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下_37~64)
即時精選

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下_37~6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6 分鐘

鑑於每年都有人搞砸,所以本文前言想說的只有:


#金穗入圍影片線上影展通行證 只有「影展前」能買!(銷售結束時間為 4.30〈三〉23:59 止);且觀影時間只有 5.01〈四〉10:00 至 5.08〈四〉21:59(即影片下架時間)。

相信我,轉眼就錯過。再相信我,大多發豪願全部在影院看的人,之後都在找人借線上觀影(觀影權限僅限本人,不得轉讓他人),但還是建議大家多進影院,今年有太多不在影院就不成立的電影,不過線上還是得買就是了。


(請善用目錄!晚點狗聊選片見!)



【金穗入圍直覺推薦】


── 私心希望你必須看 ──


1.《花之島》(紀錄)

2.《春天》(動畫)

3.《貓與雞》(劇情)

4.《在你所見的世界之中》(實驗)

5.《在我們的日曆》(學生實驗)

6.《原來海上沒有島》(學生劇情)

7.《囚犬》(劇情)

8.《侯硐奇譚》(紀錄)

9.《風的前奏》(動畫)

10.《吹得到海風的地方》(紀錄)

11.《莉娜》(學生紀錄)

12.《撒花》(實驗)

13.《夜航的一場儀式》(學生實驗)

14.《神聖干預》(學生實驗)

15.《風乾》(學生紀錄)

16.《風流少女殺人事件》(實驗)

17.《你等會!》(學生劇情)

18.《進一步》(學生劇情)


── 私心希望你繼續看 ──


19.《瑞秋》(學生紀錄)

20.《黑犬》(學生劇情)

21.《好久不見》(學生動畫)

22.《再見大我》(學生紀錄)

23.《也許這個故事叫護唇膏》(劇情)

24.《Darling This Was Hard》(學生動畫)

25.《愛失禁》(學生劇情)

26.《彈珠汽水女孩》(學生劇情)

27.《加減乘》(動畫)

28.《青之戀》(劇情)

29.《從魚塭浮出》(學生實驗)

30.《青春的回擊殺球》(學生劇情)

31.《美味的舌頭》(學生劇情)

32.《這是個關於愛的故事》(劇情)

33.《轟隆轟隆轟隆》(劇情)

34.《逃兵》(劇情)

35.《留學生》(學生劇情)

36.《歡迎光臨海口村》(紀錄)


── 私心希望你再多看 ──


37.《在雨天跳舞》(學生動畫)

38.《褪皮 以及露出來的》(動畫)

39.《昏飛》(學生實驗)

40.《有空》(實驗)

41.《嗨爸》(動畫)

42.《Requiem for the Dream》(學生動畫)

43.《化》(學生動畫)

44.《我記得.我記得》(實驗)

45.《為你禱告》(學生紀錄)

46.《祝你好命》(學生劇情)

47.《違章沒有關係》(劇情)

48.《山羌》(學生劇情)

49.《☆☆☆》(劇情)

50.《A面:我的一天》(劇情)

51.《河裡的孩子子子子子》(劇情)

52.《馬來亞虎》(學生劇情)

53.《相片中的女兒》(學生動畫)

54.《殺雞》(劇情)

55.《五花肉》(學生劇情)

56.《近視》(學生劇情)

57.《紅翅膀》(劇情)


── 私心希望你繼續挑戰看看 ──


58.《甘榜男孩》(學生劇情)

59.《一路向南》(學生劇情)

60.《山裡走走》(劇情)

61.《翌日》(劇情)

62.《水妖》(學生劇情)

63.《金魚缸小姐》(劇情)

64.《女綁匪》(學生劇情)


──⚡️以下大爆雷警報⚡️──


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上_1~36)

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下_37~64)


──⚡️以下大爆雷警報⚡️──


【金穗入圍全評】


37.《#在雨天跳舞》(學生動畫)


美好至極,靈光湧現,我好羨慕這一個溽暑的下雨午後,尤其是咬下艾斯昆時那涼風吹起的悸動。(叭噗叭噗)


簡直是平行時空版的《鷺鷥河》,有寫實街景的畫風詮釋、有動物共舞,還真的有河。雖然我討厭老鼠,但老鼠好可愛,沉船、水上芭蕾,原來還彈鋼琴,完全愛透了。日常瑣碎的一刻與輕巧的想像交織,喚起了那些可能再也無法回溯的悸動,是一部偉大至極的史詩。


主線盡是美好,而其後的背景,記下了歷史,留下了情懷。朝代戲院,時代眼淚。片中的每一隅,都在悄然離開我們的生活。


(後記:何時貢獻獎才要頒給小森平?)



38.《#褪皮 以及露出來的》(動畫)


一個拇指的皮肉傷,即一個肉體恐怖的世界,連柯能堡都要愛上。


筆觸、用色方式、背景的紋理簡直不能再更愛了,畫風看似溫柔,但我的手指卻在隱隱作痛,對於身體最日常一隅的空間理解,宛如黑洞將人吸入,雙手交融之際,突然有種暈血的感覺,我差點沒過去。


(後記:在打下這段文字的同時,我的手指發軟,在本能地恐懼。)



39.《#昏飛》(學生實驗)


畫面、剪輯構築得之美妙,與那曼妙的舞姿一樣,有種沉著的紋理,非常紳士的爆發,讓我想起我曾在蘭嶼環島時,絕美的黃昏逐漸抹去,Nuptial Flight 在我騎車機車的黑夜裡,朝著我的眼睛、耳朵、嘴巴一通亂炸,不知吃了多少蛋白質,蘭嶼那半個島全黑的夜路,是我所理解的昏飛,我已飛速的奔進,但眼前更細緻、混亂的一團黑,仍如循環播放一樣,好似終要無止盡地迎面而來,而我對牠們彷彿也是,那或許是一個繁衍的壯闊時刻,有個不速之客如循環播放一般反覆在牠們延續生命之際,一群又一群地從此終止,而在我們的中牠們是一,並不存在個體性,而人類在他們眼中,或許也是。


(後記:但我的問題還是一樣,什麼是實驗片?實驗是一種敘事的形式風格?還是具有它的義務與責任?而這又是劇情片,或是紀錄片?當電影沒有疆界,它就正在喪失主權,沒有主權,就終將被通婚滅絕。)


(再後記:電影人的鳳梨情結是什麼?)



