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弓》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醻之。
2. 注釋
1. 彤弓弨兮:「彤弓」為紅漆的弓,「弨」指弓彎曲有力,象徵禮器或珍貴之物。
2. 受言藏之/載之/櫜之:「受言」指奉命;「藏之」是收藏起來;「載之」為拿來放置;「櫜之」指收進弓袋。
3. 我有嘉賓:我有尊貴的客人。
4. 中心貺之/喜之/好之:「中心」指內心;「貺」是贈與;「喜」是喜悅;「好」是喜愛。
5. 鐘鼓既設:鐘與鼓已經擺好,象徵宴會開始。
6. 一朝饗之/右之/醻之:「一朝」為整個早晨,引申為一次盛會;「饗之」是宴請之意;「右之」為以禮接待;「醻之」是以酒酬答來賓。
3. 白話文
紅漆彎弓啊,我奉命將它收藏。
我有貴客來訪,內心誠摯贈禮。
鐘鼓早已準備妥當,今朝設宴款待。
紅漆彎弓啊,我奉命將它搬來。
我有貴客來訪,內心充滿喜悅。
鐘鼓早已準備妥當,今朝以禮相待。
紅漆彎弓啊,我奉命將它裝袋。
我有貴客來訪,內心真心喜愛。
鐘鼓早已準備妥當,今朝以酒相酬。
4. 總結
這組詩透過禮器「彤弓」與宴會場景,描寫主人對嘉賓的敬重與歡迎之情,既有贈禮,又設宴,表現出周代貴族對待賓客的禮儀與心意。詩句反覆而富節奏,呈現莊重而親切的氛圍。
啟示
對賓客的尊重應以誠心實意與禮儀並重
禮物不在貴重,而在情感的傳達
傳統禮制中的接待禮儀,體現了人際間的敬與和
《菁菁者莪》
1. 原文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2. 注釋
1. 菁菁者莪:「菁菁」形容草木茂盛;「莪」是蕨類植物,引申為生命力強。
2. 中阿/中沚/中陵:「阿」指山坡,「沚」是水中小洲,「陵」是小山丘,皆為地形。
3. 既見君子:已經見到賢德之人,或所仰慕的人。
4. 樂且有儀:「樂」為喜悅,「有儀」指舉止得體、合乎禮節。
5. 我心則喜/則休:「則」是就的意思,「喜」為歡喜,「休」為安適、安心。
6. 錫我百朋:「錫」是賜予,「百朋」為豐厚的禮物。
7. 汎汎楊舟:「汎汎」形容漂浮不定的樣子,「楊舟」是用楊木做的小船。
8. 載沉載浮:「載」為「一會兒」,形容小船忽沉忽浮,象徵心境起伏。
3. 白話文
茂盛的蕨草生長在山坡上,見到了賢德君子,令人歡樂且肅然起敬。
茂盛的蕨草長在小洲中,見到了君子,我內心非常喜悅。
茂盛的蕨草生在小丘上,見到了君子,他賞賜我厚禮。
楊木做的小船在水上飄蕩,忽沉忽浮。見到了君子,我的心就安定了。
4. 總結
這首詩用自然景物與心境描寫相結合,表達了對君子的敬仰與相見的喜悅。草木茂盛象徵生機與欣欣向榮,而君子的出現更令詩人感到心安與歡悅,表現出深厚的情感與禮儀之美。
啟示
君子的德行讓人心生敬愛與安慰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貴在內心的共鳴與感動
自然與人文情感可交織為詩,傳達深層情感
《六月》
1. 原文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脩廣、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有嚴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于涇陽。織文鳥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龞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2. 注釋
1. 六月棲棲:六月兵馬忙碌準備出征。
2. 戎車既飭:「飭」為整備、完備。
3. 四牡騤騤:「四牡」指四匹雄馬;「騤騤」形容健壯奔馳。
