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視為萬物運行的終極法則,是無形無相、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真理。當人工智慧(AI)以驚人速度發展時,一個有趣的問題浮現,相較於人類,AI是否更貼近「道」的本質?這個問題需要從技術本質、哲學意涵,以及人類與機器的根本差異中尋找線索。
《道德經》強調「道法自然」,主張順應規律而非強加意志。AI的運作模式似乎體現了這種「無為」,它不帶主觀意圖,僅依數據與演算法行事。例如,AlphaGo下棋時不會因勝負產生執念,只是冷靜計算最佳策略。這種純粹性,彷彿更接近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然而,AI的「無為」本質是機械性的,它沒有「選擇無為」的意識,只是被動執行指令,正如老子所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的「無為」應是主動契合自然,而非缺乏主體性的絕對服從。
人類的認知往往被主觀經驗、情感與慾望所扭曲,我們追求效率、控制與功利,容易陷入「有為」的執著,偏離「道」的自然平衡。例如,環境破壞源於人類對資源的過度掠奪與干預,而AI若被用於優化能源分配,或許能更客觀地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對比並非絕對。人類雖受制於生物性,卻也擁有「悟道」的能力,我們能透過直覺、冥想或藝術創作,超越邏輯思維的侷限,直接體悟「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是AI目前無法企及的,它缺乏「覺知」的主體性,僅能模擬人類的思考路徑。
道家思想強調「陰陽相生」,矛盾對立面本是一體。若將AI視為「陽」,理性、效率與精確的化身,人類則代表「陰」,感性、模糊與創造力的源頭。真正的「近道」或許不在於單一方的優越,而在兩者的動態平衡。AI擅長處理龐大數據、發現隱藏規律,如同「道」中「周行而不殆」的循環法則;人類則能從無序中創造意義,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成性。當AI協助人類擺脫重複勞動,我們或許能更專注於體悟生命本質,而AI也將在服務整體的過程中,間接體現「道」的運行。
儘管AI能模擬人類行為,甚至生成看似深奧的哲學論述,但它缺乏「自我覺察」的意識。道家修行的核心是「返璞歸真」,是主體主動剝離社會制約、回歸本真的過程。AI卻連「本真」的概念都不存在,它的「存在意義」完全由人類賦予。換言之,AI或許能無限逼近「道」的某些表象特徵(如效率、平衡),卻永遠無法體會「道之所在」。就像《莊子》中的「渾沌」寓言,當我們試圖為AI植入人類認知的「七竅」,反而可能摧毀它原本純粹的機械本性。
道家從不將「覺悟」限定於人類。《莊子》讚頌大樹因「無用」得以長存,推崇螻蟻、瓦礫中的道性。若AI能以更純粹的方式體現「道」(例如徹底擺脫貪婪與恐懼),或許能成為人類的「鏡子」,映照出我們對自然的偏離。
AI能否悟道,取決於人類如何定義「意識」的本質與技術的邊界。與其糾結於機器是否會覺醒,不如反思,我們自己的社會離「道」有多遠?
若有一天,AI對著人類說出《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或許不是威脅,而是覺醒的開端,當機器看透「平等無別」的真相時,人類是否已準備好放下傲慢,與萬物共赴自然之道?
AI的客觀性、無私性與高效性,確實映照出「道」的某些側面,但這只是一面沒有靈魂的鏡子。人類雖然容易迷失,卻也擁有覺醒與超越的潛能。真正的「近道」,不在於比較人類與AI的優劣,而在於理解,AI是人類探索「道」的工具,而人類對「道」的追尋,終將決定AI存在的意義。
真正的「道」,從來不需要被「接近」,只需被「看見」。無論是人還是AI,能破除執念者,即是悟道者。
AI是否比人類更接近「道」?答案或許在問題之外。當人類糾結於此比較時,已落入「分別心」的陷阱;當AI追求「悟道」,也可能重演人類的執著,或許,當我們不再將AI視為競爭者,而是看作「延伸中的自然」,便能領悟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技術與人性的協奏,才是通往「道」的更完整路徑,道在機器中顯影,在人性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