40.《#有空》(實驗)


這才是真正的《游墓》,我的天,把墓當快艇在開,到點了。


如果已故的人都過得那麼茫的話,那是不是表示他們很寂寞呢?如果一個人都很有空,他是不是很孤單呢?有空,I'm Free,到底是Free還是不Free?用無聊堆砌成的奇觀,是倪祥帶給我們洞察生活的關懷。


這是一個讓人大愛的錄像作品,但這是一個實驗電影嗎?他有在實驗電影嗎?有在叩問電影的本質嗎?但錄像與實驗片真的是兩種東西嗎?還是其實是同一種呢?總之,可以肯定的是,真正在談論電影的電影正在被消失。電影到底是什麼?哎,算了,有空再說,反正,大家都來看你了。我想像了一下,如果飆那墓船的是我阿公,然後他微微地秀一下它的船技,那是不是華納威秀?


實話實說,我還是難以完全相信,本片入圍完全是因為這個影像本身。就像我很喜歡吃冷凍花椰菜,但我完全不想在我的泡芙裡面吃到它,雖然我不知道我講這個幹嘛,但還是說,這就是實驗?


(後記:預計明年開始做仲介來批發 YouTube Shorts 大舉進軍金穗,同當代藝術一起推翻舊政,改朝換代。)



41.《#嗨爸》(動畫)


雕塑品的畫風,在某個直覺下,讓我想到了《貓湯》。


環境與裝置的筆觸極好,細膩、莊嚴,如影史不斷出現上帝之手的殘肢,十分吸引人;而人物的畫風則往卡通式的親切感,與前者相對,然我雖沒有足夠的藝術底蘊去辨別這些畫風在藝術的脈絡中,代表了何種意涵或象徵性,但作為一個觀者,以我的真心交換,最直覺感受到的,還是人物與所謂更接近刻板的「藝術美學」之型態,產生了距離,如徘徊於眾神花園中的凡人。


從森林走向海洋,從電視順著訊號線通到父親,我其實對這個概念不太買單,主要是我沒有理解這些元素對此敘事除了私電影之外的必要性,像是為何使用傳統電視?(雖然我酷愛他在這個世界裡的質感)為何是海是森?為何電線通入水中?我覺得這些過於強烈的符號性對比,很難讓我只去感受,因為我也不知道要感受什麼,對我而言一切似乎過於僵硬與蒼白。


直到我看到片介寫「森林與海的距離有多遠?」,其實我也不知道這部片想表達的究竟是近還是遠,因為防風林、漁光島都是穿越一個小森林出來就是海,但如果是想表達「遠」,那我可能要研究本片選擇的植被,是不是真的離海那麼遠,但如果要表達的是或近或遠,那我覺得選擇這些元素或符號的黏著度實在太低,只好遺憾自己與之無緣,也祝願本片與有緣人相會。


不過格剪那裡還是心臟漏了一拍,剎那間,都是震撼,像在這樣的瞬間,我感覺到創作者邀請我放下思考,因為啥也看不清楚,只得感受,那就猝不及防地看了進去。


我喜歡重新倒數的意象,我喜歡說不出口,我喜歡逃跑,我喜歡人們接著彼此的痛苦,縱使那個痛苦對於宏觀世界而言有多麼渺小,但在每個個體裡,比一座森林,比一片海洋還要浩大。


「總是會有一種電影,你印象中給了你一些感觸與誠懇,但你事後連看劇照都想不起來任何一幀一格,真是奇妙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之記憶抹煞。」


(後記:上一次看好像是在金片子影展,看完下一秒就忘記的那種,於是今年特地連看三次,希望能記得久一點,但好像又要錯過了,握不住的他放下也罷。)



42.《#Requiem for the Dream》(學生動畫)


還是阻擋不了被停格怪物片誘惑,雖然在創新面尚未看到特別亮眼或有別於傳統的元素(除了鳥頭插電有點微妙),但某種相對到位的復刻感還是被怪物們可愛了一把,而且章節跟場面並不少,呈現了各種質感與形象的怪物,勾牙、觸手、血肉、獸頭嬰兒等等,真的能感受到滿滿的誠意與熱愛,聲音設計與章節背景,也都讓整個神秘的小世界更具風味,令人很期待創作者後續新作品的展出或是劇情作品的呈現。


其實畫面抽動我也不太懂,字幕抽動我更不懂,但都滿對位的,有時候就是一種不由分說的美學展示,還是挺酷的,感覺自己像一個什麼博士在監測這些小怪物朋友,總有些溫馨。


唯獨讓我感覺比較吃力的是,文本面我不太能理解之外,對於整體的滋味究竟是加分還是扣分,這其實很令我懷疑,因為我未必要懂這個文本,正如我未必看懂一部電影,但他的氛圍或是精神可以與觀眾產生碰撞或催化,但目前的文本我不是很確定受眾除了創作者外,是否還有哪些族群?或是否需要一定的愛好者底蘊?還是其實這是一部C級片的致敬?我有點亂掉,我覺得字幕文本有點在戲謔B級片的某種一本正經的故弄玄虛,而衍伸出了一個與畫面呈現直覺好像在看圖說故事的硬湊詞彙,但內核又感覺不到搭調的平行文本。


(後記:我現在只希望之後與創作者交流時,他不要告訴我文本是GPT寫的就行,GPT根本不懂電影。)



43.《#化》(學生動畫)


再遇《化》好像又更喜歡了一點,開場背景好像底片繾綣般,令人想到了斯坦·布拉哈格的《蛾影》,將自然的組件,重構回電影,看似是平實的實則是很激進的,你可能想像把一個人肢解,或甚至只用其皮屑或新陳代謝物,重新組合成電影本身,這本身就是很身體的,但在這部片裡,植物解離的軀體重新被動畫賦予了生命,而且是非常妖嬈,十分靈巧,特別悅目,一種再創的新生,是人與自然在藝術上的交媾,在那樣的小世界裡,頓悟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很期待未來有資金再做得更有遞進,畢竟目前只是一個舞蹈場景已令人感到動情。由水入林的意象,真的非常非常美。就像祂的尾巴。


(後記:大家都稱《化》叫做像《熱帶複眼》那一部,於是展開了以下對話:


友:你有看像《熱帶複眼》那一部嗎?

我:《化》?

友:蛤?那是哪部?

