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完韓劇《大都市的愛情法》,真心覺得是我所看過關於男同性戀影視作品中的「神作」(我幾乎不曾用過這個詞作為影視作品的評價)。
主角南潤壽,因為先前看過他在《人性課外課》中的演出,在這部劇中他雖然是經典的反派,但他對於「情」、「義」的執著真的表現超好,所以其實我內心已經對他有一定的期待,沒想到他在《大都市的愛情法》中的演出完全超出我的預期,他把那些真實的、現實的演活了。
前幾天看完《咖啡夏日男友》後,又再把臺劇《影后》看完。它們各自呈現了不同主軸,前者可以說將一群男同性戀者(與生理男性的雙性戀)置於溫室中,藉此觀察這些人們在沒有太多外在變因後的行為樣態;後者幾乎就是在說著演藝圈內的「真/現實」,以及「活在當下」和「自己」的精神如何表現、如何被覺察並體現。
《大都市的愛情法》幾乎是這兩個主軸的合併,那些真實而極少於檯面上言說的,關於男同性戀者在都會中的生存樣貌。特別是二十幾、三十的這群年輕人(若提及中年的男同性戀者,《昨日的美食》可說是經典)。
臺灣的年輕男同性戀們,生活在都會(或經濟繁榮區),真的與《大都市的愛情法》所述極為相似。在臺灣,這群人們經常用「破破爛爛」作為自嘲的詞彙,這個「ㄆㄆㄌㄌ」不僅是外觀可見的,它更描述這群人們的心理狀態。
肉慾也是,親吻、擁抱、愛撫到性交,就是如此真實。「一夜情」,這個新聞傳媒已經用到爛的負面詞語,真的如此不堪嗎?如果那就是生理需求,尋覓伴侶的過程與手段之一,那麼我們又會是如何看待?
「性」被描寫得不堪,更是男同性戀者身上的標籤和枷鎖。我高度讚賞的韓劇《致我的星星》以及《語意錯誤》,它們的敘事精準、也很貼合生活記憶,但對於「性」仍輕描淡寫。《大都市的愛情法》坦然面對這些情節,並紀錄下來。
有些評論試圖將此作品從「BL」、「腐劇」、「耽美腐劇」等歸類切割出來,提出它是「同志劇」而非「腐劇」等類別。老實說,我恐怕不會、也不認為這種論述是正確的。我會把它歸類於普通的韓劇,而非拉出另一個類型再將其歸類。因為它其實很現實,有愛情的唯美也有真切地苦難,這種戲劇放在異性戀主流的觀點中,大概是不會被區隔於大多數戲劇,甚至它幾乎就是寫實類愛情劇,就只是如此。
不過話說回來,大多數談及男同性戀者的影視作品我都有所批評,特別是臺灣的作品(比較的基準是泰劇、日劇和韓劇,歐美的影劇不會作為參照)。尤其是臺劇處理愛情敘事的部分,許多都太過表層,那種千篇一律的愛情模板。不過泰劇通常會有更多生活與相處,「在一起」不會是最高潮,而是整個相處的細節描述;日劇、韓劇,通常「在一起」大概就是結局(也或許與各自的社會脈絡關聯?),但是在那種探索、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幾乎都處理得很細膩。雖然我經常稱許日韓的影劇,但很多也都是與臺劇類似,《致我的星星》也是第二季完成後我才認為它確實是很好的作品。
《大都市的愛情法》,幾乎是這群人們,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體悟或經驗的過程。就算韓國與臺灣的社會脈絡頗具歧異,但這部作品套到臺灣幾乎也適用。劈腿、一夜情、糜爛、愛得死去活來卻也因此遍體鱗傷、閨蜜與朋友們、醉酒,茫然地身軀和斷片的記憶,這些都如此真實。肉體、裸露的肌膚、嘈雜人群,煙霧繚繞、shot、冰塊、道歉和離別、被注視的身影與臉龐,就這麼真切。
高中時我真的很想寫一篇小說,但我所有想寫的內容都在這部劇中呈現了。心情轉換與錯位、喜怒哀樂,自我保護的社交語言和卸下心防的真心,整齣劇中都交織在一起。《大都市的愛情法》老實說,看完是惆悵的。太多能夠對應的人們與場景,情節還有內心波動都能夠理解。
01 Dec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