4. 玁狁孔熾:玁狁是北方敵族,「孔熾」極為猖獗。
5. 以匡王國/以佐天子/以定王國:皆表出征目的為保衛國家、輔佐天子、安定天下。
6. 薄伐:出兵攻打。
7. 膚公:指受命指揮的貴族領袖。
8. 鳥章、白旆:飾有鳥紋的旗幟,白色的旌旗。
9. 元戎十乘:「元戎」是主帥,「十乘」十輛兵車,象徵軍隊主力。
10. 如輊如軒:如同重車與輕車,穩健與靈便兼備。
11. 吉甫:周朝名臣,文武兼備。
12. 炰龞膾鯉:「炰龞」指燒熟的甲魚,「膾鯉」指切細的鯉魚,為宴飲佳肴。
13. 張仲孝友:張仲,德行兼備,為人忠誠友善。
3. 白話文
六月間,軍隊正忙碌地整備戰車,四匹壯馬拉車疾馳,士兵身穿常用軍服。玁狁族勢力猖獗,形勢危急,國王親自出征,以捍衛王國。
戰馬都是黑色良駒,整備齊全。六月間軍服已縫製完成,三十里內皆備軍裝。國王出征,是為了輔佐天子。
壯馬體格修長健壯,車隊壯觀整齊。出征玁狁,奏報於膚公。士兵嚴整有序,佩戴戰甲,展現威武軍容,準備安定國家。
玁狁不是軟弱之敵,他們盤踞焦穫地區,侵擾鎬地與涇陽。軍隊展開旗幟,圖紋鮮明,十輛主戰車先行開路。
戰車穩定如同重車、靈活如同輕車,四匹壯馬整齊而馴服。征伐玁狁軍隊一直打到大原。吉甫這位忠臣,是萬國的楷模。
吉甫凱旋歸來,天子賜福無數。他從鎬地歸來,征程漫長,與好友共飲美酒,食用烤龜、切鯉等佳餚。眾人稱頌張仲,讚他忠誠友愛。
4. 總結
此詩描寫周軍出征北方玁狁的壯闊場面,展現軍備精良、出師有名,也頌揚了吉甫等忠臣的功績與德行。詩中從出征、征戰到凱旋宴飲,環環相扣,氣勢恢弘。
啟示
國家危難時,忠臣勇士挺身而出,是國之棟樑
軍隊整肅、士氣旺盛,是捍衛國土的基石
德行與功勳同樣重要,受讚頌的不僅是戰功,還有忠誠與友愛
《采芑》
1. 原文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畝。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路車有奭、簟笰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約軝錯衡、八鸞瑲瑲。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獲醜。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2. 注釋
1. 薄言采芑:「薄言」即「始言」,開始說;「芑」為一種野菜,象徵和平時期農作。
2. 新田/菑畝/中鄉:皆指新開墾的田地或中部鄉野,象徵軍隊駐紮與行軍所經之地。
3. 方叔:周朝賢臣,軍事統帥。
4. 涖止:來到這裡。
5. 三千車:表示大軍出征規模盛大。
6. 師干之試:軍隊整備演練,試驗兵器與戰術。
7. 四騏翼翼:四匹駿馬整齊排列,儀容嚴整。
8. 路車有奭:「奭」表示光明威嚴,車輛莊重堂皇。
9. 簟笰魚服:簟為竹席,笰為盛器,「魚服」象徵軍士整裝待命。
10. 朱芾斯皇/蔥珩:朱芾為紅色禮服,蔥珩為玉飾,象徵軍容華美。
11. 鴥彼飛隼:迅猛飛隼象徵軍隊行動迅捷。
12. 鉦人伐鼓/陳師鞠旅:敲鉦擊鼓,列陣操練。
13. 闐闐:密集之貌,形容軍勢盛大。
14. 蠢爾蠻荊:南方少數民族,為周之敵。
15. 克壯其猶:成功壯大軍威。
16. 執訊獲醜:擒敵審問,獲取戰俘。
17. 嘽嘽焞焞:車聲隆隆,火光閃耀,如雷霆萬鈞。
18. 玁狁/蠻荊來威:北玁狁、南蠻荊皆畏威臣服。
3. 白話文
我們輕聲吟唱,正在田間採芑菜,從新開墾的田地到附近的農畝。方叔領軍來到,帶來三千輛戰車,演練軍陣、試驗兵器。他身乘四匹駿馬,隊伍整齊有序。戰車莊重威嚴,士卒裝備齊整,佩戴魚形軍服與皮甲。
我們又在中鄉採芑,方叔再度率軍來臨,依舊是三千輛車,旗幟飛揚壯觀。他組織井然,馬車調度有法,車前八隻鈴飾清脆響亮。士兵穿著紅色禮服,佩玉莊重,顯示奉命征伐的氣度。