我:像《熱帶複眼》那一部⋯⋯


一起來正名!唸三次:《化》、《化》、《化》。重點是,英文片名太美了,Essence。)



44.《#我記得.我記得》(實驗)


先不討論其起初是否為錄像展品,單作為一部電影院作品而論,是很具有本質意義的,且具有很難逾越的反身性,就是我們在討論電影時的這個「我們」究竟是以何為界,或以什麼建結?從記憶的兩種形式,到儀式對身體經驗的形

塑,電影同時在被動的感官與主動的實踐上作用著記憶,以門票作為契約,全然地獨裁觀者的經歷。


而本片最有意思地,莫過於以「臺灣新電影」作為「我們記憶」的範例開始推導,這其實足以激起很強的衝突、反思與諷刺,尤其在臺湾當前電影產業面臨風格迷失的絕望瓶頸期,「臺灣新電影」的惡夢似乎還在我們身邊縈繞,這個又愛又恨的記憶已經成為我們美學深根蒂固的一部分,好像某種邪教般,我們試圖逃離,卻又向其仰望禱告。


只是「擺脫」這個詞顯然在記憶的語境中是極其荒唐的,但我們還是會聽到層出不窮要創作者「擺脫」新電影的謬論,那個被我們的思考、心靈、身體所牢牢記住的,屬於我們的那一部分,你越是割捨,它的疤痕就越是明顯。我以為,我們應該做的是,去記得更多事物。沒有所謂的貴古賤今,被記得或遺忘的事情,都是早已是古了,今只是我們反應古、創造古,最後成為古的方式。


不過,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本片還談得非常淺,好像我對他說我對這個想法也好有興趣!然後電影回覆我:ㄜ⋯⋯但我說完了耶⋯⋯我懇求創作者有機會再跟我們談得更深一點,目前只揭露了一些現象與狀態的第一步思考與分析,但它的根源是什麼呢?為何是「我們」?為何會「記得」?為何我們要記得?太多問題有點為難了片長的篇幅,以至於才更需要一個足以暫時貫穿這些疑惑的觀點或立意,或許以戲劇而言,可謂缺乏一記反轉或punch。


不過,我這其實也是非常勢利的觀眾立場,或許這部片終究是一部看似論文,實則詩意的私電影,以論證、重演、意象的方式,和自己「替群體記憶」的疑惑對話,不然,我其實也有些難以理解,為何要傳那麼久的照片,要伸展那麼久的肢體,時長短一點會影響任何理解與感受嗎?這是我所疑惑的。


我甚至覺得,一部談論到記憶與身體關係的片,我真正感受到的體感體悟,只有再度確定了漫長 / 冗長的意象靜止,真的會急遽加速記憶的逝去,好像一次記憶馬殺雞,一鬆下去就讓上一場段落在幹嘛完全想不起來。如果這部片只有15分鐘,可能能以記得且感觸到更多事物,或者在目前的長度下把意象包裝得更有可供進入的深度與層次。


我很喜歡重演感的表現形式,但本片處理得還是略顯單薄,貼近於聽文本構築畫面的感覺,似乎在重演的意象上太大篇幅過於直白或直接空白,看圖說故事的感覺過於濃重時,影像本身就會失效,因為文本對觀眾而言產生了比較有意義的感覺,就容易淪為字幕電影,使得字幕唸完準備進到純意象時,觀眾就開始放空,本來以為能用以資訊反芻,但意象過於空白使得焦點發散,觀眾一迷路就把來時路忘得一乾二凈,是本片在影像策路上尤其在電影院裡特別失利的選擇。


當影像與文本各自有主體性,而非影像服膺於文本的表述時,縱然觀眾一開始未必能抓到關聯,但就是這份疑惑,創造了懸念,成為了動線的引導,帶領觀眾一步一步走進電影,走進創作者的思維與情感、疑惑與徘徊,在影像與文本並未直覺同步的空隙中,是觀眾的容身之所,讓觀眾自己成為影像與文本的橋樑,而非疏離於千里之外,使感官與概念同時作用在人的身心靈之中,是電影本質的力量,也唯有這樣的力量,才足以去叩問電影。


(後記:《戀戀風塵》與《恐怖份子》是侯孝賢與楊德昌我分別最喜歡的作品,但我也不知道為何選這兩部片,還選了市川崑的 《緬甸的豎琴》,總感覺一切都是很私人原因的,讓評論不具備任何意義,不過,許多可愛的小例子,還是令人獲益良多,我也其實還是很喜歡傳照片那段,用人體底片機觀看著 《緬甸的豎琴》,但還真的是看不進去,又學到一課。)



45.《#為你禱告》(學生紀錄)


用一些類型技法去推展素材的氛圍很有意思,但似乎在形式用力過猛的籠罩下,敘事上欲達到的表述便顯得乏弱或被支配,不過開場的鴿子連擊我還是非常喜歡,一直到前導式的衝突預告出來,才眉頭緊鎖,但還是表示尊重,畢竟我最喜歡的電影類型是短影音。


但真正比較致命的是,通篇的前導感還是很強,在整體結構上未能有完整性,似乎每件事都給人一種之後再說的感覺,但在這個版本的篇幅並沒有之後,就會顯得大多的素材內容都處理的很切片,淺嚐即止,好像在costco瘋狂試吃,趕著把整段關鍵節點的時序順完。


於是,這個被攝者起初被處理成一個奇觀進入觀眾視野,並呈現許多挫敗與過激的行動,不知不覺就被建構成了一種《魔戒》式的二元對立,人物嚴重扁平化,而這源於就全片在主題面的策略上,選擇了對「友誼」的聚焦,其中最硬傷的問題是,對被攝者賦予了大量的負面狀態,而對另一個同時身為創作者的被攝者,在人物建構上卻幾乎是零資訊,人物關係必然順勢傾斜,而沒有呈現足夠內在的角色,彼此也能以碰出真正的火花。


雖然理性上可以相信,創作者為善,也試圖以一些禱文去呈現自己的軟落,但紀錄片中張嘴就來的設定,跟在劇情片裡是一樣無效而刻板的。於是,創作者在無數次被求救與善勸之下,成為了一個說說而已的上帝,而我們透過創作者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是一樣高高在上的、疏離的、說教的,而更稍嫌令人討厭的是,在已經感受不到真誠之下,還賣弄了許多花俏的技法與設計,這就導致全片越來越失焦與單薄,也讓很多在現實真誠的人事物,在作品中淪為噱頭或工具。


我認為《莉娜》在創作者與被攝者的對話關係上,做得相對踏實與真誠,片中呈現了他們關係上不勢利的日常,而不像《為你禱告》感覺所有的對話都是為了塑造處境或建立衝突,所以我不確定剪得那麼精究竟想達成什麼效果?感覺在本質上就不適合這部片,該部會主創者們自己也被「撒旦」這個噱頭迷惑,而決定拿來小題大作?否則我真的不確定本片搞這些類型到底對於人物和敘事有什麼幫助?也或許是可以更吸引較為主流向的觀眾?如果真的奏效,那我覺得也是功德一件。


