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怡是一家四口當中的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姊弟兩人相差8歲。
子怡的家庭環境不錯,父母都是克勤克儉工作的人,一家四口住在一個有院子的小別墅裡面。
姐弟兩人從小的教育都沒有耽擱,子怡學習棋琴書畫,高中時唸的是美工科專業,大學主修電影製作;子怡的弟弟-品光主修的是電機。
可能是因為姊弟兩人的年紀相差較大,子怡從小就是幫著忙碌工作的父母帶大弟弟-品光。
子怡今年芳齡已45歲,但至今仍未婚單身,也對認識對象沒有太積極。 她對同事說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獨來獨往的生活,也覺得自己這樣一個過得很好,想要請特休就請特休去獨旅、去看明星演唱會,子怡同時還善用了自己美工科的長才,去學裁縫,利用休閒時間車縫一些自己設計的包包、提袋,經營著自己的手作品牌,生活還算愜意又自給自足。
除了,家裡面對弟弟的縱容,讓早已從學校畢業十年的品光,工作不穩定之外,還常常在家裡打線上遊戲,跟父母和子怡要生活費。
子怡時常被父母要求要將薪水的三分之一拿回家當家用,順便要跟父母一起分擔品光待業中時的生活費,為了這件事情,子怡憤而搬離老家,與家裡斷絕聯絡,不再扮演一個供給者的角色。
自從和老家斷絕聯絡之後,子怡的性格也產生了變化。
子怡開始在工作場所對同事要求過度嚴格和細節,當同事因此有所反彈時,子怡的回應都是-「這是身為新人應該要學習的事物!我是非常公平跟盡心的在指導著每個人的!2
子怡的「盡心」指導會以一種特別設計過情境的方式展現。
譬如:她想要讓新人認識和記住,破碎的玻璃該如何清掃以及如何打包丟掉,她會特意的將玻璃預先製造出細小的裂縫,一旦玻璃受到熱脹冷縮就會碎裂,而子怡也會透過這件事情讓新人明白必須例行性的檢查玻璃瓶的完整性以及一旦玻璃瓶真的碎裂,該如何善後的處理過程;倘若有人員在這個過程當中受傷的話,她就會順勢操演一遍如何送醫處理的流程,一切所有的操作都被子怡視為理所當然、一石多鳥的「教育訓練」過程。
子怡這樣精心設計過的訓練模式,在職場上一直是正反兩極的評價,對新人們來說,子怡無疑是一個卡關的大魔王,但是子怡是樂此不彼。
直到向來謹言慎行的子怡,經歷了一場失言風波之後,徹底的敗陣一來,間接揭露了子怡因為原生家庭的情感失衡造成她的精神疾病隱疾,公司請子怡從此休長假並在長假休滿之後,自行選擇是否繼續留任工作,子怡選擇離職才結束了她行之已久的作風。
那場失言風波的導火線其實源自於子怡剛進公司時,因為性格的關係和同業其他品牌的銷售員發生衝突有關。
子怡向來想在新人面前展現親和力,所以常常會在上班比較有些空閒的時候,會跟新人講一些她對其他同事的看法,講著講著有一天就被那位與她起過衝突的銷售員聽見了。
對方找了一個時間與她面對面的對質,希望她針對她自身喜歡在私底下講別人小話的行為道歉;子怡不肯跟對方道歉,反而指控對方這樣找她對質的行為,害她多年來的恐慌症復發,並且還怪罪另一位同事,說都是她常常跟她聊天,所以讓對方聽到她評論的話,子怡覺得所有人都對她不友善,讓她很受傷,於是開始請特休假不去上班,但不去上班的話,只剩下另一位同事和一名工讀生輪流上班,子怡只顧自己的感受,認為同事都會體諒和包容她。
子怡的另一位同事看不下去,於是打電話關心正在休假的她,問她有沒有好一點、有沒有去看醫生,子怡很開心終於有人在乎她了,於是熱情的回應說她好很多了,可以回去上班了!同事也替她開心,於是順口問道:「那你有打算和跟你起衝突的人和好嗎?」,子怡立刻回應道:「不會,永遠不會!」,還很不高興地指責同事為何要這樣問她,索性繼續請假不去上班了!同事很錯愕,整個一改前面和氣的態度,對子怡直言:「你再不來上班的話,那我跟公司辭職,我走,你就得回來上班,你就得面對現在因為你跟別人起衝突,所造成的局面!主管得跟對方道歉,公司得跟賣場的管理者道歉,還要寫報告書,你呢?你一句你恐慌症發,不想上班,請假請到假用完為止,又不想去解決自己造成的問題,你這樣就是造成別人的問題了!」
子怡整個生氣到封鎖這個同事的line帳號,回到工作崗位上後,也拒絕跟自己公司同事說話,完全封閉起自己,就像當初和原生家庭斷絕聯絡的那個自己一樣,面對著這個不想處裡的情況,子怡一直採取的態度都是這樣拒絕所有來往,把自己封閉起來,就像她養了十年的姬珊瑚仙人掌長成了一個城堡似的一樣,子怡在自己的人際關係裡,習慣性地只要遇到不順心意的人事物,就會築起一道高牆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