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中2024最值得的電影

你為了什麼而畫?
追逐本身就是目的。然而追逐本身卻隱含著不同的意義。明明追逐讓人遍體鱗傷,我們卻總是在追求?那些目的、意義、為什麼,大概會困擾我們一輩子吧。
藤野明明喜歡畫畫,卻在發現自己技不如人時選擇放棄,那他到底是愛畫畫,還是愛被人稱讚的感覺?直到藤野再次見到當年為京本簽名的衣服時,他才終於明白,自己畫畫是為了知音,只要有人想看,無論是同學、編輯、讀者,或摯友,只要有人喜歡,他的創作就有了意義,這樣看來,藤野似乎更偏向為了別人而畫。然而對於京本而言,創作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快樂,他不需要誰的肯定,更著迷於純粹的創作,因此不論是小時候有沒有走出房間、有沒有認識藤野的京本,都會選擇去大學進修畫技,對他而言,追求創作、極致的藝術,才是他的目標。或許京本的個性以及結局的遭遇看似不幸,但像他這樣擁有堅定志向、擁有熱情,並且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付出最大的勇氣,又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看法,無疑是強大而幸福的。人們自古以來不斷追求的「超越平凡」,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吧,不怕失敗、勇於冒險、能夠承受任何痛苦堅強地活著。滿酷的,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超越世俗,其實是這麼平凡又難以實現。
我很喜歡的一個部分,是藤野和京本的世界看似因為小時候在京本家的相遇而開始運行,然而到了後來卻會發現,在另一個時空裡,即使京本沒有在那時從房間裡追出來,他的熱愛還是會帶領他鑽研畫技,也還是會選擇去讀藝術大學。而藤野或許因此不再畫漫畫,但藤野還是這樣一個藤野,以空手道高手的姿態帶著屬於他的熱情與動力去追尋外界的讚揚。
整個故事中,因為京本這個人的存在,因為漫畫對於京本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意義,藤野不斷被刺激著探問自己「為了什麼而畫」。然而深究這個問題的同時,兩人也很一致地體會到,他們為什麼畫畫?因為畫畫這件事確實存在著什麼讓他們打從心底著迷。
關於追夢和放棄。整部電影開始傷心的地方,是藤野決定放棄時,他的周遭瞬間瀰漫了輕鬆愉快的氣氛。開始跟朋友玩在一起、跟家人窩在沙發。明明藤野是愛著他的夢的,也期盼著能夠透過夢得到些什麼,他卻無法藉著畫畫得到他希望的矚目,反而能因為放棄而擁有他人對自己的關注。
不是為了畫而畫的人,和夢想的距離究竟有多遙遠?
一直畫下去。
這個文案已經預支我一半的眼淚。
一句話,在我腦海像是翻找照樣造句般地挖出另一句話。
「一直寫下去。」、「你們要一直寫下去。」
我跟夢想的距離,可能就是因為放棄的拉力而日漸遙遠吧。
也曾這樣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為了什麼,但卻好像從來沒有足夠的熱愛。
我想成為一個寫字的人。但不管是文學或字,倒也沒有什麼讓我愛到無法自拔。我的那些只是備忘錄、筆記本、筆芯、紙張、鍵盤。一小串一小串的零碎東西。
我沒有為了我的夢捨棄什麼,什麼都丟不掉卻只有夢可以被遺棄。
看到同齡人已經在各大文學獎拿下一堆名次、看到今年聯文幾乎所有首獎都被一個人包下,手裡的筆默默移到那些又是圖形又是線條的雜亂數字。比起寫字,專注追求學業似乎是更安全的抉擇。所謂的夢,就是這樣脆弱,這樣輕易被摔碎。
更吸引人的是,如果放棄能獲得的更多,這通常被稱為放下,乍聽之下就不那麼罪惡了。

「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
藤野和京本都是這麼勇敢的人。
要有多愛才能這麼不顧一切。我也從來沒有這麼孤注一擲。
畫漫畫這種事花時間又累人。漫畫這種東西,用看的就夠了。
放棄需要掙扎好久,拾起卻只要一點點衝動。唯獨這點,夢似乎和大多事物相反。
只剩一條細線拖著夢卻固執地前行時覺得可以為了自己而寫,就像京本一直以來為了自己而畫,喜歡畫畫而願意有所追求、有所突破。
也許我還是比較像藤野那樣的個性吧。明明是自己的夢,卻需要別人來完整。
總是依靠著誰欣賞我的文字和想法而寫下去,怯懦地不去投稿也不是因為我有京本那種只為了自己而做的熱愛,甚至無需任何回饋,而是因為我似乎得靠別人的喜歡而走,但卻在每一個截稿日時自認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雖然夢是那麼易碎,卻只要一點甜頭就能夠繼續夢下去。藤野只因為發現有人喜歡他的漫畫、有人崇拜他,轉頭就又繼續他的漫畫夢。
我也好一陣子沒有讓我的文字飛出去了。因為好像沒有人會看。夢流到乾涸,即使追尋的腳步仍舊掙扎,它卻始終在那裡,頂多原地不動,卻也不曾真的消失。因為偶然說了幾句話,分享幾件事,有人說他喜歡。維持夢的生命需要的只是這個嗎?知道夢想沒有隨著電量或墨水流乾,有人在讀,有人有共鳴,有人在期待。似乎就是這樣吧,倒也不是有了多了不起的成就,卻能深刻感受到,我還愛著這件事。
驀然回首,故事中藤野和京本無時無刻不在回首,重新問自己追夢的理由,也更新著夢這件事不斷變化堆疊的意義。
這部作品帶給觀者的也是吧,透過這樣的故事再一次問自己那些已經思考過千萬遍的問題,卻每每有不同的感受。
驀然回首。
也許每一次回首都只是希望在燈火闌珊處還能見到夢的蹤影吧。
你為了什麼而畫?你為了什麼而寫?你為了什麼而活?
有些夢終究是美好和痛苦雜亂無章地交織在一起,能因為夢而在別人的作品裡有所共鳴,也是夢帶給我們的吧——總是在體會著因為它們而來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