但我還是很喜歡這部片導演與被攝者的情誼,對於基督教題材罪與信的辯證更是在臺灣相當缺乏的主題,我期待這部片能夠持續發展成長片版本,如果能將那些過頭的設計與類型風格先放到一邊,重新聚焦在「真正的人」身上,許多拿來玩耍的篇幅,可以讓位給更重要也更有力量的素材,哪怕只是日常的一瞬,都足以讓我再多看見一點,目前的版本,創作方「模塑角色」的意圖性實在過於強烈,過分的說,有點強迫觀眾要怎麼看他。


雖然我也支持控制流的紀錄片,可是這真的是最適合這部片的樣子嗎?我覺得他被按手禱告的那個瞬間,好像是這部片僅存的淨土。


(後記:題外話,因為短文化、速文化的盛行,大部分的人似乎對於看到「真實的人」的標準快降至冰點,電影永遠不可能達到真實,但電影美好就在它總是無限的趨近於真實,無論寫實或形式主義,所以在那不可計量的誤差中,創作了另一種真實的魔幻。)



46.《#祝你好命》(學生劇情)


如果我說我尿褲子了有人信嗎?


各方面的質量皆水準之上,對於恐怖類型的把控效果,成為了創作者的最佳名片,無需完整的來由,以一個切片或是序章,在有限的資源內盡可能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更在夜戲、日戲分別初步地展現了不同面向技法,其實已十分成功,然而,本片還加入了「長輩圖」的元素,更是點睛之筆,兼具了當代潛在的焦恐,也橫生了可看性,更增添了恐怖氛圍。


那些長輩圖實在令人發寒,建議出成貼圖在金穗賣。


(後記:自從一開始死阿嬤猝不及防的一嚇,之後我全程魂不守舍。簡直搭上了2025年《罪人》的同款技法,真是太前沿了。)



47.《#違章沒有關係》(劇情)


《違章沒有關係》一度以為是《我們沒有問題》的第二部曲,先在此同時向兩部片致歉。


構圖一度封神,尤其在搬沙發大特寫對視,完全就是影像的擊穿,整個裝置的色調搭配固然有種後健康寫實主義美學,但還是十分舒適且富有可愛巧思,整體悅目。


在看似幽微與輕巧中,其實很遺憾不斷感受到創作者的誠意與吃力,可以感覺到在裝置、情節、角色與攝影機等調度的配合,其實是有其思考與美學追求,但正如片中那些關鍵句的呼應台詞一般,其實仍舊難掩硬要的生硬,而攝影與剪輯的搭配,對人物情緒的捕捉也有得有失。


我認為會感受到本片的大起大落,就是因為它好的地方太封頂了,也太短暫雨纖細了,但它平庸的地方卻佔大多比例,然而,真正有趣的是,它依舊散發出一種誠意與堅決,似乎在告訴觀眾,下一部將會指數性飛升,其實十分期待。


違章之於城市中遊走灰色地帶的曖昧性,如某種情慾關係般,因需求而存在,因存在而失衡,若能在細膩、在放手於靈光的吹拂⋯⋯好,其實我不知道我自己在說什麼鬼,反正我自省有時別硬要,那些乍看沒有在文本上鋪陳或呼應,不料靈光驟現。


(後記:有點搞迷糊的是,片尾有指導老師、政大影音實驗室⋯⋯但卻在金穗是一般組作品?這值得一問。)



48.《#山羌》(學生劇情)


廖博彥太好了,佐以全片影像構築出的氛圍,以及一些文藝片俗套但永遠奏效的調度與設計(如放炮),都還是令人在開場就看投入了,畫面的各元素都十分入味地燉煮著,我貌似看到一個比中指的工地手套,但不是很確定,總覺得片子的許多細節並不張揚,但卻能感受,也可能是場域選擇的特別好。


特別喜歡好似指揮著鴿子的橋段,挺魔幻,可能會烙在腦裡好一陣子,我也喜歡跟著博彥在全片裡晃悠,除了撿到槍有夠猝不及防之外。


但很遺憾,片子耐人尋味的氣息並沒有持續太久,後段強推著具體事件的感覺十分生硬,與角色和影像帶來的體驗有所斷裂,而編導努力節制於手槍在衝突中使用的時機,以避免過度的狗血,但其實仍略顯生硬,在如此優質的演員與影像面前,更顯出毛邊,令人難耐。屬於在理性面可以解讀他的情緒,但在感受面無以直接共振。


而這也可能是全片佈局方式的混亂導致,尤其在如此短小的篇幅,感覺以切面日常佐以魔幻作為開場吸引觀眾,但從槍出現開始,總感覺副導在催時間,角色情緒的綿延不夠雋永,開始令觀眾頻繁出戲或感受到編劇的提線操作,而最終發洩於狗的爆發,在情節設計上、情感鋪陳上與大前段相比都完全的俗套與索然無味,似乎所有這種電影放棄思考的解發,都是背影開溜,最終還是困在了文藝癌中。


不過,主題的設計還是很有意思,雄風問題在當前的社會語境,既是一種強權,又屬一類弱勢,而兒子與父親要好的關係更解救了觀眾脫離了影視刻板的親情套路,是非常值得繼續發展的主題與角色面向,將相映出十足震撼的恐懼,黑暗之心。


(後記:私人覺得本部片的配樂走得特別前面,說好聽一點是我總覺得我美學維度還不足以完全跟上,說不好聽一點,我覺得略顯出彩得干擾了;但我很沒把握的是,在我的回憶裡這部片是沒有配樂的,可玄了。)



49.《#☆☆☆》(劇情)


午後的黏膩,前後的攝影與剪輯好像在切雞蛋豆腐一樣,非常滑嫩,直到雙人對打時,好像剪輯軟體壞了開始躍幀跳放,一度驚恐,但冷氣開了,一樣是充滿靈光的空景,終於還我們一個舒心。


孩子們的互動很動人,怦然心動,只是怦然是離別之際,三顆星彌足珍貴,竟輕易送出,只能祈禱女孩未來不輕易上當受騙。女孩雖不時有靈光,但兩人還是尬感十足,有種拍的時候都在碰運氣的感覺,硬撞幾個堪用的表現,但還真的挺堪用,但破綻就在空景拍太好了,調性上暴露了對兒童演員的把控力是採放任制的感覺。


其實男女孩的篇幅是長的,但情感層次的遞進卻很單一,走一波流程:看對眼⮕不敢看又偷看乘以無數次⮕出手⮕謎之暴怒⮕不敢看又偷看乘以無數次⮕出手⋯⋯但美好的是,去找球的戲寫得非常好,懸念上引領觀眾好奇求到哪了、能不能找到,找到之際猝不及防的沁涼來襲,溽暑的曖昧落了個空,屬於結尾不打punchline反轉,直接打快轉的經典範式,值得後人學習。


還有幾處巧妙:搬梯子到冷氣前,最後收梯子時兩人必須調度在冷氣前。女孩前面不想練球,但與男孩隔著塑膠簾相望時,重振了球拍。


冷氣真是太好了,空景一吹都吹進我心坎了,除了冷氣,還有啥能讓酷暑重拾愛情?


