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沒結婚,但我不是全家的備胎——讀《手足風險》:為什麼兄弟姐妹的沉默,可能是你未來最大的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有兄弟姐妹嗎?

或許你們彼此不常聯繫,甚至互相封鎖了社群帳號。

但你知道嗎?當你年老、生病、或再也無法自理生活時,法律預設照顧你的人,可能就是他們。

📖 在《手足風險》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警醒觀念:

「當家庭中的某一個人成為防波堤,那一瞬間看起來是解決問題,其實是將問題推向更深的孤島。」
法律有規定扶養義務人的次序

法律有規定扶養義務人的次序


💢 被期待的那一個,總是你

你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

  • 親人病重,所有人都說:「你比較有空,麻煩你處理一下。」
  • 照顧父母、安排醫院、跑公所……全世界都假設你扛得住
  • 然後你開始累、開始懷疑,為什麼是我?

📌 答案其實很簡單——你沒有結婚、沒有小孩、沒有「其他人生」可以推託。

而在這個低生育、低婚率的世代,你這樣的角色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被默認成「全家的保險方案」。


⚖️ 法律真的這樣設計

根據《民法》的規定,當一個人無父母親無小孩、無配偶時,下一順位的扶養人就是:兄弟姊妹。

沒錯,法律寫得清楚,但你們有討論過嗎?有共識嗎?

還是一直是你默默在做,默默崩潰?


📚 《手足風險》的提醒是什麼?

這本書不是要你去責怪兄弟姐妹不幫忙,

而是提醒你:不要再一個人承擔全部了。

因為如果你現在不說出口,

未來的你可能就會自然而然被捲進沉重照顧責任的中心,沒人問過你想不想。


🧠 結論:不要再當「沉默的防波堤」

家庭不是法律文件,但你承擔的責任比法律還真。

現代家庭早已不再是「血濃於水」的鐵板一塊,而是一場誰沉默,誰就會被默認答應的交易。

你可以有選擇,你也應該勇敢提出討論。

就像書中說的:

「把複雜問題推給一個人,看起來簡單,但傷害會更大。」


❓Q&A

Q1:我沒有小孩也沒結婚,以後真的會變成照顧兄弟姊妹的義務人嗎?

👉 根據《民法》第1116條,是的。兄弟姊妹是你法定的扶養對象與義務人。

Q2:我姐什麼都不幫忙,為什麼我要全包?

👉 法律責任平等,但現實中往往誰主動誰就全包。這就是「防波堤效應」。

Q3:我該怎麼做?

👉 正視現況、主動與手足溝通、建立邊界與協議,有需要時諮詢律師,甚至提早規劃信託或監護制度。


🚀 關注「Yang Sir楊助理」!免費體驗 AI 法律工具,解決你的法律難題!📜🤖

你是否曾遇到法律問題,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又或是對 AI 如何應用在法律 感到好奇?

「Yang Sir楊助理」,我們提供 最新法律趨勢AI 工具應用,讓你 更聰明、更高效 地處理法律問題!📚✨

💡 現在加入,你將獲得:

🎁 免費體驗 AI 法律工具 —— 加入即享一次免費 AI 法律應用諮詢!🤖⚖️

法律 AI 工具介紹 —— 讓你更快掌握問題核心!🔍

實用法律資訊 —— 用白話文解析各種法律議題!📖

獨家內容推播 —— 不錯過最新趨勢與法規變動!🚀

📲 快來加入「Yang Sir楊助理」的 LINE 官方帳號,立即體驗!

