。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提出人類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成年人若在早年未解決好「自我認同」與「自尊」的課題,日後可能透過權力、控制、批判他人來彌補自我不安全感。
川普對「輸」這件事的拒絕,展現了對失控與失敗的強烈恐懼。這種反應模式在心理治療中稱為幼化反應(infantilization response):一種逃避成熟面對現實的心理退行。
認知偏誤與防衛機制:永遠是別人的錯
川普的行為也透露出大量的認知扭曲與心理防衛機制:
-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選舉失敗、疫情嚴重性。
- 投射(Projection):指控他人說謊、腐敗,其實是反映自身行為。
- Dunning-Kruger效應:一種認知偏誤,能力越低者越容易高估自己能力,這能解釋他為何總自信地評論專業議題(如病毒、軍事、國際法)。
這些機制能暫時保護個體的自尊,但長期而言會破壞現實測試(reality testing)與社會判斷力。川普在政策與外交上的「本能決策」,很多其實反映的是這種內在防衛驅動,而非深思熟慮的戰略判斷。
權威主義性格:強人崇拜的代言人
川普在語言與政策風格上經常訴諸強人意象:建牆、禁穆令、退群(如巴黎協定、WHO)、貿易戰。這種領導風格與心理學中的權威型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有著密切關聯。
這類人格特質通常源自童年經歷缺乏安全感,進而發展出:
- 渴望控制
- 嚴厲劃分敵我
- 對權力的崇拜與迷戀
- 對弱勢或異己的不寬容
川普能在特定族群間引起共鳴,很可能正是因為這些支持者本身也尋求一種強人帶來的秩序與方向感。
結語:為何一個「幼稚鬼」能變成世界領袖?
從心理學觀點看,川普之所以能吸引群眾,並非因為他具有真正的領導力,而是他觸動了某些人內心的情緒:對未來的恐懼、對現實的不滿、對秩序的渴望。這些情緒構成了他領導風格的心理基礎。
然而,當一個情緒不成熟、缺乏自省能力、又充滿控制欲與防衛機制的人取得高度權力時,後果不只是個人悲劇,而是集體危機。
川普讓我們看到的是:領導力不是只有氣勢與聲量,更需要心理成熟與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