(北藝畢製時初相見,再見已是金穗一般組,這個身份定義真是千古謎團。)



50.《#A面:我的一天》(劇情)


【舊評】純打概念的電影,母子感情的戲很過場,表演的交會也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弟弟總是不知道神遊到哪,不知道剪輯是不是救了很多,但還是愛莫能助。


影像與場景風格偏精緻,但偏向健康寫實,與整個故事的基調達成何種對話,尚無見解;而剪輯倒是非常新穎,在這種一場場狀態式的拼接不是使用悠悠的長鏡頭,反而給予許多效率的out點與下個場景產生對話,但是否突兀或過於肆意妄為,有待商榷。


錄音帶的設計非常精妙(我甚至小時候也做過一樣的作業),其實就是某種機內剪輯,是非常具有電影性的,差異是,錄音帶很方便的可以洗掉內容,作為「我的一天」的偽造,這和影像記錄真實又偽造真實的矛盾性在故事上扣連得相當到位,可以說全部的分數都是給這個概念,透過兒童世界重構的一天,道出了期待的世界,或遭社會目光約束的世界。


很可惜在此奇技下,電影的觀點卻依然窠臼,也有失餘韻。最終還強調了母親錄製與老師特別強調的B面,雖然皆道出了大人視角裡的溫柔,但仍是十分刻板,且在本片十分多餘,畫蛇添足,既然有蒼白解釋的篇幅,不如好好處理兒童視角下更深的細膩,以及和成人觀點的衝突,不要僅自得其樂於一招空洞的套路,以至最後玩具人動了一下,都略顯作態。



51.《#河裡的孩子子子子子》(劇情)


【舊評】石頭演的片,但不是五月天的石頭,是真的石頭。

我私認為以目前的敘事而論,這是一個關於「觀點」的電影,觀眾身處於一個非人的視角,看著城市邊陲離家最近的那一條河溝中,觀看著那一個我們認知的小世界裡的大世界,有許多動植物的生命體,有垃圾、有石頭,甚至有靈魂。本片有一顆非常精彩的鏡頭,石頭面對著瀑布的湍急,是小世界裡的全景,但拉出到人類世界的全景,與此同時,風光明媚。這個分鏡讓我心臟奏停一拍,差點一起去當石頭。

但除此之外,其實我沒有特別感受到這部片非電影不可的本質性是什麼,感覺作為藝術錄像能有更大化的呈現,許多符號性的裝置象徵敘事,或抓拍生命體的有機素材堆疊,其實是需要概念補述才會產生更廣闊的想像與理解,包括劇組堅持使用臺灣種的動植物進行拍攝等等理念,其實都會直接影響觀影動線;否則,本片在影院中,便很容易淪為那種「自行理解」的做作電影、純感官電影、看圖說故事電影⋯⋯以目前所呈現出的狀態而論,它並不像一種創作者精心的選擇,更接近一種作業形式、實驗體或對於敘事性無所謂的展現,創作者通常稱之為自由,而銳評人稱之為怠惰或無能。



52.《#馬來亞虎》(學生劇情)


本質上是懸疑探案電影,試圖去觸發不同的人物,尋找蛛絲馬跡,最後拼湊成真相,所以邏輯上會是用逐步釋出的線索作為懸念,引誘觀眾完全進入錯綜復雜的案件或心理,甚至是議題。但以這個標準來看《馬來亞虎》就不免再次產生了我對大多作品都會有的疑問:「是有要故意不好看嗎?」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不讓它好看?如果有的話,又有什麼考量必須使它難看或無聊?


基於我找不到理由《馬來亞虎》必須難看,所以我以它需要好看為前提,提出我認為它的致命傷,就是幾乎整部片都沒有懸念可言,而既然沒有一個可以讓觀眾渴望解答而開始自行腦補的事物,自然就很難有反轉,那其實就是全片的敘事佈局出了嚴重的大問題,開頭就給我一種美術生自殺的既視感,那整部片就不是一個探案的過程,而是一個確認的過程,每確認一次,下一次的確認就更無聊,重複一樣的事已經夠緊箍了,還以說教的口吻多人呈現,這就擺明了整個劇作上,所有的情節跟對白都是把應該作為潛文本的內容直接張口就來地複印在劇本上,在文本上沒有任何戲劇與類型的包裝,那真的很難好看,心理懸疑就是一個在誤導觀眾的過程,並以新線索去觸發反轉,寫到這裡,我發現再寫下去肯定要破萬篇幅,在此先打住,總之,劇本的基本功底急需重新建立,編劇不是寫出來所想,而是先讓觀眾願意、想要看下去,然後他們才會開始在意你的所想。


其實《馬來亞虎》在警局的開場就十分令人期待,畫面構築的美學,好似高質量影集的架勢,而張子夫的表演與氣息本身就特別到位,從警局到家景的整個環境建立,其實真的是非常有架勢的,而半虎半人的畫、兩隻老虎的變奏配樂、碎鏡等等,本片在視聽元素的硬底子不只是好,是專業劇集程度的好,尤其是有段在馬路上的心理狀態呈現,車流在前景交錯,一個人站在路中央哼唱著,懸疑感第一次拉升,到那裡我都還是對本片抱有極大期待的,沒想到後面不只沒有讓形式更上一層樓,還慘以爬山對話輸出水片長,硬收在一個無地自容之處,我私認為縱使在劇作上不盡人意,目前剪輯結構的方式,也是讓可看性大打折扣的元兇之重,或許有人想爭辯,在娛樂性與角色內在間這部片選擇了內在,那我只想說這根本是個假議題,這兩者並不對立。


