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這部作品就是封獻給創作者的情書,它的劇情、分鏡和世界觀都決定了─它是篇令人回味的小品,而不是部人氣爆棚的大作。但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不僅獲得大獎,還被製作成電影,甚至票房上億,讓我不禁思考這究竟是為什麼......
在不考慮外部影響的情況下,我就內容分析了三個部分
「關係」:兩位主角藤野與京本之間的關係,曾經的宿敵、偶然的相遇、成為夥伴、追逐與被追逐,走向分歧,在這過程中總有讓人投射的過去,可能是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徹夜趕工,或是被帶領進入一個新領域的瞬間,一次化敵為友的談話,又或是難以啟齒的道別。於是在投射之下,人們主動代入角色,且為自身的經驗觸動,進而感受遠遠多於劇情的感動。
「時光」:在作品中可以多次看到固定鏡位的長鏡頭,季節交替,角色裝扮與窗外景色變動,角色做的事情依然不變,結尾亦相同停在藤野在工作室作畫的畫面下,不過這次僅僅只有晝夜變動。時間是每個人最真實的幻覺,建立在這之上的是人們對於不變與累積的重視,於是藤野的不服輸被我們看見,他與京本的共同努力也被我們盡收眼底,而這般時光飛逝的呈現也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的成長,與那終將到來的分離。
「浪漫的反轉」:若說看完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部分,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提到這個結尾之前的反轉吧。一張小小的紙片就這樣穿越時空改變一切,這次他們錯過最初的相遇,但在京本要遇害的那一剎,藤野救了他,他們再次相遇了,而藤野也繼續畫漫畫,還邀請京本當助手,最終京本即興創作的四格漫畫又再次穿越回來,拯救了藤野。彷彿命中註定般,兩人終會相遇,即便是在另一世界,即便跨越重重時空,漫畫也終將兩人連繫在一起。
以下則是我直觀認為的原因:
「我懂你的累」:本作以直觀而稍微誇張成分的方式來描述創作的過程,那一本本疊起來的寫生本,不斷變化的四季,搔首苦思許久終於完成的漫畫,以及為了自尊故意呈現給他人一副輕鬆自在的樣貌,都是創作者的日常。真實的創作不是靈感爆發,而是不斷的累積與修正,是不斷的追逐,就像藤野和京本彼此互相追逐,直到踏上不同的路。
「我懂你的痛」:本作如實的呈現創作者的痛,不被家人、朋友所理解與認同,總是不斷被要求要看清現實、要放棄,要符合社會主流思想。只能獨自一人面對創作的艱辛,即便產出作品,還得擔心無法獲得好評,自己的思想是否傳遞,或是被他人的作品給比了下去。
「我懂你的愛」:藤野說:「說白了漫畫這東西...我畫起來根本不覺得喜歡,並不開心,麻煩不斷、土裡土氣。」「畫~一整天下來也全然畫不完耶?不如光看,畫著不划算」那為什麼妳還在畫呢?
因為......,因為你在看,因為讀者的回饋,因為曾經被感動過,所以也想將這份感動帶給他人。因為......是「」將我們連繫起來的。「」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創作。而這部作品也很好的將創作的力量呈現出來─京本因為藤野的作品而走出家門,藤野的靈魂被京本的創作所拯救。
電影本身使用了許多音效,讓許多枯燥的場景變得較為有趣,相較之下音樂的使用就顯得相當節制,僅有幾幕過場與結尾部分使用的聖歌般的主題曲。而佔劇情十分重要的四格漫畫也改以動畫方式呈現,然而當動畫結束,從漫畫抽離,一次性的比較京本與藤野的作品時,鏡頭移動的速度太快反而很難有對比的感覺。整體而言,電影版僅是作為原作漫畫的加強,幾乎所有分鏡都是照搬原作,讓人覺得與其是在看一部電影不如說是在看一部有聲的彩色漫畫,但這樣樸實的調性也剛好跟作品契合,所以即便感覺可以再多做一些改變,我也說不出要怎麼變動。
結語
在觀賞完電影時,看到有人一開燈就向門口狂奔,我忍不住心想究竟有多少人是真心想看這部作品的呢?而我的朋友們又是怎樣看待這部作品呢?觀賞時我的確有感動落淚,但在最後煽情的部分我卻又擠不出一滴淚水。或許這就是本作厲害的地方吧,它能引起許多的投射與共鳴,卻也在那之後以一個令人感動又自然的方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