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承接一案件,每季監測某區域的環境指標,就是水質、空氣、土壤的濃度變化,把監測結果及變化情形寫成報告來請領款項。這個案件的前身是一個污染事件。
期間遇到的困難,關於技師簽證
案件需要技師簽證,要確保監測的精確與變化模擬的正確,作為後續管控的依據。政府規定有兩種技師可以簽,但新的承辦發包時只寫了一種技師能簽證。
原先的污染事件,也是我們承接,已經配合一位技師,從調查評估到提出管理建議,都由這位技師參與並簽證,偏偏這位技師的資格剛好就是承辦人沒寫到的另一種。
作為案件的主管,我必須去說服承辦人,讓技師可以簽,請他修改合約條文,但承辦總以太麻煩婉拒,一直叫我們去找另一種技師,但是這類型案件就是由這位技師指導,等於是我們顧問,我們靠他賺錢,如何能找另一位。
這個問題拖了三個月,已經要繳第一期成果報告,無法再拖,但承辦就是不想理,我就跟技師坐在電話旁發愁,討論著該用哪種策略來說服承辦,我一直請技師幫忙講話,技師說他不能講也不敢講,怕被承辦誤會以為他在討利益,我就硬著頭皮再打一次電話給承辦,然後技師在旁邊用嘴型告訴我該講甚麼,邊搖手說不要讓承辦知道他在我身邊
我靈光一閃,直接回說,承辦人,技師不敢簽啦,承辦問說,啥意思??
我跟他說,我們有找另一位技師,他就在我身邊,但他說,這個案件他沒有承接前面的調查,不了解前因後果,就算看了之前的評估報告,也需要實際走訪與花時間理解,但我們沒有編這個經費,等於要花一筆費用讓他瞭解,對後續的監測變化成果,他沒有把握,不敢簽,因為出現其他污染衍伸的問題他要扛,我還跟承辦說,若您不相信,我請技師來跟您對話。藉由這個說法,承辦終於被我軟硬兼施,同意這樣處理。
從那次之後,每每遇到問題,我一直在想靈光一現,能不能想到沒想過的方法,能不能觸發一些新想法,雖然不是每次都有新想法,但總是對案子能提出一些不同見解。