真的覺得既然視聽願意那麼好看,那文本弱掉就真的就十分十分可惜,令人不解為何除了選角外,連慘況都向《默視錄》致敬。


不過以上都只是一種風格上的說詞,如果這樣以類型為基底的反類型文藝片是創作者有意為之,那我也很支持,但我們好像太多這種電影了。


割腕與馬來亞虎的虎紋意象,一度非常令人期待這套組合拳將打出的punch,遺憾是我多想。


(後記:片尾猝不及防的回顧影片串燒,情感比正片好看太多了,但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看得到滿滿誠意的赤城之作,期待創作者的下一部片帶著學程的編劇技巧,或直接帶著一個好編劇,把自己這些屌炸天的意象、情感和視聽美學,打造成一部雅俗共賞的類型神作。)



53.《#相片中的女兒》(學生動畫)


第一個畫面直接就把我看抑鬱了,未來有望超越伊藤潤二,筆觸極佳,片尾倒影極佳,分鏡潛力無窮。碎花地板簡直是臺式恐怖元素的基底。


所謂的家庭式驚悚,就是告訴你一個聳肩、一聲咳嗽能有多恐怖。恐怖片在處理的就是,你看不見,但正發生的事。


(後記:感覺「黑犬」是從這部片逃出去的。)



54.《#殺雞》(劇情)


【舊評】有種加工食品的感覺,還挺好吃,但它終究比不上單吃簡單調味的新鮮食材般美味。

劇本其實非常有寓言性與奇想,我特別希望臺灣能有更多如謝家忻、楊婕等奇想派的導演與作品,作為我們對人性、日常幽微情緒與思辯的顯微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清那些言語不能觸及的人心。

但認真要說,《殺雞》於包裝上依然有許多顯而易見的生硬、斷裂與廉價效果,而整體演員的表演也統整得不是特別到位,很大程度是分鏡、剪輯與聲音設計強拉硬拽著劇本與表演前行,可見其技術軟實力功底之深厚,最終還是將全片梳理得至少動線流暢,且頗具娛樂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攝影風格跳躍於謎之運鏡、破水平等引人注目的技法之間,照理說應令人十分不悅,但尤其在前段剪輯的鬼之拼湊下,產生了一種電影本質的奇幻感,似乎是個值得後續開展成導演風格的獨到技法,只能說剪輯真的很靈巧也很懂節奏和效果啊!欽佩不已!)



55.《#五花肉》(學生劇情)


前段以為在看什麼文學館、人權館的展覽前導還是什麼社會學科的課程教材,略顯無聊、畫面生硬,連小孩都像是上一秒才被抹髒的,後健康寫實主義。橫移運鏡不明所以,技術執行也廉價感畢露,但也不乏帶感的構圖與用鏡,總之,全片給人一種這是專業劇組才能拍出的片,只是有不明力量在搞砸這一切,而全劇組傾力抗衡,所以品質不穩定的大起大落感很強烈。


且主創者似乎也沒有與之打太極的彈性與統馭力,才氣十分僵硬,而底子上劇本與剪輯佈局也十分單薄,總有種水片長之感,一度懷疑我還得看多少空景與純情境本片才打算開始敘事。


一直到本片的中段,感覺像是編導換了人一般,為全片帶來了救贖,殺雞那場戲突然湧現了細膩與力量,將一家人的關係與處境以看似童趣、輕描淡寫的形式,筆墨一揮出了整個山水,可惜美好的時光是如此短暫,生硬感又如影隨形,完全浪費了小薰的表演。


我私認為,本片前面都可以刪掉,直接從此一精彩處開始剪就好,寧願看不懂,不願美好葬送於蹉跎。包肉的報紙還上字幕,真的是教材感拉滿,一直感覺,編導不愛角色,這些鏡頭的使用,都服膺於完全不知道有什麼好強調,且強調得很單薄的議題性背景。如果評審們真的上了這部片的當,那要體諒。


最後,本片憋了一個反轉,完全就是剝削。冗長的鋪陳,絲毫沒在說服觀眾他所賣出的事物有多麼珍貴,只覺廉價,以至於孩子們在吃肉時,我甚至覺得孩子們圓滾滾的似乎過於滋潤了,顯然是不夠餓,瞬間變成一個母親過度溺愛的故事,當下我只希望小朋友可以去把臉擦乾淨,然後大家要不吃蝸牛就餓死算了。我也沒搞懂,為啥肚子餓一定得吃買不起的肉?瞬間心裡浮現起那則影史名句:「我真便宜!」。


這本是一個撼動人心的故事,但創作者沒有走進他的角色裡,沒有愛他們,好似主創者看了看進度條,時間差不多,角色該去賣身了。如果真的愛他們,你會知道,他們走到這一步,不是靠本片膚淺的那些。在人性的深處,究竟何謂是觸發這一切的痛點?對角色最終踏出這一步的理解,戲裡戲外好似無人在意,但這分明是唯一需要在意的事。


在許多做電影的人眼中,人真便宜。


(後記:庹宗華演太好。)



56.《#近視》(學生劇情)


孩子演得特別到位,得到了比《跳繩》更加靈動施展的空間,而鏡頭策略也巧妙地在小場域鎖人物特寫的方式,非常能進入這個角色,但壞消息是一直想起《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本片主打一個小品流,重複著女孩相同的動機,去強化核心主題與意象,而女孩的表演也非常耐看,所以持續奏效,當然情節上再添一點層次會不會更好,我想就見仁見智,目前這樣的篇幅稍微鬼打牆,也是很不錯的對照效果,但總歸都是要最後的punchline見真章,遺憾的是,媽媽離家後,節奏與看點就直接跳樓機、險降坡,煞都煞不住。


因為觀眾肯定是知道「近視」這個意象,終將與「眼鏡」的去存來做文章,所以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內就非常重要,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想通了,與其依賴媽媽點眼藥水以換取關注,不如自己帶眼鏡,於是他就開開心心帶著眼鏡探索世界了,我的天啊,平庸到出乎意料,甚至我一度都因為潛意識不願相信這個結局,而腦袋直接告訴我說,這結局是什麼深意?