看那隼鳥高飛入雲,終於降落停歇,就像軍隊迅疾行軍後整頓安營。方叔率軍整備三千車,列陣演練,鼓聲震天。軍容壯盛,方叔指揮果斷,鼓聲深沉,兵勢密集。
南方的蠻荊族為敵,曾與大國為仇。方叔這位老臣,成功振奮軍心。他親自帶隊,俘虜敵軍並審問其情。戰車隆隆而過,聲勢如雷霆,光芒如閃電。方叔征討玁狁,蠻荊聞風而懼。
4. 總結
這首詩全面展現方叔領軍出征的壯盛場景,不僅有農野和平與軍事操演交錯的畫面,更突顯軍備、軍紀與方叔威望。從北伐玁狁到南征蠻荊,詩中洋溢著周王朝的軍事自信與正義之師的氣勢。
啟示
領袖的威信與能力能凝聚軍心、穩定國勢
軍備整齊與訓練有素是戰爭勝利的根本
文武之道並重,和平與戰備同樣重要
《車攻》
1. 原文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于苗、選徒囂囂。建旐設旄、搏獸于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2. 注釋
1.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攻」形容戰車裝備齊整,「同」意為協調一致。
2. 四牡龐龐:四匹壯馬,龐龐形容雄健有力。
3. 田車/行狩:「田車」為狩獵用車;「行狩」即出行狩獵。
4. 甫草:茂盛的草地,適合打獵。
5. 之子于苗:那人來到原野,「苗」為茂密之地。
6. 選徒囂囂:挑選的獵人眾多且熱鬧。
7. 建旐設旄:插旗設幟,為狩獵之儀式。
8. 搏獸于敖:「敖」為獵場,「搏獸」即捕獲野獸。
9. 赤芾金舄:「芾」為赤色服飾,「舄」為金飾鞋。
10. 會同有繹:儀式盛大而有秩序。
11. 決拾/舉柴:「決拾」為拾取箭枝;「舉柴」為高舉柴薪助燃火食。
12. 佽:敏捷靈巧。
13. 舍矢如破:射箭如同破竹之勢,迅疾有力。
14. 蕭蕭馬鳴:馬鳴聲清越,形容行軍聲勢。
15. 大庖不盈:儘管大宴,廚房不滿,意謂節儉。
16. 有聞無聲:德行遠聞而不張揚。
17. 展也大成:「展」為舒展、施展;「大成」指成就宏大。
3. 白話文
我的戰車已經準備妥當,駿馬也配合默契。四匹健壯的馬匹駕馭著戰車,向東方出發。打獵用的戰車裝飾華麗,馬匹強壯。東方有茂盛草地,我們驅車前往狩獵。
那位君子來到野外,選出的獵人熙熙攘攘。立旗設幟,開始捕獵於獵場。駕駛的四匹馬英姿煥發,穿著紅色禮服、金飾鞋履,出席隆重的狩獵集會。
獵人敏捷拾箭,弓箭調整得當,眾人合作射擊,一起高舉柴薪助燃烹食。四匹黃馬並駕齊驅,兩匹側馬也毫無偏斜。馬車飛馳,放箭如破竹。
馬鳴清脆,旗幟飄揚,車夫們鎮定不驚,即使辦大宴,也不浪費食物。那位參與征戰的君子,德行聞名卻不誇耀。他果然是一位真正的君子,發揮所長、成就宏大功業。
4. 總結
此詩描寫一次狩獵活動的全過程,從出發、獵場佈置、搏獸、宴飲到表揚君子,展現周代貴族禮制與軍獵訓練的結合。詩中不僅歌頌君子風範,也隱含戰備與文德兼修的理想。
啟示
禮樂制度中融入軍事訓練,有助國防與文化並重
德行之人無需張揚,實踐自然成就偉業
團隊合作、紀律齊整,是成功狩獵與征戰的關鍵
《吉日》
1. 原文
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從其群醜。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2. 注釋
1. 吉日維戊:選定良辰戊日。
2. 既伯既禱:「伯」為祭天祭地,「禱」為祈求神靈保佑。
3. 田車既好:打獵用車準備齊整。
4. 四牡孔阜:四匹馬壯碩健美。
5. 大阜:大丘陵。
6. 群醜:指眾多野獸,古稱禽獸為「醜」。
7. 差我馬:調整安排馬匹。
8. 麀鹿麌麌:「麀鹿」指雌鹿,「麌麌」形容眾多聚集的樣子。
9. 漆沮之從:指河流會合之地。
