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本是傳統上香港人消費旺季,但今年的消費情況卻反映出香港經濟前景的黯淡。以往,港人節假日期間都會在本地瘋狂消費,商場人頭湧湧,零售行業百花齊放。然而今年情況大不如前,較富裕的港人紛紛選擇出國旅遊消費,更多普羅大眾則選擇北上深圳甚至更遠的內地城市購物,希望藉着較便宜的價格和更多元化的商品選擇,緩解物價及生活壓力。
在本地消費持續萎縮的情況下,香港的零售業已經陷入惡性循環。眼見大街小巷空置舖位不斷增加,即使是昔日人流如鯽的尖沙咀大型商場如isquare,也出現了十室九空的慘淡景象;而葵芳廣場這類以小店為主、年輕人喜愛聚集的商場,更出現了一整層空間被夾公仔機填滿的現象,甚至毋須店員駐守。這種情況凸顯了實體店經營的艱難處境,也反映了市場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
隨著網絡科技發達以及消費者習慣的改變,香港人在消費模式上逐漸拋離了傳統的實體店,轉投網上購物。事實上,網購的興起並不單純由於價格便宜,更關鍵的原因在於網購提供了更為豐富和新穎的商品選擇,符合現代消費者追求新鮮感及多樣化的心理需求。當實體店無法提供相應的競爭力,消費者自然逐漸轉移到網上平台。這種改變,令傳統商戶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店舖租金高企,但客流量卻日漸稀少,經營成本與收入嚴重失衡,最終只能選擇結業離場。經濟不景氣及零售業的低迷,也間接導致了對其他行業的衝擊,特別是的士業。以往香港經濟活躍,商業活動頻繁,市民消費力強勁,帶動了的士需求旺盛,從而推高的士牌價。然而近年經濟陷入低谷,加上本土消費萎縮,市民出行意欲下降,的士載客量明顯減少,從前穩定的收入來源已不復存在,直接衝擊牌照的市場價值,使的士牌價持續下跌。
經濟學家指出,當市場行為受到價格因素主導時,人們的消費行為會隨著價格調整而發生改變。從目前香港的情況觀察,實體店鋪租金居高不下,導致商品價格難以與網上平台競爭,消費者理性地選擇了更具經濟效益的網購模式。而的士牌價的下跌,也正是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不樂觀預期,從而做出了理性的調整。
綜合而言,香港現時的經濟情況可謂嚴峻。不但商舖空置率急升,實體店式微,消費模式轉向網購,連帶的士業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若未來缺乏有效措施提振經濟,鼓勵本地消費,這種嚴峻的經濟困境恐怕短時間內難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