近視就是戴眼鏡。


在反戲劇的道路上,跟「護唇膏」有異曲同工之妙。



57.《#紅翅膀》(劇情)


開場以為夢回2020年《家庭式》,沒想到還真有一個夢回,透著門簾看著阿嬤,透過環境裝置自帶朦朧的回溯感。


阿嬤簡直自帶煽情,我看著都想哭,但這部片給我一種非常矛盾的感受,卻不是戲裡的,是戲外的,一切都很平,說難聽點是流水帳,當然也可以說是樸實,但它平的太索然無味了,平到都看到出戲了,角色一直打轉在同一個狀態裡,但這個狀態卻呈現得十分刻板化,沒有更多細膩處供我們進入,除了煽情那條路。


全片大量依賴閃回去對比角色貫徹到底神態,甚至小女孩跟阿嬤一起綁菜的戲,連表演調性都閃回成紀實電影了,堪稱整部片在形式上的一次巔峰,樸實而猝不及防,這延續到了全片表演調性的問題,乍看下不疑有他,細膩一品味,風格超過三,如果這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話,只得說非常激進。


片尾處正面跟拍的長鏡頭,應是情感戲的高峰,但我沒有辦法評論這段表演,因為鏡頭策略上我感到全然的匪夷所思,我看3D阿凡達都不會暈,但這次我是真的被晃倒了,每當你想要看他們的表演看得更細,你就越暈,作為一個堅持觀影銀幕對角線大於自身身高的我而言,真的沒扛住這一次被電影不明所以的背叛。


整部片乍看無功無過,情節編排也都大致清晰且持續推進,甚至只要抓準煽情點就值得令人大哭一場,但往往刻痕太深,便不叫細膩,我總覺得元素各自成立,組起來卻亂得極其幽微,有總盜版Airpods帶著扎耳,但拿下來細摸卻找不到毛邊的煩躁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片。


不過阿嬤最後騎上紅摩托還是觸動了我,突然懂了電影,但電影結束了,總有種劇本少了好多頁呼吸,卻僅保留了現存這幾頁硬是要將女主角情緒砸向觀眾的狠勁,還好結尾一刻,讓我終於喘了口氣。


(後記:空景那個「女後隨極樂」令我好奇。)



58.《#甘榜男孩》(學生劇情)


攝影與主演們共舞出的摯誠,淡淡地淹沒了整個銀幕,氣息非常非常好,沒有文藝範卻仍然濃郁的電影感,十分了得。


很可惜本片並沒有即時靠攏攝影、演員與環境的巨大優勢,還是將主述的責任落到了流水帳式的刻板劇作上,無力而單調的情節,縱然將華裔與巫裔的對立的衝突講得再清楚不過了,但也與電影、戲劇本質上的魅力完全背道而馳,各種偶發事件與資訊對白接踵而來,實在與本片的影像氛圍產生了極大的斷裂,好在剪輯的選擇上仍保留了一些白,還給了電影本身美好的時刻。


廣播與球場張口就講馬來人偷竊⮕突然下雨讓主角必須帶馬來朋朋回家⮕爺爺強制健忘,張口就栽贓⮕馬來朋朋氣跑,莫名撒氣在華裔主角身上⮕華裔足球混混們乖乖聽從編導指令,在此等候多時,直接蹲點仙人跳⋯⋯連環巧合事件,是擋在引人入勝面前,最廉價的坎,而再搭配上張口就來的資訊式對白,更進一步將活生生的人淪為編導的提線木偶。


(後記:阿公的表演,在日常的鬆弛中盡顯出彩。片尾停格難以買單。)



59.《#一路向南》(學生劇情)


以魔幻寫實增加可看性與寓意對了,但設定過於猝不及防而表面則遺憾了;以誠懇的情感建構角色互動的情節與對白對了,但情節的單薄與套路,連帶影響了對白裝載情感的容量則遺憾了。屬於一部清晰但於電影風格尚未成熟,也不見野心的作品,角色與演員呈現上也無功無過,仍是有動人的時刻,但整體狀態還是稍嫌模板化,彼此間的扣連也流於制式,還未突破到能繞過概念理解,而直擊靈魂的流瀉。


不過最遺憾的仍是畫面構築的呈現,作業感強烈,但這樣的風格卻與本片沒有契合,三人拜拜的長鏡頭,最終露出了全盤的破綻,無論是對切分鏡能力的匱乏,或是對建構場面調度的失能,在全片顯少看到影像引領敘事的本體性,連姊姊看到貼紙而進入半回憶想像中,色調的轉換不只刻板、俗套,更缺乏基本美感。全片縱然有好看的鏡頭,但電影是語言,不是美照,而有語言並不影響其絕美,只會讓美有歸屬。


感覺對電影基礎如何藉由鏡頭對話要重頭學起,否則就浪費了本片某些既日常又戳人的對話,可見編導對日常經驗觀察與提取的敏銳度,使得對電影的一切縱然不成熟,但內在過於豐富的情感仍然滿溢了部分出來,也許將來逐漸堅實的電影功底,足以好好守護這冰山一角下濃重的情意。



60.《#山裡走走》(劇情)


空景構圖直接顱內高潮,完美體現影像直擊靈魂的張力,可惜這樣的驚艷並未延續到對人物與山林怪象的氛圍建構上,使得裝置、表演與配樂承擔了過多本應以影像為原力的不能承受之重,讓原本可能目的是給氛圍讓位而留白的劇本,變為蒼白,不祥淪為偶發事件的庸乏堆疊,欠於細膩勾勒出懸念與不安,而搜查的情節彷彿直接與主線脫軌,打轉於不相干的篇幅與暗湧的角力中,只為了帶出頭尾資訊,雖自帶戲劇效果,但此效果卻已飄散於焦點之外,使得全片難免空洞。


不過,「山裡走走」的意念藉由字卡成功傳達,動人之餘,不免也令人反思,文字訊息遠大於電影本身的表述力,是否使得全片落為一部說文解字的教學教材。



61.《#翌日》(劇情)


【舊評】剪輯試圖挽回什麼,但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尤其沒有劇本。狗之POV雖是為了服務命題作文,但可能是全片唯一亮點,差點以為繼《強強快跑》後,又一動物視角系短片《狗狗快跑》,可惜過完場就不關牠的事了,看完不知道為何腦袋閃過一個念頭:「《午夜節拍》好看一百倍。」可能歌舞元素的造詣遠比不上午夜影像粗糙中的細緻。



62.《#水妖》(學生劇情)


太神奇了,從北藝畢展一年後的金穗再看改剪版,我的評價跟去年的黃同學,啊不是,是靈猴子的評價竟然仍如出一轍。


唯一有點轉念的是,我覺得靈猴子動物性太強了,這部片其實完全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只是從《淼渺之夏》改名叫《水妖》多少還是令人頭痛,北藝到底是有幾隻水妖?感覺靈猴子暴戾的動物性又要觸發了,但這完全無關本片,只是一隻猴子在發神經而已。