🔗 點擊這裡加入 https://line.me/R/ti/p/@800reiku

讓我們一起探索 法律 x AI 的無限可能,你的法律問題,不再卡關!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ang Sir楊助理的沙龍
24會員
190內容數
分享讀書心得,以及工作常見法律問題的討論,一個一起努力分享知識的空間。
2025/04/29
《超速學習》提醒我們:要集中火力練對關鍵步驟。訴訟也是如此。自己應訴容易焦慮、失誤。找律師協助,正是掌握正確程序、對症下藥,讓你用最快速度守護自身權益的最佳方式。
Thumbnail
2025/04/29
《超速學習》提醒我們:要集中火力練對關鍵步驟。訴訟也是如此。自己應訴容易焦慮、失誤。找律師協助,正是掌握正確程序、對症下藥,讓你用最快速度守護自身權益的最佳方式。
Thumbnail
2025/04/27
契約若沒有設計違約後果,等於失去警覺與負責的機制。《不對稱陷阱》提醒我們,沒有「切膚之痛」的系統會崩潰。契約亦同,條文若無強制性,難以真正發揮效果。
Thumbnail
2025/04/27
契約若沒有設計違約後果,等於失去警覺與負責的機制。《不對稱陷阱》提醒我們,沒有「切膚之痛」的系統會崩潰。契約亦同,條文若無強制性,難以真正發揮效果。
Thumbnail
2025/04/26
老婆的怒氣常來自「期待與現實落差」,而非針對老公這個人。家事案件中常見男性無法理解對方情緒,其實這種不理解正是導火線。懂得察覺落差,才能保住關係。
Thumbnail
2025/04/26
老婆的怒氣常來自「期待與現實落差」,而非針對老公這個人。家事案件中常見男性無法理解對方情緒,其實這種不理解正是導火線。懂得察覺落差,才能保住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女人無論是否結婚,是否有小孩,都不應放棄工作,無論是何人要求不要上班在家照顧小孩,都不應妥協。不上全職至少也應有兼職。不要說什麼沒有選擇,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中。
Thumbnail
女人無論是否結婚,是否有小孩,都不應放棄工作,無論是何人要求不要上班在家照顧小孩,都不應妥協。不上全職至少也應有兼職。不要說什麼沒有選擇,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中。
Thumbnail
我跟老妹過去被當作是「人球」踢來踢去,在雙親離異後,他們各自的人生各有自己的寄託。原生家庭的巨大缺口好像是始終填補不起來的天窗。雖說生活不至於過不去,但心中真正「家人」的位置,似乎就只剩我跟老妹彼此的牽絆了。離異的雙親最後都有了新的人生。依照扶養權,我們各自成為新的家庭的某個成員,老妹跟老媽一起住,
Thumbnail
我跟老妹過去被當作是「人球」踢來踢去,在雙親離異後,他們各自的人生各有自己的寄託。原生家庭的巨大缺口好像是始終填補不起來的天窗。雖說生活不至於過不去,但心中真正「家人」的位置,似乎就只剩我跟老妹彼此的牽絆了。離異的雙親最後都有了新的人生。依照扶養權,我們各自成為新的家庭的某個成員,老妹跟老媽一起住,
Thumbnail
某次聊天,玲說,「有時候會想:其實沒兄弟姐妹也好。」 「為什麼?之前不還說好想要有個哥哥。只是,哥哥我沒法生給妳了。」 「就看你們吵架,媽媽、阿嬤心情都不好,就覺得有兄弟姐妹好像也沒啥好的。」 「很抱歉讓妳有這樣的感覺,不過,也不是每個家庭的手足都會這樣子的。」
Thumbnail
某次聊天,玲說,「有時候會想:其實沒兄弟姐妹也好。」 「為什麼?之前不還說好想要有個哥哥。只是,哥哥我沒法生給妳了。」 「就看你們吵架,媽媽、阿嬤心情都不好,就覺得有兄弟姐妹好像也沒啥好的。」 「很抱歉讓妳有這樣的感覺,不過,也不是每個家庭的手足都會這樣子的。」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凡夫俗子做到「無我」,那是修行的高階,一般人都在「有我」和「無我」之間拉鋸,而且常常是有我佔上風。 有一個女人,三十五歲那年父親中風,隔年母親腦溢血,當時五個兄弟姊妹中,只有她未婚,所以「理所當然」承接起照顧的責任。女人說,幸好自己當時未婚,否則家業與父母之間,她會陷入兩難。女人無微不至照顧兩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年過半百的聚會 最多的話題就是誰家娶媳婦、誰家嫁女兒、誰當了阿嬤、誰家有孫子滿月⋯⋯了 跟年輕人聊到少子化的問題跟原因 他們總是回答:養不起小孩啦 其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依照現在的社會環境,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如果沒有長輩的支援,連結婚都不敢想 他們還自嘲是躺平族 這次跟朋友聊到一個
Thumbnail
年過半百的聚會 最多的話題就是誰家娶媳婦、誰家嫁女兒、誰當了阿嬤、誰家有孫子滿月⋯⋯了 跟年輕人聊到少子化的問題跟原因 他們總是回答:養不起小孩啦 其實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依照現在的社會環境,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如果沒有長輩的支援,連結婚都不敢想 他們還自嘲是躺平族 這次跟朋友聊到一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