10. 天子之所:為天子行獵之地。
11. 儦儦俟俟:形容人馬聚集、等候命令的樣子。
12. 或群或友:有的成群,有的成對。
13. 悉率左右:率領隨從左右之臣。
14. 以燕天子:用以宴饗天子。
15. 發彼小豝、殪此大兕:「小豝」為小野豬,「大兕」為兇猛的大野獸(如兕,似犀牛)。「發」為驚起、「殪」為擊斃。
16. 酌醴:斟酒(醴為甜酒)。
3. 白話文
選在吉祥的戊日,舉行完祭祀與祈禱後,打獵用的車輛已裝飾完備,四匹壯馬整齊列陣。我們登上高丘,追隨聚集的獸群。
到了吉祥的庚午日,馬匹已全部調整就緒。野獸聚集之處,有眾多雌鹿成群奔跑。這裡是漆水與沮水交會之地,也是天子獵遊的場所。
放眼望去,平原廣大寬闊,地勢平坦豐富。隊伍整齊,或成群或成對,等候行動。大家率領左右臣子,共同設宴迎接天子。
我們張開弓弩,手執利箭,射中驚起的小野豬,又擊倒兇猛的大兕。用獵物款待賓客,並斟上甜美的酒飲。
4. 總結
本詩記述一次隆重的皇家狩獵儀式,從祭祀啟行、觀察地勢、野獸聚集,到設宴款客,展現周代禮樂軍政融合的理想政治形象,天子狩獵亦成為教化與禮儀實踐的舞台。
啟示
狩獵不僅是娛樂,更是政治與軍事的象徵行動
宗教禮儀與國家事務密不可分,強調天命與秩序
天子以德馭下,狩獵亦體現君臣協作與賞功施惠
《鴻雁》
1. 原文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2. 注釋
1. 鴻雁于飛:鴻雁在空中飛翔。
2. 肅肅其羽:「肅肅」形容翅膀整齊有序地振動。
3. 之子于征:那人正在出征。
4. 劬勞于野:在野外辛勤勞作或作戰。
5. 爰及矜人:進而憐憫那些需人憐恤者。
6. 鰥寡:喪偶的男子稱「鰥」,女子稱「寡」,泛指孤苦無依的人。
7. 集于中澤:聚集在湖澤中央。
8. 之子于垣:「垣」指牆,此處指建屋之地,意為那人正在築牆修屋。
9. 百堵皆作:「百堵」形容許多堵牆,皆在修建。
10. 其究安宅:最終能安居樂業。
11. 哀鳴嗷嗷:淒涼地鳴叫,形容哀傷之聲。
12. 維此哲人:這些有智慧的人。
13. 謂我劬勞:認為我辛勞不輟。
14. 維彼愚人:那愚蠢之人。
15. 謂我宣驕:說我張揚自傲。
3. 白話文
鴻雁展翅飛翔,羽翼整齊有序。那人奔走征戰,在野外辛勞。於是也憐憫孤苦之人,哀憫那些失偶者。
鴻雁聚集在澤中,那人築牆造屋,百堵齊作。雖然辛苦勞累,但最終可以安穩居住。
鴻雁哀鳴淒切,賢人讚我勤勞不懈,愚人卻說我炫耀驕傲。
4. 總結
此詩以鴻雁起興,描繪征人、建居與自我評價的不同觀感。它表現了勞苦者的心聲,也抒發了被誤解的無奈與對孤寡者的同情,展現出一種堅持、責任與仁愛的精神。
啟示
勞苦付出不一定被理解,需有堅定內心
對弱者的關懷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賢愚之見不同,評價亦難一致,行事當問心無愧
《庭燎》
1. 原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2. 注釋
1. 夜如何其:夜晚怎麼樣了?是一種詩的起興方式,反覆詢問以引出主題。
2. 未央:未盡、尚早。
3. 庭燎之光:庭燎指庭院中的火炬,用以照明,「之光」即其光亮。
4. 君子至止:有德之人到達此地。
5. 鸞聲將將:「鸞」是車馬上飾物所發出的聲響,「將將」形容其和諧、莊重的聲音。
6. 未艾:未止、仍未結束。
7. 晣晣:光明閃耀貌。
8. 噦噦:形容鸞聲清亮連續,與「將將」有異。
9. 鄉晨:將近清晨。
10. 有輝:光輝燦爛。
11. 言觀其旂:「言」助詞,無義;「觀其旂」指觀看來者的旗幟,象徵來者身份顯赫。
3. 白話文
夜晚怎樣了?夜還未深,庭院的火炬正在閃亮。有德君子到來了,車馬上的鸞鈴聲響清和有序。
夜晚怎樣了?夜尚未止,火炬之光更加明亮。君子到了,鸞鈴聲此起彼落,十分動聽。
