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最後一餐,卻是最難以下嚥的記憶
在結束印度八天七夜的旅程之際,我們來到「檸檬樹酒店」(Lemon Tree Hotel)用餐,這是一家據說是四星到五星級水準的飯店,從外觀來看,確實乾淨明亮,環境也不差。我們心中期待著這最後一餐能為旅途劃下美好的句點,然而,這一餐卻成了整段旅程裡最難以下嚥的一次。


小費的爭議,導火線的引爆
旅遊的最後一天通常是該整理行李、放鬆心情的時刻,但我們的團卻陷入了一場關於「小費」的討論漩渦。原本一人一天10~15美金,八天下來,約莫80美金,這對多數人而言並非小數目。但問題不是金額,而是這些小費到底應不應該給。
不少團員覺得整趟旅程的服務品質並不值得如此的費用。有的說領隊與導遊的安排混亂、沒有告知關鍵資訊,有的則指出導遊態度敷衍,行程時常臨時變動,購物站點過多且安排不合理。而有些人則認為,既然合約上白紙黑字寫著,就照規矩辦,回台灣再討論補償。
氣氛就這樣陷入僵局。
大家一邊吃著晚餐,一邊用耳語討論要不要給、該不該給,或該怎麼給。餐桌上不再是旅行回憶的分享,而變成一場靜默的道德與權利拉鋸戰。

被壓縮的行程與被浪費的時間
壓垮眾人情緒的,還有最後一天因塞車取消的土特產購物行程。這原本是許多人期待的部分,想買點伴手禮帶回台灣,卻因安排不周與時間誤算而泡湯。更令人不解的是,導遊卻利用我們上廁所的名義,帶我們去珠寶店購物——這讓人感到被利用,甚至是被欺騙。
最讓人火大的,是他事後才說,因為這樣的「上廁所安排」,他幫我們墊付了每人10塊美金的小費,要我們飯前再補給他。
問題是,從頭到尾,他從未說過這樣的費用,也未取得團員的同意。這不是幫忙,而是強迫我們接受既成事實。

「對不起」三個字,真的夠嗎?
晚餐時間,印度當地旅行社的老闆親自出現在飯店,說這是他經營旅遊團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親自來向團員聽取意見與道歉。看得出來他語氣誠懇、神情緊張,也的確走到每一桌說了無數次的「對不起」。
但真正的問題,他一個都無法回應。
導遊的誠信?行程的安排失誤?團員的權益損失?購物站強制停留?所有的問題,他只能搖頭、苦笑,然後再說一句:「I’m sorry」。
我們當然知道他無法在當下解決所有問題,也不需要他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但這種形式化的道歉,對我們這些親身經歷混亂安排與無奈旅途的人來說,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安慰。
給與不給之間的選擇
那頓晚餐最後我還是將小費放在桌上,交給了同桌的朋友。我跟他們說:「你們想給就給吧,不想給再還我也行。」我不是不願意給小費,我從來沒有不給小費的經驗,但這次真的讓我心寒。
我也當面對導遊說:「你是我唯一一個不想給小費的導遊。」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認為,是整團34位團員共同的感受。就從遊覽車逆向行駛高速公路當下,卻不吭聲的人。
我們不是奧客,也沒有不給就吵的意思。我們只希望在一段期待已久的旅行裡,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安排,而不是被當作可以隨意操作的「客源」。
尾聲:留下一點遺憾,也是一種經驗
旅行本該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尤其是遠赴印度這樣文化深厚又充滿驚奇的國度。但人與人的互動、細節的安排,常常才是決定整趟旅程是否圓滿的關鍵。
這趟旅行最後的那一餐,或許是最難吃的一餐,不是食物的錯,而是氣氛的錯。更確切地說,是安排與信任的破裂。
未來我們或許還會再出國、再參團,但這次的經驗,將會是一段提醒我們「問清楚、講明白」的深刻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