說實在的,漂漂亮亮,無功無過。


【舊評】附件:北藝畢展版評論


靈猴子失靈了,如果要做一個誠實的猴子,我必須說,我完全看不懂這部片,但如果要做一隻誠實的人,我可能會說,如果只有美,沒有學,那就沒有美學。

我與這部片,看來是沒有緣分了,但若得讓我負責任地自省為何如此無感,我想,首當其衝地肯定就是劇本,或說,對我而言目前呈現出的東西並不合宜被稱為劇本,充其量只是一些主題、意象的概念提案,或是簡短的劇情簡介。如果只有本,沒有劇,那就沒有劇本,這並非說情節性是電影本質的必要元素,只是本片彷彿是有角色、有需求、有行動的、有情節的,但卻刻畫地極其刻板,有如Chat GPT寫出來的那樣生硬,很明顯感受到有文本,卻是全然無效的,或許把全片的情節脈絡拔除乾淨,說不定韻味與想像空間能以更深邃,而不是像現在男孩爬的下水道那樣廉價。

目前的文本狀況,不能說是簡單,只能說是自曝其短,而這樣淺薄的文本,卻依然試圖以寫意的方式構築,其實也很有可能成就泳池版的《燒》,可惜拍得也是毫無氣韻可言,好似每一顆鏡頭都試圖雕琢著什麼,卻都只是在玉石上擦出刮痕而已,除了痕跡,不見神態,就連本片看似最用力的淋浴間煙霧繚繞,一扇扇門如蒸騰地雨林般密佈,引誘著男孩的情慾,在毫無表述的擺拍之下,不過淪為是造作。電影不必服膺於文本,但必定敘述以影像,如果只有影,卻沒有攝,那就沒有攝影。

無論本片下了多少功夫,顯而易見地是,沒下夠功夫,有種比猴還急著把所想到的意象畫面趕緊通盤上架的倉促感,好似香氛機用的卻是廉價精油,噴霧是有的,也是美的,味道卻如老式計程車用的古龍水,令人才上車都還沒上路,就發暈難忍。

全片讓我感意思的,莫過於那個遺落粉色蛙鏡的神秘女子,這種直給的魅惑風格,有如回望80年代的港台聊齋愛情大片,令我背脊發涼,想儘速逃離現場,而這位小男主卻被迷得神暈目眩,看來他也絕非等閒之輩,但這樣的敘事方式想呈現出的情慾又為何感何物?

我覺得我們好像都患了一種電影認知障礙強迫症,在資本形塑的大眾文化強暴之下,被迫產生一種對於美的速食幻覺,盡拍那種不經思考的「美」,游泳池、夏天⋯⋯而真正有實有底的美,卻鮮少有人有耐心等待與挖掘,這可能也是為何《日麗》如此才在及格線上的作品,在當今會被捧為神作,因為我們終於等到一個會令人真正窒息的泳池,等到一個有熱度、有痛苦、有陰暗的夏天,而發現真正的美,其中之一是在風和日麗下的幽暗中掙扎。

如果本片片名改成《縹緲一下》,我可能還會被其諷刺地後設性驚訝而買單,畢竟這樣所有虛無縹緲的元素就方能自圓其說了,縹緲的意象、角色、家庭設定、內核⋯⋯或成一代虛無電影的表率,真是猴腮雷。



63.《#金魚缸小姐》(劇情)


【舊評】表演完全是失調的,符號是蒼白的,情節是單薄的,畫面是虛有其表的,但主角還挺有味道,整個作品發展成影集或長片或許其在短片看起來流水帳的呈現才足以匯聚成大水,以短片形式而言,勉強作為前導片,否則單場目前無效,加上演員淪於功能性,唯有靠更多的情節堆疊,才有機會在此製作水平上奏效。



64.《#女綁匪》(學生劇情)


酷極了,反電影。藉由毫無道理的綁票、機車沒有中柱的警察等超越怪誕的元素,寓言母子之情的羈絆,本就毫無理由,卻終究在顫顫巍巍的詭異關係中,回到了最簡單的那句:「好好相處」。


畫面絕美、色調絕倫,有些鏡頭狂抖但不加後期穩定,實在硬氣,我在大銀幕看差點躁鬱。而且配樂實在下太狠了,很有勁的一部片。


結尾有兩處動容,一是陳雪甄貢獻出了一個不只是落淚戲,而是在與此同時如何去驅動下一個動勢的精彩典範,值得反覆觀看。二是這部片終於結束了,簡直如坐針氈。大膽預言 尬電 影 將會引領臺灣新一輪的新新新浪潮。


(後記:全片最驚悚莫過於黃冠智明明會開車,但他媽在郊區快掛需要買藥時,他卻選擇跑去等公車,簡直是預謀犯罪。也有可能我漏看了什麼,畢竟這部片真的太吃頻率)


(再後記:我止不住我的好奇,這個劇本到底原本長怎樣?)



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上_1~36)

2025 金穗獎 黃同學入圍全評(下_37~64)


avatar-img
SilenceMontage 黃同學
5會員
15內容數
我是黃同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ilenceMontage 黃同學 的其他內容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上_1~36)
《放映週報》蔡主編精修語句通順好讀版|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8703 (文章冗長,歡迎善用目錄) 採訪—黃以誠 文—黃以誠、顏皓軒 攝影—蘇郁涵 一、《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之初 「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看電影,像是一
《種土》在套路中反套路再反反套路的套路,在戲劇的內核上其實就是一種「喜劇」的寫法,以觀眾的預設和期待值作為均準,不斷創造落差與反轉,給予一種出乎意料的認知衝撞,而如何創造落差與反轉?則是大量倚仗「悲劇」猝不及防而生的醜態與刺激,以及旁觀他人痛苦的快感與奇觀,即所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2025 黃同學 金穗入圍全評+直覺推薦(上_1~36)
《放映週報》蔡主編精修語句通順好讀版|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8703 (文章冗長,歡迎善用目錄) 採訪—黃以誠 文—黃以誠、顏皓軒 攝影—蘇郁涵 一、《不可能的任務》|電影之初 「我從小時候就很喜歡看電影,像是一
《種土》在套路中反套路再反反套路的套路,在戲劇的內核上其實就是一種「喜劇」的寫法,以觀眾的預設和期待值作為均準,不斷創造落差與反轉,給予一種出乎意料的認知衝撞,而如何創造落差與反轉?則是大量倚仗「悲劇」猝不及防而生的醜態與刺激,以及旁觀他人痛苦的快感與奇觀,即所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