夜晚怎樣了?天將破曉,庭燎仍輝煌閃耀。君子來了,人們觀看他的旗幟,象徵尊貴與威儀。
4. 總結
本詩以夜色漸變為背景,三問「夜如何其」起興,營造莊嚴氛圍,描繪君子在夜間到來的場景。燎火之光與車馬鸞聲映照出君子之威儀與尊貴,也反映出對賢者的迎候與敬重。
啟示
君子所至,即使在黑夜亦光明有序
禮儀之中見德行,尊重有德者是社會風尚
光與聲的交織,象徵精神世界的光明與和諧
《沔水》
1. 原文
沔彼流誰、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鴥彼飛隼、載飛載揚。念彼不蹟、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2. 注釋
1. 沔:水流深廣貌。
2. 流誰:水流向誰處,意指最終所歸。
3. 朝宗于海:比喻眾流歸海,象徵萬民歸心。
4. 鴥彼飛隼:迅疾飛翔的鷂鷹。
5. 載飛載止/載揚:一會兒飛、一會兒停/一會兒高飛,反覆不停。
6. 嗟:嘆息。
7. 兄弟、邦人、諸友:泛指同僚與國人。
8. 念亂:憂念國事之亂。
9. 不蹟:無法追尋其蹤跡。
10. 載起載行:起身又行走,形容奔波不息。
11.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內心憂慮難以忘懷。
12. 率彼中陵:飛向山陵中央,比喻往來不定。
13. 訛言:流言、謠言。
14. 寧莫之懲:怎麼沒有人懲罰(流言者)?
15. 讒言其興:讒言興起,擾亂人心。
3. 白話文
滾滾河水啊,終將流向大海。迅猛的飛隼,一會兒飛翔,一會兒停歇。唉,我的兄弟們、國中朋友們,沒有誰願意思念國亂,誰沒有父母呢?
滾滾流水啊,波濤洶湧不止。飛隼翻飛在空中,忽高忽低。想念那些不留痕跡的人們,他們忽起忽行。內心的憂傷,怎麼也無法平息與遺忘。
迅疾的飛隼,飛向山陵中間。百姓之中傳言四起,難道沒人加以懲治?我那值得敬重的朋友們,卻讓讒言乘機興起。
4. 總結
這三章詩藉由水流與飛隼起興,感嘆國事之亂與人心不古。詩人一方面悲憤同道不肯念及時局,另一方面又為讒言四起、正道不彰而憂。詩中流露對國運的憂思與對民情的痛心。
啟示
國亂之時,更需同心共濟,不能逃避現實
謠言與讒言破壞人心,需正道以對
憂國憂民者常有不得志之痛,應重視其忠言
《鶴鳴》
1. 原文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注釋
1. 九皋:低濕的水澤地,這裡泛指幽深之處。
2. 聲聞于野/天:鳴聲傳到野外/天上,形容其響亮動人。
3. 渚:水中的小洲。
4. 潛/在于渚:潛藏在深水/浮現於水中小洲。
5. 樂彼之園:喜愛那美好的園林。
6. 樹檀:檀木,喻品格高尚之人。
7. 蘀/穀:蘀指落葉,穀指穀物或草本植物。
8.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攻玉: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為磨刀石/雕琢美玉,喻外來意見、他人經驗可為借鑒。
3. 白話文
白鶴在幽深水澤中鳴叫,鳴聲傳遍原野。魚兒有的潛藏在深淵,有的浮游於小洲。喜愛那美麗的園林,裡面長著檀木,樹下落滿落葉。外山的石頭,也能用來磨刀。
白鶴鳴叫在九皋之中,鳴聲甚至傳到天際。魚兒有的在小洲,有的則藏在深水中。喜愛那優美的園林,裡頭種有檀木,樹下長著穀物。外山的石頭,可以用來雕玉。
4. 總結
詩人以鶴鳴與魚游喻隱士與賢人之高潔與深藏,園林、檀木象徵清雅環境與高尚人格,而最後一句則道出主旨——他人經驗亦有可取之處,應善用為我所用。
啟示
高潔隱逸之人雖處幽谷,仍能感化四方
美好的人格與環境相輔相成
善於借鑒他人長處,有助於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